近年來,台灣農委會受日本影響開始推廣「六級產業化」,增加傳統農業的附加價值,不過在二級「農產加工」這塊,有意願從事的小農卻深受建築和衛生安全相關法規的限制,因為法規面存在不少以食品大廠管理思維看待小農手作生產加工的規範,使得小農在執行上困難重重、摸不著頭緒。
在從事手作農產加工品當中,苗栗縣公館鄉當屬Me棗居的陳淑慧最為成熟。愛狗的她,8年前全家從台北舉遷至苗栗,開創有機紅棗事業,第一年她看見採收下來的紅棗有著裂果等NG情形,便萌生想做小型農產加工的念頭。
加工要建地 理解法規就耗時一年
紅棗最簡易的加工便是紅棗乾,陳淑慧發現紅棗拿到屋頂曬的效果比放在地板上好,家人們便自製曬棗盤將紅棗移到屋頂去,後來她開始想延伸做果醬、醋等產品,便決定在棗園的邊角建造一間農產加工設施,但光是釐清、理解相關建築法規,就讓她花費了近1年的時間。
舉例來說,農民若有意從事農產加工,依據現有法令,不同的用地需求和面積大小會有所區別,必須仔細閱讀法規辦法,看看自己想做的農產加工是符合由食藥署掌管的《食品工廠建築及設備設廠標準》?還是農委會的《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如果興建面積超過45平方公尺還需向營建單位申請建築執照。
不同面積不同法規 主管單位也不同
陳淑慧剛開始是想蓋一棟約有60平方公尺的農產運銷加工室,初期農政單位回覆她因為面積超過50平方公尺必須申請加工廠,但她向衛生單位詢問才知道,食品加工廠的法規很複雜,而且需購買的加工設備、檢驗儀器等,對她來說根本沒必要也買不起,承辦人員還曾再三勸阻她審慎思考建廠的必要性,讓她頓時不知該相信哪方的說法好?
陳淑慧說,「一般小農自有的手作加工農產製程簡單,像我做果汁只要簡單的切洗機、磨碎機,規模根本不需要一般工廠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於是她決定在《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的基礎下建造加工室,並向建管單位申請建照,可是承辦人員在勘地時,卻告訴她依法規定,建物旁需留3米寬做防火巷、屋頂要使用可耐燃一小時的防火建材,甚至她想自主送件申請建照時,承辦人員回應她最好委託建築師專業代理。
建管單位缺乏農業設施思維 阻礙小農
陳淑慧發現,建管單位是以一般建築的思維在看待農業設施,因此產生許多不合務農者真正的需求規範,「如果建物旁留3米寬,那麼加工坊不就等於要蓋在棗園中間,非但破壞農地的完整,也擠壓了作物生長的空間,而且加工坊屋頂是拿來曬紅棗的,建材選擇鐵皮即可,農民實際需求上根本不用花費貴一倍的錢買符合法規的建材。」
她認為,營建單位必須思考另外制定一套符合現代農業設施利用的建築規範,讓超過一定面積的小農有適合的規則可循。
歷經建照申請的重重困難,陳淑慧決定縮小加工坊面積在45平方公尺以下,沒想到《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卻要求設施樓高只有1層,不禁讓她擔憂該如何曬紅棗;而且為了防止有心人將農業設施拓展為農舍或觀光農莊,農產加工設施不可以蓋廁所,種種限制都讓有心想以綠建築型態建造加工坊的她感到困惑。
陳淑慧:另訂符合小農加工的作業指引
陳淑慧認為,國家若想發展六級化產業,農委會需重視小農加工協助輔導,制定一套指引讓小農依循,而不是獨尊現有工廠級規模的加工思維,讓有意者因諸多困難而打退堂鼓,
她強調,小農自己生產農產品具有原料成本低的優勢,若能在農地附近蓋加工設施,便可免去原料運輸的費用,真正達到食物里程低、地產地銷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從事二級加工,小農才有辦法賺到錢,從而促使更多青年返鄉就業。
除了場地建造外,受限於國家衛生法規都以大型食品廠為基礎而訂定,小農生產者在面對衛生管理上常有求助無門的情況,不過對具有畜牧系和森林生態研究所背景的陳淑慧來說,這方面的困擾小的許多,也因為求學過程曾研讀微生物學,她在手作農產加工的衛生規範上較容易理解,也找的到人脈協助。
在周旋於各種法規1年多後,Me棗居的「邊境手作坊」2013年底正式運作。但陳淑慧了解,並非每個小農都像她如此幸運,就其觀察,因為小農加工的原理太基礎,多數國內的食品科學專家大多不願投入,且以農委會開設的農民學院和農試所課程來說,小農加工的相關課程也是少之又少。她在去年底受高雄改良場之邀,分享走上有機紅棗路的開創歷程,談到加工部分時現場農民的反應是最熱烈的,她認為,農委會有必要增加相關技術課程,導入專家協助。
農業加工室和食品加工廠差異不大 農糧署首要輔導加工廠
對此,農糧署運銷加工組科長陳吉成表示,以目前台灣農產加工的發展來看,農委會主要是著眼輔導有規模的農民建立食品加工廠,量不夠多、後段行銷力道還不足的農民,農委會主要會媒合鄰近加工廠,讓農民生產的農產可委外加工。
陳吉成強調,農民設置農產加工室或食品加工廠基本上差異不大,標準作業流程很雷同,只差在建築、機械成本的規模大小上,而農政單位比較擔心的是農民若設了加工室卻因為蔬果為季節性產出、開工率不高,因為划不來而關廠,因此目前都是朝鼓勵農民以設立食品加工廠為目標。
陳吉成說,目前農委會也已意識到農產加工的需求,今年正逐步在農民學院和農試所中增加相關課程的比例,年底前農委會也會出版一份食品加工廠的標準流程手冊,裡面會將各部會的相關法規納進來整合介紹,同時會根據近年國內需求量大的農產加工品,像是竹筍、植物油、蘿蔔等,介紹加工廠標準作業流程。
新聞小辭典:六級產業化
該詞源自日本,2010年日本正式通過《促進農林漁業六級產業相關法案》,將六級產業化定義為「農林漁業等一級產業與二級產業的製造業、三級產業的零售業等透過事業間合作,有效活用農林漁村之農林水產品、土地、水等資源,以促進農林漁村活性化發展」,提倡「一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六級產業」的概念。
這項概念的成立主要是因為產業推動的歷程中,農業發展逐漸式微,再加上WTO體制後低價農產品的大量輸入,因此發展出產業間應共同合作的模式,或是由農業延伸到二級、三級產業創造新的附加價值,來創造新的附加價值與雇用機會。
休閒農牧場製作鮮奶酪算農產加工嗎?
台灣建築法規處處不合宜,不差這一點;
但,六級產業也不是説就該要用小農規模發展吧? 要不然,回到過去農村到處是傳統家庭食品加工廠,路邊拿石頭砸梅子丶腳採菜餔的,或者加工廢水亂流入農田的,….. 你看看圖中口水噴日曬紅棗,下面黑狗跑來跑去! 已經說明法規立場的正當性
話說回來,台灣六級產業本來就紙上談兵 ……..
嘯化大說:你看看圖中口水噴日曬紅棗,下面黑狗跑來跑去! 已經說明法規立場的正當性。me too.
以前我自製水果酵素自己喝,也送給婆家人及娘家人喝,但有人聽我說是自己做的,退還給我跟我說謝謝,還說:生技工廠做這種發酵產品的安全衛生會比較有保障。心理想,說得也是,我們好心送人喝,萬一喝出甚麼問題難處理。
樓上說的沒錯!固然認真踏實作事的小農很多!但是環境髒亂胡搞瞎搞的也一堆阿
誰管的了?我覺得政府反而是要嚴格管制家庭手做房!因為年收破百萬的多到爆!你說她是什麼農?該不該管?該不該繳稅?
既然做食品,當然要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和優良製造準則,要分清楚農糧和食品的區別
農糧被壓縮到當成食品才是真困擾。
註,我有做有機農糧加工和有機食品認證,雖然非常的困難,也通過了,但產品要上市上架還很長的努力空間。
哎不出來
T GAP發展農,魚,畜初級加工牽涉食品衛生管理法,以「系統」概念來說「管理辦法」已違反「母法」。
舉例:水產「三去三清」以涉及去鰓,去殼,環切等等過程可能產生的總生菌數,綠膿桿菌,大腸桿菌交叉污染風險極高,一般生產養殖業者幾乎無相關加工,冷藏,運輸,販售等過程專業知識,問題多多。
以此相關單位「美意」若無法落實基礎相關配套教育訓練將會攪亂消費市場的「食安」。
猛政苛於虎~
往往不去做上游生產者管制(毒品/藥品/食品大廠/生物科技/進口商….)
解決問題來源
卻用繁瑣法令
擾民生存
食品衛生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如果農藥/食品添加物/上游食品添加物/
管理得宜會有這些問題?
縱使發生個案也
早有法令規範早已制定
利用事件高喊社會公平正
喚起民粹正義之魔
順勢來訂立多如牛毛的法令和行政命令
來罰中小企業和老百姓
就是現今政府無能
最好寫照!
天佑小鷹莫尋馬途
台灣的建築法規最高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營建署,但裡面的官員頭腦全是孔固力,完全不懂農業、農事加工,如何制定法規?…小農建築是較新趨勢,建築法規僅針對都市計畫區,對農村建築、非都市土地等營建行為幾乎是付之闕如,除幾項簡單的類別、建蔽率容積率規定,其餘完全推給建築相關法規、技術規則等等,空虛的很!
照講也該由農委會、農糧署等農業單位加以重視,協調內政部研商制定,但官大學問大或是本位主義作祟,抑或根本不重視小農,農業工業化的思維,農委會還是優先輔導大加工廠,…可憐的還是基層小農民。這種問題已經不是部會之間可解決,應該上到行政院或是國發會層級發動新農業政策、法規等全面盤整和檢討,方能求根本解決之道!
小編你好:
關於文內所述「農產加工設施不可以蓋廁所」一節,應是有所誤會,因依據容許辦法規定,農產運銷加工設施是可以配置衛生設備的。
附上法規連結供參https://talis.coa.gov.tw/ALRIS/LawDetail.asp?tID=2013 (容許辦法第13條第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