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廢棄到能源自足│日本大木町、荷蘭阿爾梅勒循環經濟,如何製造誘因?

文/上下游記者賴郁薇、孔德廉

作為未來全球主力發展項目,更被政府列為五加二產業發展政策,「循環經濟」逐漸成為顯學。但該如何達到產業轉型、尋求新經濟模式,進一步先朝零廢棄為目標?環保署強調將藉由「循環經濟全球合作平台」,來尋求各國的合作,像荷蘭打造「循環城市」阿爾梅勒市的經驗就是典範;此外,環署也會朝「塑膠循環經濟」與「剩食循環經濟」兩大方向努力,進一步推行減塑政策和建立「廚餘生質中心」等,做為具體推行手段。

環署舉辦「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美國、愛沙尼亞、紐西蘭、日、韓、泰、與越南等國家代表,就「剩食循環經濟」及「塑膠循環經濟」議題進行交流,分享各國對於剩食的管理處理及推動循環經濟的做法。

攝影/賴郁薇
攝影/賴郁薇

剩食循環經濟第一步:源頭減少食物浪費

食藥署統計,全台餐飲、超商、量販店、超級市場等一共177家業者、11萬多間實體通路,每年因未拆封放至過期、賣相不佳而廢棄36,880公噸食品,相當於38億元金額,點出「食物浪費」已然成為全球課題。

「廚餘議題包山包海,雖然歐盟各國都有將重心放在廚餘管理,但沒人能確切掌握廚餘問題。」愛沙尼亞環境部顧問Peeter Eek指出,除去原本在烹飪過程終究會剔除的果皮、蒂頭,對於還能食用、還是正常狀態,卻因吃不完等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糧食損失問題,更需要家庭單位正視,「必須要教育大眾用對的方式選購、烹煮、保存食物。」

歐盟剩食問題多,米蘭世博期間,食物銀行的義工協助回收剩食
歐盟剩食問題多,米蘭世博期間,食物銀行的義工協助回收剩食

對此,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也表示,剩食部分可以分作三階段改進,分別是通路、餐桌和廚餘。通路像是超市端產生的即期食品,其實尚未過期,這部分會陸續和衛福部來討論合理的解決方案。

至於餐桌端的剩食減量,李則呼籲民眾盡量減少「滿漢全席」的狀況,包括點菜減量、廚師在處理餐點時也希望可以更精緻,在整體消費金額不變的狀況下,避免浪費過多的食物,養成惜食的習慣。

日本大木町,廚餘轉換生質能源,剩食循環經濟

然而,「剩食源頭減量」僅是剩食循環經濟的第一步,「食物」最終成為「廚餘剩食」仍難免除,如何「化廢為用」、將廚餘轉變為生質能源,也是剩食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

日本Kitakyushu都市中心、負責協助公部門單位研究環境策略的計劃主持人Shiko Hayashi表示,日本近十年來的「廚餘回收率」表現亮眼,現日本政府單位正積極推動「廚餘化為堆肥、農業直接使用堆肥、農業產出再回到市場販售」的廚餘剩食循環。

Shiko Hayashi進一步以日本南方城鎮Oki(大木町)為例,說明日本家戶廚餘管理系統。Shiko Hayashi表示,該城鎮設有一發酵場,家戶會先將廚餘分開回收後、送往發酵場進行堆肥處理、製成肥料,而當地農夫可從發酵場取得有機質肥料,進而種植稻米等農產品,最後,由有機質堆肥種出的稻米會再送往當地學校,供校園營養午餐使用,「這就自成一個閉環式循環。」

圖片來源:http://office.env.kitakyu-u.ac.jp/suw/report/seminar_symposium_6.html
大木町發酵槽(圖片來源:http://office.env.kitakyu-u.ac.jp/suw/report/seminar_symposium_6.html)
社區內的發酵槽(圖片來源http://space.rgr.jp/mt/mt-tb.cgi/1171)
社區內的發酵槽(圖片來源http://space.rgr.jp/mt/mt-tb.cgi/1171)

環署:多元垃圾處理方案提升生質能源轉換效率

對此,李應元也強調,考量生質能源的轉換,現環署已在「多元垃圾處理方案」中,規劃了三座廚餘生質能源廠,預計有效提升生廚餘、農林資材、禽畜糞尿、水肥等有機廢棄物的去化管道,產出沼氣純化後用於發電,沼液、沼渣則能供農地作為提升肥分之用。

環保署環境督查總隊第四科科長林憶芳更補充說明,由於傳統堆肥製程常會有臭味、品質不穩定等缺點,現環署也正投入研究「廚餘處理革命2.0」,盼能以新堆肥製程改善上述問題。

至於何謂「廚餘處理革命2.0」?林憶芳解釋,目前環保署嘗試三項新做法,包括「高溫微生物分解」、「厭氧消化生質能源廠」、「光子汽化設備」,盼能增加生質能源轉換效率。

前兩者已逐步推廣,而光子汽化設備則是環署與成功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經光子汽化處理後的廚餘,能產出65%的氫氣,」林表示,且一台處理設備每日可處理5公噸廚餘量,「若能有效推廣到離島,將能有效處理離島廚餘問題。」盼最快明年可技轉。

塑膠循環經濟:荷蘭阿爾梅勒市零廢棄、能源自足

除了剩食循環經濟之外,「塑膠循環經濟」亦是此次對談焦點。率先制定「零廢棄、能源自足」的荷蘭阿爾梅勒市,其市長Franc Weerwind也提出該市做法供參考。他指出,阿爾梅勒是四十年才從填海造陸產生,在城市西邊,市府讓民眾自己蓋房子,只要負擔土地成本;包含使用生質材料製造的綠色水泥、太陽能的配置和風力發電機的建構,從建築、發電和垃圾處理都要靠自己,因此廣受居民歡迎,讓綠色城市更加活化。

YouTube video

YouTube video

發揮「資源回收」的最高經濟價值

此外,今年開始,該地市府也蒐集城市各處的廢棄建材來打造「升級回收中心」,除了集中城市廢棄物,也讓企業進駐,直接利用廢棄物至造成商品,就在購物中心販售,不只回收、而是保有廢棄物的最高價值。

不僅如此,Franc Weerwind也表示,阿爾梅勒市的垃圾分類和獎勵計畫成效十分顯著,去年的人均垃圾量已從175公斤降到95公斤。至於廚餘的處理,則是由市政府提供附帶條碼的垃圾桶以放置一般垃圾與廚餘,若清運人員發現筒中含有生物燃料用途的廢棄物,就會寄出黃牌警告、三次則由市府人員介入,好確保廚餘的利用。

同時,阿爾梅勒副市長更指出,目前該地正進行深度地熱能源探勘,希望取代六成倚靠瓦斯的暖氣供應,若成功開發,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內也將不再需要任何瓦斯供應。在企業方面,也有專門回收廢棄漁網做成地毯,或即期食品在回收烹煮等作法。

螢幕快照 2017-09-27 上午11.36.25

螢幕快照 2017-09-27 上午11.23.37

日本:鼓勵民眾自願回收、企業給予綠色補補貼

除荷蘭以外,地理氣侯條件相近的日本又是如何做的?日本環境署資源回收處處長Yusuke INOUE指出,日本的塑料廢棄物每年產出約940萬公噸,回收率在24%上下,大部分塑膠垃圾都是來自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因此日本政府的做法,是採用「自願」的方式,鼓勵市民減少塑膠袋使用,配合市民自組的資源回收隊,將塑膠產品進行回收。

在日本企業的應對方式上,Yusuke INOUE表示是採補貼措施。物品回收再利用有補貼,以鼓勵企業減少使用塑膠類產品,並透過合約達到減廢再利用的目的,同時發展可生物分解的綠色產品,來提高回收的誘因。

美國:從「產品生命週期」考慮,降低廢棄物

美國環保署資源保副組主管Ronald Vance則強調,塑膠循環經濟思維重點在於「廢棄物就是資源」,在固體廢棄物數量與日劇增的狀況下,要降低產品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同時確保經濟成長,就得把產品在生產時的生命週期也考慮進去,找出可回收的包裝、降低廢棄物產生,同時利用新技術或新材質來進行生產,都十分重要。

Ronald Vance亦指出,美國先前都會將不同類別的廢棄物做分類再收取,但現在則以「單流回收」為主,民眾可將不同類別的廢棄物投入回收站中,再由工作人員處理,不僅方便,又能提升回收效率,以此達到效果。

面對塑膠循環經濟 環署:減塑、回收、塑料污染管理是國內施政重點

面對塑膠循環經濟議題,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指出,目前台灣主要面臨三大問題,包括如何減少單次使用的塑膠比例、產業上使用的塑膠如何回收、以及塑料污染管理。

因此,賴指出,環保署從2002年開始推動減塑政策,除了陸續擴大限制行業範圍外,更在2018年要全面禁止塑膠微粒產品;同時,也希望能提升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希望資源效應性能有所提升,以逐步達成減塑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誘因」是最大重點

全場「循環經濟」論壇不斷強調「誘因」之必要,「必須確保循環經濟能夠創造經濟價值,才能創造經濟、環保雙贏。」荷蘭阿姆斯特丹能源公司策略顧問Evert Lichtenbelt指出,廢棄物處理仍是多數人不願碰的產業,「除了普遍還是認為廢棄物骯髒之外,廢棄物處理成本也較高,」各國普遍在環保科技相關領域研究仍顯不足,「還有努力空間。」

「當然,直接燒掉、掩埋廢棄物是最方便的做法,但這做法所帶來的後遺症卻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Evert Lichtenbelt表示,若要促成循環經濟,必須讓大家都在乎這件事,「政府、社會缺一不可。」單是政府想做,但全民不買單,循環經濟也是行不通,甚至可能爆發衝突。

「循環經濟所創造的,是更少的碳足跡、更乾淨的社會。」Evert Lichtenbelt強調,唯有各界都重視這件事、也願意花錢做事,才有可能促成循環經濟。

荷蘭阿姆斯特丹能源公司策略顧問Evert Lichtenbelt(攝影/賴郁薇)
荷蘭阿姆斯特丹能源公司策略顧問Evert Lichtenbelt(攝影/賴郁薇)

延伸閱讀:農業廢棄物一年百萬公噸 陳吉仲:沼氣應結合廚餘發電、稻草文蛤殼都要循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