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三枝箭│智慧機械 物聯網、農業生技、冷鏈保鮮研發

農業需要什麼樣的科技未來?今(1)食育協會舉辦「農業大未來」座談會,拋出大哉問,邀集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科技部部長陳良基、立委蔡培慧等人聚焦討論智慧機械、物聯網資訊整合等科技應用,盼能針對國內農業發展瓶頸,提出「農業科技」解方。

科技預算二十年增一倍 預算回饋卻減半

「二十年前,農委會從科技部申請到20億科技預算;現在,農委會爭取到的科技預算增加到40億。但若把科技預算跟GDP產值換算,每1塊錢科技預算回饋卻從120元下降到60元。」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投入、回饋不平衡,顯示執行方向可能不太對。

22089055_1580226438691864_4821520705770641716_n

22049846_1580226328691875_1153344165225905598_n (1)

農業科技執行方向究竟該如何定調,才能讓預算投入與農業產出成正比?陳再進一步盤點,表示目前農業缺工、農產外銷、食安控管等問題亟須仰賴自動化機械、冷鏈運輸物流系統、甚至農產供需產銷資訊整合農業科技協助。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攝影/賴郁薇)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攝影/賴郁薇)

第一支箭:智慧機械解決農業缺工

針對農業界老問題、同時也是難解之題─農業缺工、從農人口老化一事,雖目前農委會祭出農業師傅、農業技術團、甚至擴大開辦農業專班等多項方案,但陳吉仲坦言,若沒有自動化機械,仍難解決農業缺工問題。

對此,蔡培慧、農家出身的科技部長陳良基也心有戚戚焉。「以前爬上樹採龍眼、摘蓮霧是農家年輕人的工作。」陳良基表示,但若現在還以人力操作,不僅落伍,對農民也是負擔,「智慧機械應該要給予協助。」

蔡培慧也以高接梨採收為例表示,農民或許不需要人型智慧機器人進入農場,「簡單的機械手臂就足以有效協助農民,減輕工作負擔。」

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不只能靠省工機械手臂緩解,蔡培慧再指出,目前德國已有完整的農業代耕隊運作模式,靠著區域性資訊連結,彈性派任機械代工;反觀國內,僅有稻作代耕隊,至於其他農作,仍顯不足。

第二支箭:物聯網資訊串聯,有效掌握農業生產實況

除代耕隊仰賴各地缺工、派任資訊整合之外,身兼食育大使、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雙重身分的童子賢指出,大數據、雲端、物聯網等資訊科技工業發展至今, 或許能以此結合台灣各地少量卻多樣的生產資訊,進一步控制、偵測、對症下藥,以解決農業生產問題。

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聽來雲端,究竟如何落實土地?童子賢以資源匱乏的以色列為例,指出當地以高科技偵測感知系統,在最精確的位置、時間點施灌精準的水量,「以人工智慧來取代傳統經驗的判斷,讓以色列沙漠變綠洲,成為農業大國。」

陳吉仲也表示,近年全球開始發展智慧化畜禽養殖,透過監控、大數據分析,即時掌握畜禽動物健康、餵飼狀況、環境衛生、及定位追蹤等資訊,將可提升畜產管理效率。

陳再舉例,西班牙 Libelium公司也投入「智慧葡萄栽培計劃 」,只要在葡萄園中各處放上傳感器,便可即時蒐集果溫度、環境濕度、土壤及葉子等數據,而後再將數據資料上傳至網路,雲端用戶便可即時掌握葡萄園情況 ,並根據建立的預測模型事先預測疾病的發生。

西班牙 Libelium公司將感測器放在葡萄園進行智慧葡萄栽培計劃(圖片來源/Libelium)
西班牙 Libelium公司將感測器放在葡萄園進行智慧葡萄栽培計劃(圖片來源/Libelium)

陳吉仲:國內也已發展智慧設施,如何推廣是個問題

「這我們農試所也在做了。」陳吉仲補充說明,日前農試所開發出「智慧設施環境監控專家系統」, 透過溫濕度、光度、風速、風向、土壤溫濕度、鹽份、雨知等氣象感測元件,監測溫室設施外環境變化,管理者得以隨時使用APP智慧行動裝置進行遠端控制、下達作動指令,控制天窗、遮蔭網、保溫網等設施啟閉。

面對國際智慧農業趨勢,陳良基表示,科技部願協助農業部門,加強智慧機械、人工智慧和物聯網(lot)在農、漁、畜業的應用;但陳吉仲卻也坦言,雖智慧科技是趨勢,目前農業部門都有著手研究,但「農民願不願意接受?」、「技術能否量化、被市場?」始終是個問題,仍有賴推廣、解決。

應用實例-設施微霧降溫監控系統(圖片提供/農試所)
應用實例-設施微霧降溫監控系統(圖片提供/農試所)

農、科需合力找到台灣農業科技的「最適科技」

農業科技除了可能成為農業缺工、田間管理效率等問題解方之外,陳吉仲再指出,農產品外銷集貨包裝、冷鏈物流也有待科技導入,目前農委會規劃在屏東生物科技園區設置大型物流冷鏈發展示範中心;另外,農畜產品也需要產銷供需資訊公開整合,以方便後端市場應用端得以監控、利用,甚至畜產品也能透過供給量大數據分析,掌握動物疾病爆發情況,有利管理農產品。

針對農委會提出種種科技農業需求,陳良基認為,科技部能從以下三方面協助農業科技發展,包括智慧機械、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農、漁、畜業應用;農業生技、水資源及環境優化等技術;以及農、漁、畜產品保鮮技術研發,盼能替農業部門找到解方。

科技部、農委會均表示,科技農業應用有待跨部會協力討論、合作。對此,蔡培慧也提醒,面對目前台灣農業處境,確實需要創造農業、科技對話,但農業科技到底該如何應用?非得要溫室設施裡才有農業科技嗎?國外科技農業經驗與台灣農業差異何在?都有待農、科雙方找到台灣農業科技的「最適規模」、「最適科技」。

22050947_1580228705358304_8500437704028233725_o
(左一)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左二)立委蔡培慧(左三)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右一)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攝影/賴郁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