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金門畜產試驗所自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把金門土雞引回金門,經過金門畜產試驗所這幾年的推廣,消失的金門土雞慢慢在居民家後院重新漫步啼叫。
送「活土雞」 ,金門人的地方風俗
金門土雞肉質好、毛色漂亮,深受農家歡迎。走進居民鄭有德家的雞舍,可見毛色鮮豔、體態英挺的金門土雞優雅徐徐踏步。鄭有德,曾任職金門畜產試驗所,得知畜試所有金門土雞可登記,他也去排隊登記,甫退休的他現在把養雞當興趣,目前已養出一百多隻的金門土雞。「你們看,這是我幫牠們特製的天龍閣。」鄭有德驕傲的展示他為金門土雞親手打造的棲架,又因為金門土雞活動力很強,除了寬闊的畜舍之外,畜舍上方還要覆蓋網子,不然雞可能會飛光光。


金門土雞產量少、體型較肉雞小,在當地的習俗是自家使用、贈送親友居多,而且是送活雞,供販售的反而比較少。金門畜產試驗所所長莊謙恭說,目前土雞消費市場會很大,從動物保護方面來看,雞在農家是放養的更受歡迎,又金門土雞是吃高梁酒糟,酒糟的蛋白質含量高,用來飼養土雞也是鄉村產物循環再利用。重返金門人餐桌的金門土雞,到底嚐起來風味如何?
台北畜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姚量議表示,一般仿土雞飼養六個月就會肉質太老、口感不佳,沒想到金門人習慣飼養半年以上的金門土雞,不僅肉質纖維依舊細緻、口感好、氣味鮮甜更是令人難忘,作為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的亮點農產,「金門土雞」會是相當具有市場潛力。

金門土雞的保種和復育歷程
曾經,金門因戰地關係,對外封鎖、管制嚴格,無形中也影響到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食物來源,當物資取得不便,家戶後院就是最好的小型栽種和飼養場,一切以夠自家使用為原則,有多的再拿去販售。不過隨著卸下軍事外衣,換上觀光新裝,居民也日漸習慣貿易流通帶來的改變,昔日自家後院的金門土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長效率好的白肉雞,慢慢這島上的金門土雞消失了。
創設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的教授李淵百說,金門土雞是典型的後院雞,民家養在後院,偶爾才給食物,多數時候雞是得自己找食物、找地方休息,雖然生長速度較慢、體型小一些,但傳承下來的就適應力強、抗病性好,而一般民眾願意養就是最好的保種。1990年,翁嘉駿(目前任林務局技士)得知老師李淵百有土雞保種計畫,從金寧鄉盤山村帶回金門土雞供老師研究使用。

雖然純金門土雞品種在金門消失了,卻在中興大學保留下來,歷經27年24世代的保種,金門畜產試驗所引種回金門,期待建立金門AOC土雞品牌的雞種(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是特定區域農產品的認證 ,以法國的葡萄酒最為著名)。
居民參與,金門土雞在後院重新啼叫
5年前金門畜產試驗所向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引回第一批金門土雞,開始在金門進行初步復育,考量已飼養一段時間和雞種源的純度,2017年12月27日金門畜產試驗所再度自中興大學購買一批300隻一日齡的金門土雞小雛雞,在畜試所進行養殖、孵育和飼養推廣。莊謙恭表示:「畜試所做第一代繁殖,再推給地方民眾。小雞採登記制,一人最多可買30隻。民眾登記非常踴躍,粗估目前島上的金門土雞應該有近一萬隻了。」

多數人知道野生動物需要保育,但是,屬於畜牧用途的家畜、家禽就容易被忽略。其實,本土家禽種原資源也需要保種,尤其這些長期適應環境、抗病的本地品種,常被高效率生產的新品種而取代,而高效率的品種卻是犧牲了環境適應的本能。相較於植物的保種,種籽可冷藏存放,但卵生家禽不能透過把蛋冰起來保種,而是必須透過活體一代代飼養下去,所需的維護成本和人力投入相對多。
目前金門土雞是以民家後院小型飼養為主,尚未進入市場販售導向的擴大養殖,但金門土雞已重返家鄉,回到原生地,回到地方居民的餐桌。邁向建立金門土雞品牌,從農產到餐桌都有產銷認證,金門的公部門和地方居民已跨出第一步「把金門土雞養回來」。
延伸閱讀:食雞大好 https://www.facebook.com/poultry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