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要踏實地做**
創立於民國82年的日盛點心公司,設立於雲林縣古坑鄉大埔社區,其創始人張和賢大哥表示,當時候原先在台北工作的他,因母親過世,身為長子的他擔起了照顧年邁的父親這個重任,辭去在外穩定的工作,回到了雲林古坑的大埔老家。回鄉後,透過與當時後的廚師弟弟共同學習如何製作甜點,而有了不同的想法與做法,設立日盛點心公司,對外連結許多餐廳業者,並且透過不斷的鑽研,而讓該企業能夠持續的進步發展。
由於從小生長於這片土地,相對的對於家鄉有了許多的想法與熱情,在該社區過去的推動過程當中,與社區保持著良善的關係,包含了成為社區的志工、提供公司的場地作為社區辦理許多體驗活動使用,也常常免費提供許多餐點給社區;在這過程中,一步一腳印,受到社區的肯定,在社區事務上也越趨成熟的現在,於106年銜接社區的事務,成為了大埔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

剛接任社區的張和賢理事長表示: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由於過去歷任理事長及社區前輩們的努力下,讓社區已有許多不錯休憩空間,例如:陸蟹生態教育園、樂和山田育苗園、烘焙體驗區、咖啡體驗區…等等,現在所需要的或許該進一步的針對社區的點位、空間加以盤整,在過去的基礎上,建構更多適合在地民眾以及外地民眾踏訪的空間。
另一方面,跟著理事長的腳步,從進入社區開始的咖啡體驗園區出發,沿著松柏溪漫步、行走,理事長表示,每年一到清明節的時間,來到這裡,會看見兩旁的油桐樹會開出白色的油桐花,伴隨著花瓣與落葉,佈滿整條松柏溪沿岸;另一方面,在秋冬季節的時候,在沿岸的另一頭,則是會欣賞到現在相當火紅的落羽松,這些美麗的景點,誠如古人所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不單單只是乘涼而已,更是成為了民眾休閒、散步與觀光的好去處。
一步步的走著、看著、望著,看見社區裡面因應四季,而種有不同的蔬果,其中以柳丁、龍眼、鳳梨…等等為主要,在這些水果當中,除了直接販售給外界外;社區還會以傳統烘焙龍眼乾的技法,用龍眼木進行龍眼乾的烘焙,三天兩夜的烘焙過程,都會讓大埔社區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龍眼鄉味。社區的推動不單單是靠一個人的人力,而是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更多的想法與創意的結合,在大埔社區裡面有許多熱心的民眾,包含了柳伯、許文碩大哥…等等;理事長表示,如果沒有大家的齊心協力、付出自己的心力,大埔社區不可能會有現在的樣貌產生。
因此,對於社區的發展,除了提出如何讓社區可以更好、更美,也希望可以藉此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最近幾年理事長跟社區的許多前輩、農民、政府間,開始著手針對社區裡面的物產,思考創造附加價值的可能,例如:水果的加工製作,傳統製的醃製技術如何達到符合健康?如何讓消費大眾能夠接受?這都是現在所需要去面對的問題。
談起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理事長說:不必求快,但需要求得的是,大家對社區有志一同的心;一人一雙手,十個人就有十雙手,在社區站穩腳步的同時,以既有的基礎之上,讓農村、社區的未來能夠被看見、被認同,營造一個友善的農村社區環境,所以,社區持續性的參與由縣府所辦理的pk賽,從pk賽的僱工購料過程中,引動社區居民的參與,也帶動社區的許多企業相繼投入;在過去水保局農村再生對於大埔社區的軟硬體並進的同時,讓大埔社區能夠有全盤性的改變,這些過程,也都相繼獲得許許多多外界及長官的肯定。

理事長最後表示:每個社區的發展當中,一定都會有許多的瓶頸,一定或多或少都不被看好、甚至冷嘲熱諷…等等,但是在雲林、在這裡,理事長看見了更多可能,只要能夠透過良善的溝通、協調;願意與大家相互分享,拋磚引玉,慢慢的,社區居民與民眾都將會看見彼此間的付出,對於地方的發展,將不再只是建設而已,而是進入到更深層的介面,美感與質感的提升,所以說:現在不僅大埔變美了,居民對自身的認同感也提升了,大埔的向心力也越來越團結,大哥常說:「做社區的就是靠一股熱忱,希望自己的家鄉變好。」秉持著這個理念,進而造就了現在的大埔。

最後,理事長所要說的是,大埔社區好山、好水,但是就是不會無聊,會無聊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在地的達人來帶路、來幫忙協助規劃踏訪的流程而已啦。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大埔社區位置就在國道三號斗六交流道下來,沿著78號快速道路在古坑/斗六交流道下,往古坑方向,一路上除了可以感受到古坑的美,也將會慢慢的如同進入另一個尋寶的地方,那就是大埔,在交通便利的現在,可以來一趟不一樣的體驗之旅,也可以來這裡放鬆一下下,體驗一下不同的四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