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土地故事01│下島先生的14年奇蹟,讓硫酸山自然再生

文/蔡聿玫(旗美社大實習專員)

前言:本篇文章是來自【旗美社大北海道土地故事系列論壇之一】的現場紀實摘要,這一場公共論壇,擔任主持的崇鳳和翻譯的雅菁,都曾經到訪過講者下島亘的農場,並且深受感動。因此得知下島先生父女要到台灣旅遊,便邀請且促成了這場論壇。下島先生平時從事有機無農藥的栽培工作,也會到都市教授農業課程。他非常喜歡山、森林、植物與農村生活,並將自己定位為「自給自足的生活者」。以下,讓我們來認識下島先生讓硫酸山自然再生的故事吧!

由左至右,翻譯雅菁,下島先生,主持人崇鳳(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政府開發工程讓一座山變得寸草不生

在東京出生的下島先生,大學時期赴北海道大學學習農業,因為不喜歡都市生活,大學畢業後即決定要搬到北海道居住。14年前,他買下了位在北海道蘭越町的一大片土地,想要做為自己安居的家園。不料搬過去後,才發現房子所在地與後面的那座山,是一片真正的「不毛之地」,幾十年來連雜草都無法在此生長。下島先生這時才知道,這座山的土壤竟然會自然產生硫酸,強酸性的土壤讓植物不能存活。然而,土壤會產生硫酸真的是一件這麼「自然」的事情嗎?

像下島先生家的後山這樣強酸性的土質在北海道共有46處,但讓土壤真正變酸的兇手其實是人類。以下島先生買下的這座「硫酸山」為例,最初曾經也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只是在1982-1984年間,政府決定在附近時常氾濫的河流加蓋堤防,建材就來自這座硫酸山的土壤。這裡的土壤裡原本就含有約10%的硫(S),不過當時的土壤調查做得並不充分,他們沒有考慮到挖掉這些土壤後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

工程開挖後,土裡的硫接觸空氣和水,因此產生硫酸,讓整座山成了幾十年連雜草都長不成的荒地。在北海道的另外45處荒地,也都是因為人為開發影響土壤酸鹼值,而改變了原先的地貌風景。

1982到1984年間,為了建造大型的河川堤防,政府挖開這座山,運走大量的土壤(照片提供/下島亘)

用自然的方式恢復自然

下島先生14年前搬到硫酸山後,便決心要讓這座山恢復綠意。其中一個很直接的原因便是因為自己的屋子就位在山腳下,他深知沒有植被的土壤就無法涵養水份,土質容易崩毀,下雨後更有產生土石流的可能。因此畢業於農業大學,也一直務農的他,便著手想讓這座硫酸山再度長出植物。

最初幾年,即使是如下島先生這樣對種植在行的人,嘗試了許多做法依然是失敗收場。直到他試了這個方法:把河邊堤防上割好的雜草做為堆肥。他將雜草變成的堆肥,塞入山坡上一個一個挖好的洞裡,作為培育植栽的土壤。這樣一個不花錢的方法,卻需要大量的人力與時間,將草從河邊運回、堆積成為堆肥,再進行覆蓋。因此下島先生也號召了來自世界各地打工換宿的人,來幫忙將這片山恢復生機。

這麼樣不斷用草堆積成堆肥、等冬日大雪溶解後的腐化、再覆蓋堆肥的過程進行了約六年,終於讓這座硫酸山開始能夠長出植物了!有植物的地方也吸引動物前來,動物的排遺再次為這片土壤增添養分。這麼年復一年,現在的硫酸山,已經長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上圖)14年前下島家及周邊的山是不毛地帶(下圖)14年耐心改造終於重返自然

下島先生家周遭14年前的樣子,所在之地及後山在是一片不毛之地(照片提供/下島亘)
2017夏天,硫酸山的家屋。(照片提供/劉崇鳳)
植物慢慢安定下來,甚至開始能在酸性的土壤種出鬱金香(照片提供/下島亘)

透過濕地緩和酸化水分,荒地恢復生機

在下島先生買下的土地上,有某個比較低窪的區塊,非常容易積水泥濘。一下雨,酸化的水都會積在那裡,也很難種植。因此他決定要營造一塊濕地,而首先,要製造淺水塘。下島先生開始在荒涼的土地上做起田埂,而田埂的材料依然是免費的河邊雜草作成的堆肥,裝進麻布袋裡,就這麼以一袋一袋的堆肥做出田埂。

濕地的水源,則引入來自當地原本就存在的湧泉所冒出的中性水,經過時間的累積,這片下島先生的溼地預定地,開始從由自然素材構成的田埂上長出了雜草,並且慢慢地延伸到水裡。水裡長出植物,接著魚蝦等動物也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經的荒地,現在竟然能夠舉辦自然觀察會,提供社區居民或外地人一同來體會自然之美!

在曾經什麼都沒有的荒地上,濕地誕生了(照片提供/下島亘)

現在下島先生的家園有了一座森林和一片濕地,他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讓山林恢復最原初、未曾遭破壞的樣貌。在經濟高度開發的現在,人類已經破壞太多大自然幾百、幾千、幾萬,甚或更多年來才能生成的生態了,除了水泥化等繼續開發的做為,人類能否有另外一種和大自然互動的方式呢?下島先生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範例。

從空拍圖可以明顯看出硫酸山從光禿一片(圖左)恢復成綠意盎然(圖右)(照片提供/下島亘)

從日本看台灣

在提到當初政府蓋堤防並沒有做充分的土壤調查時,下島先生特別強調事先做好環境調查的重要。一個工程影響的可能就是整座山的生態,他說日本也是在經歷了一些重大的災難如汞中毒的水俁病,甚至是311核災事件之後,才真正開始重視環境調查。反觀台灣,時不時就有開發案件所引發的衝突發生,同一個地方做出來的環境調查評估,環保團體和開發方常有巨大的不同!這樣的現象正足以予人深思,開發與否的背後,大家考慮和重視的到底是開發後的利益還是這塊土地呢?

分享結束之後,進入問答時段,下島先生提到他認為美濃三面環山,是個很適合發展里山的地方,想聽聽台灣的里山發展經驗。現場的回饋裡,許多人都說小時候有較多和自然互動的生活經驗,但目前的生活型態已經愈來愈遠離自然了。也有嚮往這般生活型態的年輕人,覺得從小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和自然相處,許多傳統技藝和知識都已漸漸消失。

也有人回饋,台灣在面對山林資源時,多數時候都帶著經濟考量,許多人想著的是如何從土地上拿走愈多東西,賺愈多錢。這些情況正反映了,我們需要更多的環境教育,而且是從小就真正親近自然的體驗,這樣才能種下更多願意守護環境的種子。

下島先生以個人的微小力量,邀集各地對環境友善的人士,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讓山林重獲生機,這樣的經驗帶給我們強力的反思,「那我們能夠對於自己周遭破碎的環境做些什麼呢?」

(2017夏日,家屋前的花園(照片提供/劉崇鳳)

【後記】下島先生自己說

下島先生返日後,對於此次交流也深有所感,發表心得在其臉書如下:

在台灣進行了很開心的國際交流。先是台灣朋友透過wwoof來到硫酸山,然後我們在台灣的農村聆聽日本農村發生的事情,一起探討各自面臨的問題,既在地又國際化,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交流。

我分享了硫酸山自然再生的案例,蘭越的牧野女士分享了日本新規就農,有機農業等相關制度在日本面臨的困難,不論哪個議題,都有很多參加者提問和回饋,兩個人的分享時間都是2小時,這是在日本無法體會的盛會。

日本和台灣雖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土地面積和人口密度不同,因此有不一樣的回應方式,這次交流對彼此而言都是很新鮮的經驗,用以往從來沒有的視角去眺望和思考農村的問題。所有台灣的參與者,就自己住的地方要怎麼樣才能朝向更好的發展,積極地討論。最重要的是地方上有社區大學,提供這樣一個由地方上的人去討論和學習,自己地方所面臨的問題的機會,同時也向農村學習;熱情洋溢的校長,一直不間斷地創造各種討論的機會,這樣一個出色的學習場所和地方緊密鏈結,令我印象深刻。

最後,說起來有點哀傷,我真地超級羨慕台灣有這樣環境的!

(翻譯:吳立涵,北海道黑松內山毛櫸之森自然學校台灣辦事處聯絡人)

旗美社大校長正揚,致贈2018年月曆<農人之舞-糧食生產的姿態>給下島先生(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延伸閱讀:

北海道土地故事02│培養有能力活下去的人,黑松內町的自然學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