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學校的課程隨季節調整,冬天也有學習活動(照片提供/吳立涵)

北海道土地故事02│培養有能力活下去的人,黑松內町的自然學校

文/沈孟萱(旗美社大執行秘書)張寧盈(旗美社大學務專員)

前言:本篇文章是【旗美社大北海道土地故事系列論壇】的第二場現場紀錄。原本在台灣從事生態教育工作的立涵,因緣際會前往北海道黑松內自然學校實習十個月,實習結束受邀留下擔任工作幹部,這一場公共論壇,即為其兩年多在黑松內工作和思索的分享。自然學校位於北海道偏鄉,本場次以「培養有能力活下去的人」為題,安排在高雄市最偏鄉的六龜高中舉辦,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教育的意義和目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自然學校的故事吧!

立涵分享時活潑生動,讓人如歷其境(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以「建築新型鄉村」為理念,建立黑松內町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位於北海道的黑松內町,學校位於社區裡,附近都是牧草田,車程15分鐘外的山毛櫸森林是地球上山毛櫸森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界,尤其以「歌才山毛櫸森林」最為著名。黑松內地域遼闊,但人口密度非常低,走在路上,甚至不太容易看見人,和日本許多鄉村一樣,黑松內也面臨了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2001年,創校校長高木晴光先生以「建築新型鄉村」為理念,移居到黑松內,並以小學廢棄校舍做為基地,建立黑松內山毛櫸之森自然學校。

學校附近就是山毛櫸森林 (照片提供/吳立涵)

自然學校的工作人員總共有七名,校長早期從事登山嚮導,因此對野外生活極為熟稔。自然學校的校舍原是一間廢棄國小,保留了傳統日式建築的結構與設計,進駐時做了一些裝修。學校裡沒有熱水器,冬季時必須到柴房取柴燒水,為了獲取這些柴薪,夏天常會到木柴工廠打工,以勞力交換柴薪,有時村民也會餽贈,漫長的冬天,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幫火爐生火。有自己的田可以種菜、養雞。

此外,森林也是平日上課的好所在,春天的時候,老師會帶著小孩到山上採野菜,甚至品嘗樹液的滋味,讓孩子藉由最本能的感官去體會和感受,自然想教給我們的東西。

在自然中學習探索各種活下去所需要的能力(照片提供/吳立涵)

孩子,你是個完整而獨立的「人」

黑松內自然學校的核心作總共有三項,包括自然體驗、社區服務和人才培育。自然體驗的課程,則有週末短期,以及暑假為期三週的自然體驗營,後者是自然學校最有特色的活動,孩子可以報名參與14天或21天的課程。營隊工作人員除了自然學校的幹部,還有在地志工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志工。

營隊前兩個星期的活動通常是由大人們規劃,但是最後一週會讓大人陪同小孩去做三天兩夜的活動規劃,並以混齡的方式分組,活動中大人小孩必須一起準備三餐。孩子的主要任務是,自己規劃一個三天兩夜的活動,並靠自己的力量籌備和完成,例如有一位男孩的目標是挑戰鐵人三項,過程中,他決定以踩鐵罐的方式走路;有一組女孩想體驗無人島的生活,並在沙灘完成泡溫泉的夢想。

小時候,我們都曾經有過天馬行空的想法,但通常不會獲得大人的認真回應,但在自然學校,這些想法都會被認真地對待,甚至可以說是孩子們來這裡學習的重要內涵。來到自然學校,孩子就不只是做為一名「學生」而已,而是一個需要設法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實的人。

河流是很好的學習教室(照片提供/吳立涵)

大人協助孩子完成計畫

那麼大人在計畫中的角色是什麼呢?討論諮詢,維護安全,協助孩子完成計畫。因此,在前面的例子中,老師陪同男孩到垃圾收集場尋找鐵罐。至於無人島體驗女孩,原來的想法是扛一個大鐵桶,到沙灘旁取河水,再把石頭燒熱加入桶中以製作熱水,但鐵桶裝了水之後才發現,桶子破了一個大洞,水根本無法加滿,於是,她們和老師們討論後,決定更改計畫,揀取海邊的浮球,並在浮球上作畫,目標是畫一百個浮球,完成這項無人島生活挑戰。

三天兩夜結束後,各小組會回到學校進行成果分享,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落幕。從構想、規畫、籌備、實踐到分享,主體都是孩子,於是,孩子不只是接受指令的「學生」,而是學習成為一個有能力評估現場的資源和限制,主動調度,將夢想落實的行動者。

被體制拋出來,在自然學校被接住

很多小朋友平日到正規學校上課,假日時來參加自然學校的活動。自然學校不只是一所學校,而且是一張給予無限支持的安全網。

有一位女孩Yuna,從小在國外出生長大,個性獨立,但因為媽媽期待她回到日本,並融入社會,所以隨著媽媽搬回日本,然而,獨來獨往的個性,卻很難適應日本的集體主義社會,無法融入學校的生活,於是媽媽把她送進了自然學校。

Yuna剛到自然學校時,和其他同學依然相處不好,甚至產生衝突與被排擠的情況,老師覺得情況有點嚴重,便打電話向Yuna的媽媽說明,除了衡量是否要繼續待下來,也想讓孩子聽聽媽媽的聲音。沒想到,Yuna在電話中,卻對媽媽說,「這裡很好玩啊!我在這裡很好!」可見其獨立性格,因為老師們的關照,支持她繼續下去。

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Yuna,是一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經常回學校擔任志工,協助國際交流時的翻譯工作。另一名男孩K君,在正規學校裡跟不上同學的腳步,但在自然學校,長期下來所培養出的野外求生和人際互動經驗,讓他長大後成為一名稱職的小隊輔,能觀照到每位小朋友特別的狀況。

每一次的目標就是跳海一次,就觀察一種海洋生物。(照片提供/吳立涵)

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讓自己活下去的能力

在這裡,沒有所謂「正常」孩子的模樣、更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是孩子表達的想法,整個學校都會支持你。當然,也可能會有窒礙難行的夢想,但老師不會斷然拒絕,而是盡力分析這件事的優劣,最終決定權仍在孩子身上。因此,在不斷往來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和大人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甚至有許多孩子長大後遇到人生難題,還會回頭找尋老師商量,整個學校成為這些孩子背後的強大靠山,成為一張讓孩子們感到安全的網,一個能安心依靠的地方;在他們的生命面臨可能的墜落時,可以將他們承接住的地方。

不論從自然的角度,還是人際互動的角度來看,自然學校都是一個能讓心靈和身體獲得力量的地方。在這裡,沒有人會輕視他人的言論和價值,沒有制式的課表,沒有機構化的教室;雖然老師們給你滿滿的支持,卻也不是毫無節制,重點在於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樣態和每一個細微的想法。

在自然中展開的學習,讓孩子們能夠認識自己,認識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從中培養讓自己活下去的能力;當一個人開始與腳下踩著的土地產生連結,就像大樹一樣,紮實地將根部長進土地裡時,才能以自己的力量站得踏踏實實。

自然學校的課程隨季節調整,冬天也有學習活動(照片提供/吳立涵)

【後記】希望最後,問號都可以變為驚嘆號

立涵除了擔任分享者之外,也參與另外兩場論壇,完整參與【北海道土地故事系列論壇】。返家後,她在臉書寫下心得在此一併分享:

一場美濃土地思辯之旅
在高雄美濃500間裡的第一間伯公廟集合
讓一切的不凡都充滿更多的靈性
這一天我們一起來到芒果樹下祈福
拜訪母樹林
走訪有塊田的起點
刺竹林旁 微風吹過
展望玉山山脈尾陵底下的土地
跟著大家學習美濃的土地
因為你們跟土地深刻接觸的力量
讓我得以用不同的視角看眼前美濃的風光
謝謝小飽下田.崇鳳寫字 分享扎實生根的美濃生活
有塊田和田地如膠似漆的智慧小農日常和北海道的所見所聞
小郭 夫婦 提到的長輩關懷和社區發展
還有促成一切成行的正揚校長
謝謝大家招待濃濃美濃味
三色板條
百香果豆花
軟度適中的紅心 白心芭樂
木瓜牛奶
道地的越南美食
御品俄羅斯軟糖
跟著你們找到更自然的生活
希望我們投影片最後的問號
都可以變為驚嘆號

延伸閱讀:

北海道土地故事01│下島先生的14年奇蹟,讓硫酸山自然再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