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開發夢魘再起!竹東農民三十年血淚抗爭,縣府重啟竹科三期開發計畫

三十年前,為了新竹科學園區園區發展,竹東附近有數百公頃的農地,被劃為工業用地預定地,但因該區土地水、電資源缺乏,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於1995年已決定放棄徵收,不過,新竹縣府不願放棄,自此之後,產業發展專區、住宅區,各種名目的開發,不斷侵擾這片土地,淪為各界覬覦的肥肉。

該計畫區域內的土地,幾乎都是農田,農民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與記憶,群起抗議,三十年來不斷抗爭,甚至爆發流血衝突,但土地正義始終未實現。曾參與十年前大規模抗議的老農彭英雄回憶,「最早一次的是在三十年前,我老爸去抗議,我還小沒參加,再來十年前的抗議,老爸過世,就我去參加,到現在我兒子參加,我們家三代都在抗爭。」

2017年,縣府再度重啟開發計畫,計畫內容含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零星工業區、研究專用區、產業專用區、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加油站專用站。彭英雄手裡拿著鋤頭,踏在自己的田裡,憤慨不平,「我們對土地有感情,給他徵收去,這根鋤頭要弄去哪?」

老農彭英雄(攝影/劉怡馨)

農友:政府不瞭解農人對土地的感情

「徵收要有道理,不是說徵收就徵收,我都自己種自己吃,你把田拿走,我吃什麼?我土地給他後,我都八十幾歲能幹嘛?」彭英雄道出,每天都很擔心,農人平常遇到就聊徵收的事,到處打聽有沒有消息,「最初抗爭的人都已經死了,剩下的第二代還是要力爭、不能放棄。」

而土生土長的在地農民莊正燈則說,以前在外地做生意,十多年前回來,實際耕種後才對土地感情越來越深,「這不是一般生意人可以理解,我以前也是生意人,剛回來的時候,抗議剛平息,我也沒參與。」當初自己想法就是,政府要土地就給他,土地再買就有,完全不了解農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當你真正下去耕這片土地時,才會對它有感情,你在外面,無法了解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甚至現在還牽扯水源區污染,整個時空環節都不同。」莊正燈表示,現在太多老農凋零,只剩下中生代跟年輕一代,「他們很少耕種,都在工廠上班,對土地價值就是錢,感情價值很少,但對真正實際耕種的農民來說,土地感情不容忽視。」

返鄉種稻的農友莊正燈(圖片提供/六香田)

「現在時代意義改變,徵收蓋房子要幹嘛?」

莊正燈每天一早就是先去巡田,巡完下來就已經兩小時過去,農田裡也各式各樣作物,水稻、地瓜、茭白筍、草莓等;莊正燈更蓋了座動物區,「原本養雞要殺來吃,結果養大就捨不得,把它當寵物來養了。」農田裡也不時有家長帶著小孩來體驗,一下採草莓、一下拿飼料餵雞。

看著孩子赤足在田裡玩耍,莊正燈說,這裡是無毒的農田,小孩才能放膽在這裡玩,這樣的農田沒剩多少了,土地的價值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

莊正燈指出,竹科一期的時候,台灣經濟要發展,當時要徵收不反對,因為利益大於土地耕種,「但現在時代意義改變,徵收蓋房子要幹嘛?如果是要壓榨、掠奪土地,我們堅決反對。」

攝影/劉怡馨

竹科早已放棄徵收 縣府卻不解編

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解釋,新竹科學園區一開始設立時,在地圖上畫一圈,後來園區發展二、三十年來,發現根本用不到那塊地,因為新竹是常態性缺水區,而半導體的命脈就是水跟電,「如果常態型缺水,半導體怎麼發展?必然不會用那麼大的土地去發展產業聚落。」

不過,一旦被劃進科學園區特定區計畫,就有操作空間,縣政府始終未將這片優良農地從工業用地中解編。

2017年縣政府捲土重來,重啟新竹科學園區三期開發案都市計畫,範圍面積453.9433公頃,而區段徵收的部分約為330公頃,計畫開發範圍位於竹東頭重、二重、三重與柯子湖部分地區,計畫內容含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零星工業區、研究專用區、產業專用區、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加油站專用站等分區。

「竹科早就說沒徵收需求,但新竹縣政府不斷要求徵收,知道產業用地沒有了,轉而蓋房子。」許又仁批評,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開發計畫,是三十年前的內政部計畫,早就不適用,「你怎麼可以一直強迫大家,用三十年前破舊計畫,要求現代人破壞環境,這非常不正義。」

開發污染上游 影響民生用水

上坪溪引水進入竹東大圳,灌溉二重埔、三重埔地區,之後一路匯流至頭前溪,許又仁解釋,竹東大圳位於水源地灌溉渠道的最源頭,牽動頭前溪下游沿岸地區用水安全。

許又仁強調,縣政府現在要產業發展,蓋民宅、蓋工廠,農地只有一點,壓迫到農業使用,「嚴重性在於,這地方屬於頭前溪支流的上游,一旦蓋了會有污水的東西,下游地方全死。」這攸關新竹市民用水安全,一有狀況,新竹市民要全數承受,柯子湖溪未來被定位為排污溪流,代表新竹市民飲用水壓力更大。

新竹縣跟新竹市現在都沒辦法處理水跟垃圾問題,加倍開發後,更處理不了,許又仁表示,新竹科學園區就業人口負成長,並沒有居住需求,「不能在沒有實質需求的時候,就先開發土地,這裏是最珍貴、乾淨、原始的土地,沒有正當理由跟急迫性,不該輕易做工業開發、民宅開發。」新竹就是炒房地產、炒地皮,而不是真正有需求,完全沒考慮這是民眾仰賴維生的水源頭,水源頭開發的結果,就是全民要一起承受負擔。

許又仁批評,「這邊很多佃農,自耕農不多,一旦開發下去,以農業為生的農民,經濟受到傷害,那就突然變成社會人球,你怎麼辦?」縣政府的土地開發,沒有站在人民真正利益去看,這塊土地最特別的是,農民幾乎不用農藥,土地價值跟農產品乾淨,「有這麼乾淨的水、乾淨的土地,不作農業特區,只想蓋房子,污染水源後就是在逼大家吃有毒的東西。」

「農夫看起來好像很樂觀,但晚上喝酒的時候是會哭的。」農民是經歷三十年的絕望,長期受到壓迫,演變到現在無力感。許又仁強調,不要用三十年前的計畫來看待這塊土地,「這麼乾淨的農地,應該拿來生產糧食,而不是拿來開發,丁點都不應該,這是新竹最後的淨土。」政府要有新眼光,照顧農民的利益,保護乾淨的水源、農田。

縣府:草案出來後外界都可以討論

對於農民要求將優良農地從工業用地中解編,新竹縣政府回應,當初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發展計畫,將大範圍土地劃為工業區,劃定後本來就該定期通盤檢討,依照實際狀況發展、社會經濟等,調整計畫內容跟實際發展的落差。

第二次的通盤檢討到現在都沒定論,所以這塊土地就一直被綁在工業用地,「我們重啟通盤檢討,不是搶奪土地,而是如果要變更工業區地目,就要透過通盤檢討讓他審定,才能夠恢復農業發展區。」

但按照過去計畫內容,仍然是以產業發展為主,並沒有農地劃設空間。對此,縣政府回應,當地的土地所有權人有些想開發,有些想保留農地耕作,縣府不能針對單一訴求做保留或開發,因此在草案出來後,大家有個依據可以去討論,哪塊區塊想保留耕作,哪塊可以作為產業開發。

草案內容預計四月下旬公開展覽,縣政府表示,雖然沒辦法確保每位農民權益,因為如果是零星散落在區域中間的農地,就比較沒辦法保留,但如果是大範圍在周邊,產業發展位置也可以稍做調整,「只要不符合期待都可以提出、對話,討論後也會再送都委會,交由委員審查,是否符合需求,並不是單由縣府執意決定開發與否。」

過去細部計畫示意圖(圖片提供/新竹縣政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