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休耕一年,共同修復水圳!南埔社區老農長輩組團隊,勇奪農村金牌

早期農村社會對水圳的生活記憶深刻,不僅是灌溉水源,甚至是小時候抓魚、捉蝦的遊戲場所,但南埔社區重要的南埔水圳卻因為淤泥嚴重,水量逐漸減少,農村裡的溫度、活力也逐漸消失,眼看農村逐漸凋零,南埔村村長莊明增跳下來開始一連串的改革,「溝通是最困難的事,家家戶戶去拜訪,聽老人家講古,建立互信基礎才能做下一步。」不僅使得南埔社區成為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同時也獲得農委會金牌農村的金牌獎

「其實現在做的跟當初想的不一樣,」莊明增回想,當初一回來是想讓南埔全村發展休閒觀光產業,但真正跟居民接觸後,發覺這方向不太對,「休閒觀光不是居民要的,農村老化後剩下的都是老農民,如果要發展休閒產業,他們必須先投資花老本,而對外他們也無法做行銷、接洽,他們真正想要的只是生活環境改善,生產的東西賣得出去就好,」後來調整發展方向,朝友善土地、友善環境方向走。

(右四)總統蔡英文頒獎給南埔社區(右三)南埔村村長莊明增(圖片提供/農委會)

累積三年共識,居民響應修復水圳

近三、四十年來,南埔水圳水量逐漸減少,在九二一地震後,山洞崩塌、高低位落差、圳體漏水等都造成水量減少,「沒有水就必須要休耕,上面圳路都是破損狀態,大部份農民都希望能繼續耕作。」南埔社區發展協會成員指出,「應該是蠻絕望的吧,已經都沒水了,也無法賺錢。」

「農業生產最基本就是灌溉水的問題,社區長期以來卻被水利會忽略,」莊明增說道,所以大家對水圳是有共識的,農村要發展就必須有充分灌溉用水,當時剛好有農村再生計畫,把握機會申請水圳修繕經費,「這之中經過兩三年醞釀,因為修水圳必須休耕一年,會造成很大衝擊,農民所得都是依靠農業生產,變成休耕那一年必須依靠外地子女才有收入,有些農民就提出為什麼不分兩期做?」

面對不同意見該如何整合達成共識?「其實多半是農民之間互相溝通,很多問題他們自己溝通時就解決,加上用了兩三年去營造修繕水圳的氛圍,居民都意識到這是當地迫切需要,最後反而大家都紛紛響應。」

居民至今仍會在水圳旁洗衣、聊天(攝影/劉怡馨)

「讓老農親自參與、表達意見很重要」

不過,達成修水圳共識後,卻又碰到更大挑戰,莊明增解釋,當時國民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很多老農有親身體驗,對於簽同意書會感到很恐懼,加上老人家學歷沒這麼高,很難去說服。

除了土地同意書,土地地界也是問題,當時內政部有做土地重測微調,有些人會去爭執現在水利會佔到他的地,要還他土地,「當時不斷去溝通,希望按照現有水圳地區修繕改正,不要按照新的地界,因為新的地界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工期會拖更長。」

「你只能跟他們搏感情,不然怎麼辦?」莊明增一個人家家戶戶去拜訪,一次都是一兩個鐘頭,花了很多時間去溝通,「本來已經戒菸,但老人家看到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遞菸,你拒絕,他就不想再跟你繼續談了,所以戒掉的菸只能又繼續抽下去,」

老人家其實很好相處,去拜訪的時候就是去聽他們講古,「他們願意講,我願意聽,建立起互信的感覺,」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了後代子孫、將來而做改變,而不是為了跟他爭土地,希望他們能夠為農村發展願景犧牲一點。同時莊明增也把資源公開,「政府有多少補助都公開,讓老農親自參與、表達意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長輩組成小隊清水圳淤泥

後來水圳工程發包,廠商過來看,發現圳路非常狹窄,高的地方162公分,但矮的大概只有120公分,要用鑽的進去,而且完全沒有燈,工程人員必須鑽進去用探照燈,把淤泥清出來,包姓成員指出,「因為非常難清理又危險,當時工程公司沒有人要接,於是社區裡的四位長輩就組成小隊自己去清淤泥,」

大家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很多人響應這件事,但看過實際狀況,發現真的太危險,如果崩塌的話,人很難救出來,於是後面就只剩他們四個人去做這件事。四位長輩年紀加起來超過三百歲,當時每天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都去隧道清淤泥,足足持續了一個半月。

南埔水圳狹窄的隧道(圖片提供/南埔社區)

守護生活記憶,恢復志工習慣

長輩的努力全是為了守護以前的生活記憶,陳姓成員表示,「以前水圳很清澈,居民跟水都很親近,大人在洗衣服,小孩就會跳進去,水裡有非常多生物,抓魚玩蝦,這就是他們生活的記憶。」在水圳上游的隧道,是坍方最嚴重的地方,洞口淤積到只剩一點,「但是阿公的印象裡隧道很大,小時候他們常在隧道裡跑來跑去,現在卻淤積到進不去,他們其實很捨不得,因此也才會有這四位阿公自己去清淤泥。」

「一開始的溝通最困難、最花時間,」莊明增強調,必須建立互信基礎,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也要去聽他們的聲音,「剛開始大家很懷疑,政府怎麼會來幫我們修水圳?農再計畫做下來之後,他們就知道這是玩真的,而不是在那邊畫大餅,讓居民信任你之後,推動事情就會很簡單,這五、六年社區事務參與也較少了,大家都已經互相信任,我把工作交給誰,居民都會願意幫忙、遵守。」

除了花時間溝通,莊明增也自有妙招。許多村子除草工作都已外包,很多居民都覺得給其他人做就好,為什麼要自己動手,「但我認為還是要讓大家恢復做志工習慣,第一次辦除草環境工作時,到處發通知單,卻只來了三個人,三個人要怎麼除草?根本做不完,」三人之中有個八十幾歲的阿公,「當時就請他背著除草機,在主要街道不到一百公尺內來回走,演給大家看,年輕人看到愧疚感就會出來,第二次辦除草活動時,就來了二、三十個人,」其實有動員就會有人出來,讓大家習慣自己親身參與。

社區居民幫忙挑菜(圖片提供/南埔社區)

全村休耕一年,忙上課發展獨特文化

修繕水圳全村休耕一年,成為南埔社區的轉捩點,那一年南埔居民積極討論未來規劃,重新找出社區的文化脈絡,包姓成員說道,「那年居民忙著上很多課程,把米食、桶柑餅改良方法找出來,同時居民也自己分工,做各種社區調查,像是生態、米食、文化等。」

在全村參與各種訪調的基礎下,南埔社區找到多元發展的方向,接續一系列的社區營造計畫,像是保留完整當地石爺祭文化,包姓成員解釋,信仰是凝聚這個村莊很重要的元素,每年都會祭祀石爺,當地居民小孩出生時也都會在石爺那裡求個石爺絭(石爺上的紅色護符),成年禮時再拔絭,「一直到現在年輕人還是會有這個習俗,時間到了,長輩就會把自己小孩叫出來。」陳姓成員也說,很多年輕人到外地工作,但是在石爺祭期間就會特別關注家鄉,「他們會覺得很驕傲,每年都有個特別時間點可以想起社區。」

南埔社區的石爺(攝影/劉怡馨)

古老文化傳承,桶柑餅+麻油煎

而在社區產業部分,也和農民合作推出南埔米、桶柑餅、桶柑醬、桶柑露、橄欖醬等,「我們其實就是附近小農有種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陳姓成員表示,有橄欖就去做橄欖醬,當地農民種植,我們再來包裝,因為是季節性,量都不多,今年主力是桶柑餅。

「一開始是有個長輩,他有大片橘子園,以前都噴農藥,後來家裡幫忙務農的人身體陸續出狀況,自己也得癌症,他開始去想為什麼會這樣,再加上後來有機友善觀念進來,他就完全棄用農藥。」不過,改採有機農業後,橘子賣像卻不好看,「他其實還是很好吃,就是比較醜一點,大家也一起討論有什麼方式可以加工,」包姓成員說,當時長輩就有提出做桶柑餅,以前生完小孩後,就會把桶柑跟麻油一起煎,作為補身體的料理,於是大家把這古老傳承下來的配方找出來,做出現在的桶柑餅。

此外,熬製桶柑留下的桶柑露也完全不浪費,「當時長輩就想到熬製桶柑剩下的汁,本來就會拿來喝,那為什麼不能拿去賣呢,於是也開發出桶柑露產品。」包姓成員表示,團隊就是去幫他們想怎麼包裝、行銷,「但因為量都不大,外面印刷價錢又高,所以都自己設計、印刷、包裝,團隊的每個成員什麼都要會做。」

南埔橘子園(南埔社區提供)

創造在地活力,累積深厚凝聚力

除此之外,南埔社區也不斷創造在地活力,像是休耕那年成立的鹹菜桶打擊樂團,在地居民拿起鹹菜桶開始玩音樂,甚至也演出當時修水圳的故事;每年十月當地也會舉辦代表客家特色的鹹菜祭,陳姓成員表示,「我們一直在找這個村莊還有什麼產業,可以發展成這樣活動,作為當地形象活力的展現,讓南埔有農產也有藝術,創造食農體驗、環境教育。」

南埔社區一路走下來,在地居民凝聚深厚的向心力,其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便是莊明增,包姓成員指出,「在他當村長前,這村子就是一般的農村,是後來大家對領導者的認同,看到他真正有在做事,大家才願意站出來一起幫忙。」

南埔社區不僅生活環境改善,而在勞動部分,像是打掃、除草,包姓成員說,「號召一下大家就會來幫忙,而且像共餐活動,以前都沒人願意來挑菜,現在大家都自己主動來幫忙,這就是最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農村榮耀!第一屆金牌農村大獎出爐,新北共榮暨安康社區、新竹南埔、臺東永安社區奪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