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機產值百億,CP值高主攻外銷,瞄準東南亞銷售整套農耕模式

台灣農業機械主要為中小型機械,造價又相對其他國家來得便宜,一年可創下一百億元的產值,其中出口就佔了百分之六十,主要為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台灣農機優點就是CP值特別高,因此吸引國內、外買家,未來出口農機時也會與該國分享農業發展基礎,打造互利共贏的貿易合作模式。

農委會農糧署主任秘書翁震炘表示,「不只賣機械,是要賣一整套模式。」翁解釋,番茄、西瓜、花椰菜等都是台灣天下,以小番茄來說,國內研發雜交出來的優良品種,國外不是買種子就可以回去種,「是要每次都要回來跟我們買,這樣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從品種、番茄苗嫁接機、溫室等,銷售一整套模式出口。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攝影/劉怡馨)

台灣創新農機館,海內外訂單接近2千萬

農業博覽會「台灣創新農機館」自4月4日開館以來,已吸引超過二十萬人次參訪,海內外訂單接近兩千萬元。林聰賢27日記者會上表示,台灣持續以機械化、智慧化解決農村問題,此次便是展示台灣最經濟實惠的精品農機。

根據農糧署統計,開館以來訂單包括噴霧機七台,共12.2萬元;乾燥機一台,16萬元;割草機三台,9萬元;中耕機六台,30.975萬元;環控溫室五台,195.9萬元;其他農機則共468.04萬元,加上預計訂單像是農地搬運車等,共1,132.22萬元,總計達1,864.335萬元。

「台灣農業機械便宜又好用,日本機械雖然精密卻很貴,」農委會農糧署主任秘書翁震炘指出,大型農機像耕耘機、收穫機、插秧機,一台要價六、七百萬,台灣國內市場小,發展不起來。

翁進一步表示,台灣強項是中小型農機,像是中耕機,就是小型的耕耘機,一台造價僅四、五萬,但日本的可能就要幾十萬,「雖然日本的比較精密,但要考慮到實用性,實際耕作還是需要耐用、便宜。」

隆源農機廠業者楊建生(攝影/劉怡馨)

除了機械,外銷整套農耕模式

為推廣台灣農機,落實政府新南向政策,此次也舉辦駐華使節說明會,吸引來自布吉納法索、瓜地馬拉、海地、義大利、印尼、馬來西亞、蒙古國、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史瓦濟蘭、聖露西亞、泰國、土耳其及吐瓦魯等14個邦交及友好國家駐華使節、代表處人員參訪。同時也有來自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簡稱海青班)來台做相關操作見習。

翁表示,東南亞經濟剛開始發展,許多農藝作物像花卉、蔬菜等,不可能一次種好幾百公頃;加上東南亞農民收入沒那麼好,幾萬塊以內比較能負擔,所以台灣中小型又便宜的農機就非常適合,「台灣現在就是抓準東南亞剛發展這個時機點。」

「不只賣機械,是要賣一整套模式。」翁解釋,番茄、西瓜、花椰菜等都是台灣天下,以小番茄來說,國內研發雜交出來的優良品種,國外不是買種子就可以回去種,「是要每次都要回來跟我們買,這樣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從品種、番茄苗嫁接機、溫室等,銷售一整套模式出口。

外國使節試用機器(攝影/劉怡馨)

種苗嫁接輔助機具,好用省人力

目前台灣種苗嫁接人力越來越少,農委會台中區農改場開發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劉姓研究員指出,雖然機器嫁接跟專業人工相比速度差不多,但該機器能夠減少人力、訓練工人時間,「訓練一個師傅至少要六個月,訓練一個機器操作員只要半小時。」

劉解釋,只要將番茄穗和番茄砧各放一邊,踩下踏板就可裁切成兩個斜口面,再將兩者接到嫁接夾上就可完成嫁接,整個過程不用幾秒鐘,「主要目標族群為種苗場,技轉廠商估計一台大概四十萬。」目前也持續研發,未來同台機器可能用於西瓜、南瓜等不同作物嫁接。

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攝影/劉怡馨)

全台唯一「附掛式旱田播種機」一分地只需30分鐘

此次參展的隆源農機廠業者楊建生則表示,全台做附掛式旱田播種機的就自己一個,目前已賣到柬埔寨、泰國等。因為株距可以調整到很細,最小可以種紅蔾、芝麻、菠菜、米,最大還可以種花生、玉米,「只要需要播種的作物,幾乎都可以使用,很容易調整株距跟行距,種不同作物只要稍微調一下就好。」

楊指出,兩行距的機器一分地以上就能夠使用,沒有土地太小限制,而且售價十幾萬,加上政策補助三分之一費用,其實農民都能夠負擔。節省多少人力?「以一分地來說,一個人必須種一整天,但這機器三十分鐘就能完成,你說省多少?」一般種子種植步驟是挖洞、放入種子、疊土、再用腳踩一下,讓土壤跟種子密合,這機器則是四合一,只要開過去這些動作就完成了。

「前期花五年研發,民國一百年開始銷售,當時別人都覺得我是瘋子,前期一兩年都沒賣出機器。」楊表示,是後來這兩年搭上機械化風潮、大糧倉計畫,所以才發展比較穩定,目前賣出較多的則是四行距附掛式旱田播種機,要價大約三十幾萬。

隆源農機廠業者楊建生(攝影/劉怡馨)

此次也展出鳳梨釋迦粉介殼蟲清除機械,農委會台東區農改場副場長陳昱初指出,鳳梨釋迦是外銷水果第一名,為了要清除上面介殼蟲,過去用人工一個個用空氣槍吹,現在希望節省人工,讓集貨場機械化使用,「不僅清除效率高,甚至也清除程度也比較高。」

目前有研發出水洗跟氣吹,未來希望結合兩者,「就跟洗車原理一樣,先用水洗後面再用空氣槍吹。」今年廠商會開始生產,要價估計八十萬到一百萬,未來也希望透過微調機器,讓外銷水果像紅龍果、芒果等都能使用。

農委會台東區農改場副場長陳昱初(攝影/劉怡馨)

而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則研發出鳳梨削皮機,平均四秒就能削完一顆鳳梨,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曾敏南表示,為解決人力不足問題,加上人工長期操作易有職業傷害,因此研發出該機器,不僅速度快,果肉保留量也比人工還多。主要目標族群為食品加工廠,要價大約十五萬,而芋頭、哈密瓜、香瓜等也可透過機器微調使用。

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曾敏南(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