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記者林珮君
蠶寶寶不再只有白色外貌,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苗改場」)歷經七年努力,培育出的新蠶寶寶品種「黑旋風」,不但擁有獨特黑色斑紋,也比過去的白色蠶寶寶更強健、適合民眾飼養,農改場表示,希望透過獨特的「黑旋風」,重新掀起大眾養蠶旋風、輔導蠺農轉向觀光發展。

中日聯婚,配育出強健吸睛蠶寶寶「黑旋風」
苗改場飼育136種蠺種,其中黑色外表的蠺種格外引人注目,但因黑色品種的家蠺普遍抵抗力較弱、難以飼育,故改良場經過七年努力、透過原原種多次雜交後,終於選育出適合一般大眾飼養的品種,命名為「黑旋風」。
場長呂秀英表示,「『黑旋風』為白色雄蠺(來自中國系品種,姬蠺HC04)與黑色雌蠺(來自日本系品種,黑縞蠺BS01)雜交後的品種,其擁有母體的黝黑獨特外表,也具備較強健好飼養的特性,可說是綜合了父母的優點。」

科普好教材,養完別輕易丟棄
飼養蠶寶寶是許多台灣民眾的童年記憶,家蠶為經過一至二月(約44~55天)就能完全變態的鱗翅目昆蟲,適合作為家中寵物和學校科普教材,能讓學童了解昆蟲經歷卵、幼蟲、蛹及成蟲的變態過程。
呂秀英強調,蠶寶寶為經濟生產用昆蟲,從其生產的蠶絲、蠺蛹到蠺沙(指蠺的糞便)都有用途,蠶絲可做棉被、枕頭,或是萃取出蠶絲蛋白製作美容產品、動物疫苗和生醫材料;蠺蛹可運用在生技產品和藥材中,也可做魚鴨飼料,是很好的動物添加物;另外,因為蠶寶寶體質敏感、食用的桑葉皆不可噴農藥,因此排出的蠺沙其實十分乾淨、也帶有淡淡香味,可泡茶作為茶品飲用。「養蠶觀察後不要把蠶寶寶丟掉,可販售給有意願開發蠺絲產品的生技公司。」呂秀英表示。
蠶農:樂意引進教育農場,讓更多人看見新品種
「『黑旋風』吐出來的蠶絲雖然是白色的,但蠶絲數量不比傳統白色蠺種,因此不適合用於蠶絲產業用途,但其具備極高的觀光價值。」助理研究員詹雲貞受訪表示。課長吳姿嫻也強調:「養蠶環境符合友善農耕做法、對土地較好,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養蠶商機後更願意養蠶,藉以活絡蠺產業」。面對新話題「黑旋風」,「全台唯一蠺農」涂泉明的太太表示「樂觀其成」,指出未來意願將「黑旋風」引入自家的生態教育農場、讓更多人看見新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