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小琉球當不塑之客!環保署要求,業者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具、免洗餐具

小琉球以獨特的珊瑚礁島地形和豐富的海洋生物,每年吸引大批遊客造訪,觀光產業蓬勃發展換來環境沉重負擔,當地國小師生、業者和居民主動發起環境改善行動,呼籲遊客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環保署昨日也提出五大主張,要求業者不再提供拋棄式盥洗用具、鼓勵遊客自備環保餐具,希望攜手將小琉球打造為「無塑、低碳」的示範島嶼。

推動環保旅店 未來住宿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具

環保署署長李應元指出,小琉球每年湧入近一百萬名旅客,每年垃圾生產量已超過1900萬噸,造成當地環境與海洋的嚴重危害。環保署昨(23)日宣布將推動「小琉球無塑/低碳島示範計畫」,針對減少塑膠製品和降低碳排放量兩大目標,署長李應元表示,要將小琉球打造成「無塑旅行」的觀光環境,包含要求當地民宿業者不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具給遊客、餐飲業者也不供應免洗餐具給內用顧客使用,並指出環保署計畫在兩年之內,將當地所有民宿全部輔導為低碳的環保旅店。

而在美化環境的目標上,環保署會在小琉球各地設置飲水機、鼓勵民眾自備水瓶。李應元指出,若每年100萬名遊客來到小琉球觀光時都會購買一瓶寶特瓶水,就會製造出100萬個廢寶特瓶,強調「減塑減碳要從源頭做起。」

此外,小琉球目前僅有一座廢水處理場,難以處理每年產生的廢水排量、對當地環境產生極大衝擊。對此,李應元承諾會再增加「杉板灣聚落」和「中澳沙灘聚落」兩處汙水處理廠,「必要時增設三座也沒問題。」同時,政府也將推廣騎乘電動機車,希望改善空氣品質,不過首波補助計畫僅購買350輛電動機車,有當地居民表示:「島上居民近萬人,350輛根本不夠!」

環保署署長李應元(後排右五)在記者會上宣示,要將小琉球打造成「無塑、低碳」的示範島嶼(攝影/林珮君)

遊客暴增影響生態 國小師生自製繪本傳遞保育理念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白沙國小校長田永成表示,琉球鄉具備珍貴的生態資源,「不應讓它消失。」面對觀光與環境之間如何平衡,田永成認為應從「小」做起,指出琉球居民多經營餐飲和民宿業,因此學校老師只要從日常課程中加入生態保育觀念、讓學生從小培養海洋保育意識,就能進一步影響家中和社區,有助於環保旅店和餐廳的推動。

白沙國小計畫讓海洋教育成為白沙國小的特色之一,除了帶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解說小琉球的生物多樣性,也舉辦淨灘和撿拾潮間帶垃圾等活動。

在2015年時,學校教師莊雲翔帶領七名學生,從實際走訪海域、觀察記錄、到繪圖與文字創作,共同出版了繪本「海龜的秘密運動會」,之後由小朋友親自配音、再找來鄉內大學生進行動畫製作,書本中描述了海龜的成長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危機,要讓外界更認識這個「海龜的家鄉」,期盼引發大眾對環境守護的重視。

白沙國小校長田永成(攝影/林珮君)

此外,田永成也指出,繼去年訓練小朋友划獨木舟活動引發關注後,琉球鄉今年計畫結合當地四所國小和一所國中,共同舉辦「獨木舟接力環島」,其用意是希望將遊客興趣轉移到較不易造成海洋污染的獨木舟上,降低遊客在潮間帶的參訪頻率,進而改善當地觀光業,因為過去潮間帶經大量遊客踩踏後已受到嚴重破壞、影響生物的生存空間。

淨灘換取海灘貨幣 創意推廣海洋教育

海灘貨幣發起人林佩瑜,昨日也展示自己繪製的「海灘貨幣」。林表示,當初看到岸邊充斥著海漂垃圾,包含寶特瓶等塑膠製品、玻璃瓶罐等,加上受到日本神奈川運用海邊廢棄玻璃製作創意貨幣的啟發,於是挑選較好上色的玻璃碎片,畫上象徵著小琉球的「海龜」圖樣,民眾只要上完海洋生態課程並一同淨灘,就有機會得到獨一無二的海灘貨幣。而後民眾拿著海灘貨幣也能在當地「消費」,享有餐廳和禮品店的相關優惠,據了解,目前已累計近80間配合商家。

林佩瑜強調貨幣「只送不賣」,只有報名當地的環保課程並完成任務者才能換取,且每次數量有限。她表示,「汙染問題一直都存在,不理它只會越來越嚴重,」並指出「淨灘只是最後手段。」強調「源頭教育」才是關鍵,因此提倡外出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使用。

林也直言,當前遊客量已超出當地負荷,「若對待的方式不對,對小琉球也不會好。」但她肯定在地店家的努力,多年前許多商家已開始進行環境宣導,會勸導遊客避免使用免洗餐具。

海勇工作日發起的「海灘貨幣」活動(攝影/林珮君)

業者:居民早已自發垃圾減量

李應元表示,小琉球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全民應攜手保護它,友善環境需要居民與遊客的雙方配合,「可能會有一點不方便,但相信消費者還是會支持。」

不過有小琉球的民宿業者認為,政府長期推廣觀光、希望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但卻漠視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的問題;對比多數在地居民早已自主發起淨灘活動、宣導垃圾減量,面對環保署宣誓,略感無奈表示:「政府怎麼現在才進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