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畜產就靠逃跑外勞支援?酪農要求引進農業外勞,勞動部:恐改變農村面貌

農業缺工問題已久,除了整合國內勞動力,是否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也成為外界關注議題。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洪長進就表示,酪農業相較其他畜產業,自動化生產不易,屬於常態性缺工。「引進外勞雖然不是萬靈丹,但至少打開這扇門,以特殊專用計畫,讓酪農業以適當方式引進外勞,改善缺工。」

針對農業缺工議題,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執行長邱創進10日在「農業人力活化與推動應用」政策座談會上直指,「台灣缺工都靠工廠逃跑的非法外勞支援,每次去新北禽、北禽屠宰場看,他們都拜託不要讓警察來抄非法外勞,警察一來,生產線就停止。」

不過,勞動部勞力發展署專門委員莊國良也回應,屠宰業自2016年3月已開放外籍勞工,新北禽、北禽屠宰場可以申請合法外勞。但目前規定須僱用一定比例本國勞工,才可僱用外勞,「僱用100個本籍勞工,才可僱用25個外籍勞工。」以確保不影響本國勞工就業權益。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洪長進(圖片來源/農委會直播畫面)

酪農:媒合人才留不住,農委會:不夠重視勞工權益

政府推出各項解決缺工政策,包括學生打工、假日農夫等,以解決短期人力需求。但洪長進認為,「對酪農業沒效果。」酪農需要每天持續性、技術性的勞工,「不是要來七逃(台語)的。」現在絕大部份人力來自外籍配偶,但常因為小孩不舒服突然請假,就只能自己跳下去做。

邱創進則表示,承接農委會計畫媒合人才進入酪農場,目前試辦三期,總共150人,到最後真正留在牧場的僅剩16人,「試辦結果並不理想。」洪長進強調,酪農技術、勞力密集,常態性缺工造成產業發展瓶頸,希望政府先以試辦方式,在酪農業引進外勞,若合適再擴大規模。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表示,有許多人都已錄取進到酪農場,但後來跑掉。因為農業不重視勞工權益,「如果要兩個人顧三百頭乳牛,是要別人做到死。」而且早上三點就要起床。

現階段很多人聘僱逃跑外勞,朱指出,「勞工薪資再怎麼努力也拉不高,農民可以請薪資800元的逃跑外勞,幹嘛請一千多的?」目前農委會也在盤點,希望進一步處理。

牧場工作要克服環境髒亂(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勞動部:若開放農業外勞,恐改變農村面貌

「開放外籍勞工不只經濟面向,也將外溢到社會現象。」莊國良指出,民國八十年開放外籍看護後,至今已變成主要人力,若開放農業外勞,恐改變農村面貌。

莊進一步解釋,當初屠宰業開放外勞,是由各部會代表、專家、學者討論影響評估後的結果,當時也針對畜牧業、茶葉、蕈菇類等評估。但考察結果後發現,屠宰業自動化程度高,加上企業經營方式,對勞工較有保障。

目前開放外籍勞工的農業僅兩項,截至目前為止,屠宰業引進543人,漁業1萬2000人,相較於整體68萬人,農業僅佔少比例。莊強調,引進外勞不得影響本國勞工就業權益,且必須以可管理、保障工作權益、單一雇主方式。「外勞一進來就是三年,農業季節性缺工才三個月,剩下兩年多這些外勞要怎麼辦?」

陳吉仲:老化問題難解,應提高機械化比例

農委會抽樣八千多戶農家,調查缺工情形,常態性缺工1萬5000人次,季節性缺工則為26.7萬人次。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根據調查結果,缺工最嚴重區域集中在中部,包括雲林、彰化;再者則是南部;東部、北部最不缺工。將針對各區域、各農產缺工狀況給予協助,「預計今年目標解決50%。」

陳吉仲也強調,不只要解決短期缺工,更要重視農村長期人口老化,「再怎麼補充人力也無法解決老化。」因此省工機械也是一大重點。目前稻作機械程度95%、水果僅20%、蔬菜僅5%,將盤點所有農產品,提高機械化比例。

農友:農業人力團訓練與現場操作有差距

目前農委會輔導成立各種農業人力團,包含農業技術團、農業耕新團、農業專業團,總共87團、2035人,若加上假日農夫,估計可提供34萬262人次。同時也成立機械耕作團,導入機械、智慧農業,以減少人力需求。另外並透過人力資源平台、app募集各種短期人力,像是學生打工、假日農夫等,適時補充季節性人力需求。

對於各人力團實際應用調度情形,嘉義梅山茶農李瑞楠表示,申請技術團,錄取25人,最後僅8人留下來。「還有來一天半就走人的,受訓、篩選跟產業實際狀況疏離。」上工必須扛30公斤基肥走一整天,受訓內容卻是10公斤走100公尺,不符合茶區工作需求。

朱建偉則表示,「現在政策看起來,好像只是找兩千多人來做技術團,但政策含義不只這樣,是希望這些人作為新農民傳承技術。」類似於百大青農概念,這些人若留下來,就代表對農業真的有興趣,技術也純熟,未來將協助土地、資金、技術,「讓他們可以有農場,實現自己夢想,甚至也希望組織成代耕隊,提供各地需求。」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圖片來源/農委會直播截圖)

品種改良錯開產季,緩解缺工現象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則表示,高雄有四個農業技術團,總共120人力,全年可提供3萬1680人次,協助玉荷包、鳳梨、棗子、芭樂、蓮霧等農作。

不過,除了補充勞動力,這幾年也致力品種改良。梁銘憲指出,像是玉荷包產季一到,十天內必須採收完兩千多公頃荔枝,對採收人力跟市場消化都是挑戰。但若研發荔枝新品種,提前至四月開始採收,分散產期。蓮霧則可分散種植巴掌、黑糖芭比、子彈蓮霧等品種,從年底到隔年六、七月都可採收,拉長產期後,缺工就明顯改善。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