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樹師」靈活的攀爬上樹,進入茂密樹叢、剪去生病和乾枯的枝條,貼近樹身做「健康檢查」,補足吊車機具難以進入的樹冠深處,以友善樹木的方式取代作業機的統一化動作,讓樹免除被粗魯砍頭亂鋸的命運。除了為樹木服務,「攀樹」也是適合全民參與的休閒娛樂,2015年取得台灣首位攀樹師證照的翁恆斌表示,爬樹不是對樹木的征服、也不是為了居高臨下,而是在攀爬過程享受與自然的近距離互動,感受樹木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觀賞樹冠層中豐富的生態系。
「比較像是朝聖的感覺,心情很平靜、完全沒有恐懼。它(樹木)在這裡很久了,是它願意讓你上去、你才能上去,我們必須尊敬它。」
攀樹師為樹木健檢、進行友善修剪 全台僅十名
攀樹師為台灣的新興行業,除了具備樹木知識,判斷樹木能否安全攀爬以進行樹木維護工作外,更有著專業爬樹技巧,能應付在樹上發生的各種突發狀況。台灣目前有十名攀樹師,皆持有通過美國「國際樹木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簡稱ISA)所認證的攀樹證照。
翁恆斌解釋,攀樹師的主要工作為修剪樹木,其工作風險高、需要高度專注力,精神壓力和體力消耗皆大,在美國甚至名列前十大危險工作。不過正確的修剪不僅能除去結構不穩、可能掉落的危險枝條,也能讓原本相互遮陰的樹葉重新獲得充足的陽光。而正確的修剪位置能幫助樹木傷口較快癒合、避免腐朽菌的入侵,因此專業的修樹技巧十分重要。
翁恆斌進一步指出,經常看到路樹被粗暴對待,長期的不當修剪讓樹木遭受巨大傷害,但機械修樹的優點就是方便、快速,能一次完成大面積的樹木管理;相反的,攀樹師會反覆跟雇主溝通、達成共識後才會動刀,修剪時也會依照樹木的生理需求,適當調整樹枝和樹葉的量,因此較花時間,一位攀樹師一天頂多修剪兩棵樹,他表示,目前服務的對象多為受保護的老樹和私宅庭院。
考攀樹師不容易,合格率僅三成
取得攀樹師證照並不容易,雖然國際間有多個承辦單位,但就屬ISA最為知名,而2017年起「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開始代理ISA業務、承辦攀樹師證照考試,因此民眾不用再飛往國外赴考。不過學員報名前需要累積18月以上的攀樹工作資歷,並取得「樹上空中拯救」技術證明(Aerial Rescue)和CPR證照。
身為攀樹師證照考官的翁恆斌解釋,學員考試時要通過筆試與術科,其中以實際操作的關卡最為困難,「考生被帶到一棵12-15公尺高、且從未爬過的樹木前,規定要在30分鐘內完成所有指定修樹動作。」考生必須即時在腦海中規劃好攀爬路線,避開所有障礙物(如石頭、電線、蜂窩),妥善運用繩結和裝備。考試採扣分制,考生一舉一動皆馬虎不得,「合格率約三成左右。」
文大首開攀樹課 從工作、運動、休閒面推廣爬樹
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開全台大學先例,自2016年起開設「樹藝學」和「攀樹學」兩門新課程。負責授課的助理教授謝佳宏表示,都市林的診治與養護十分重要,正確的修剪會讓樹木越修越健康。但傳統機械修樹多半不了解樹的生長結構,往往直接把樹冠層切掉,形成「斷頭樹」,增加樹木枯萎和死亡的機會,希望社會正視樹木的健康管理。
「樹藝學」聚焦在理論面,教導學生判斷樹木健康與風險防治;「攀樹學」則與業師合作,教授攀樹技巧、繩結和手鋸操作等技術,並在校內進行攀樹的實際演練,讓學生修完課後能具備攀樹的基本能力,「參與的學生十分踴躍,大家也越來越認識這項工作了。」
謝佳宏指出,攀樹原為修剪樹木的一項專業技術,但其實也是適合全民參與的娛樂活動,即運動攀樹和休閒攀樹。他鼓勵學生提升攀樹技巧、積極參賽增加交流,也時常帶領學生舉辦攀樹體驗營,教導參與者如何正確的爬樹,「我們會使用『樹皮保護器』,防止爬樹繩滑動、增加樹皮的磨損。」強調爬樹過程最重視人員安全、亦不會傷害到樹木。
翁恆斌:攀樹如朝聖之路,也像拜訪好友
為了推廣台灣對攀樹的認識,翁恆斌於2017結合多位攀樹師一同成立「台灣樹藝暨攀樹運動發展協會」,開辦課程讓想考攀樹師證照的民眾有學習的管道,同時舉辦攀樹活動,希望以休閒娛樂的方式提升大眾對攀樹的了解。
翁恆斌說,自己從小喜愛戶外活動,畢業後投入環境教育工作,偶然機會下接觸到攀樹,就此埋下成為攀樹師的志願,如今身為攀樹教練兼考官,教授各種攀樹知識和技巧。他強調,「爬樹沒有想像中困難,站在娛樂的角度,攀樹是一種老少咸宜、兼具挑戰和趣味性的休閒活動。」
原以為爬樹只是一種向上攀爬的高度挑戰,換取抵達樹梢時能一覽絕美視野的獎勵。但對翁恆斌而言,爬樹不是對樹木的征服、也不是為了居高臨下,而是在攀爬過程享受與自然的近距離互動,感受樹木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觀賞樹冠層中豐富的生態系,「比較像是朝聖的感覺,心情很平靜、完全沒有恐懼。」「它(指樹木)在這裡很久了,是它願意讓你上去、你才能上去,它看過的東西比你多太多了,我們必須尊敬它。」
至今已攀過兩百棵以上樹木,翁恆斌把每次的爬樹當成「拜訪好友」,「就一種找朋友的心情吧!摸摸、看看它,順便巡視一下有沒有枯枝要修剪和整理的。」也基於擔心人類對林地的持續破壞,翁恆斌攀樹時總是習慣與大樹對話、默默祈禱樹木能健康活下去,期待還有下次相見的機會。
年僅24歲女攀樹師 在樹上奏起輕快樂章
同樣也在「台灣樹藝暨攀樹運動發展協會」工作的許荏涵,今年24歲,去年成功考取證照,成為台灣唯一一位女攀樹師、也是國內最年輕的攀樹師。
出生於彰化農村、又身為女性,家人總是交代許荏涵未來找份穩定工作、能餵飽自己就好,但她始終藏有一份想看看世界的願望。有次偶然參與爬樹活動後,她就此著迷,在不被大家看好的情況下,首次參賽就以黑馬之姿奪得「台灣攀樹錦標賽」(Taiwan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簡稱TWTCC)台灣女子組冠軍,隨後接連再拿下香港、廈門攀樹比賽的海外女子組一、二名,今年8月將代表台灣參加在美國的「國際攀樹錦標賽」(International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簡稱ITCC),令老闆兼教練的翁恆斌對她稱讚不已。
許荏涵坦言,接觸爬樹後打開了原本較封閉的性格,未來則希望透過參賽與各國好手交流、開拓眼界,完成遊歷世界的夢想。不過令她更開心的是,現在家人不僅全力支持她的目標,甚至對攀樹充滿好奇、還主動表示想體驗爬樹活動。
許荏涵用「擺盪的音符」描述攀樹意象,「一棵樹上有很多繩子,爬樹繩直直垂盪下來,人們高高低低的在繩子中間、很像五線譜。」許荏涵形容攀樹時就像在樹林間流動的音符,從自己喜好奏起忽高忽低、時快時慢的旋律。
此外,她也分享每次爬樹都是一次新的旅程,「儘管有一棵樹已經爬20次了,但每次景致還是會有不同,因為天氣不一樣、心情也就不一樣。」有時有霧霾、看不見前方,有時則天氣佳、能眺望對面山頭;晴天景致令人心曠神怡,陰天細雨裡也有特殊風情。
許荏涵示範專業攀樹動作,她先進行重量測試、確認樹木強度,再熟練的將投擲袋拋向樹椏、安裝好爬樹繩,接著雙手抓起繩子、輕鬆攀爬而上,不一會就抵達樹梢俯瞰而下。
透過爬樹動機,喚起大眾對樹木的重視
「希望讓學員回去後會開始看樹。」翁恆斌指出,人們總是從家中、公園、路邊樹木面前匆匆走過,不曾駐足觀賞,與樹的連結十分薄弱;但親自爬過樹後,可能會開始留心周圍的樹,設想「這棵樹能爬嗎?」有了這樣的動機,也就願意對它的健康狀況投入關心,當大眾都開始重視時,樹木亂剪問題也才有機會改善。
另一方面,當人們有了第一手的爬樹經驗後,就能深刻體會樹木的強壯以及意識到人為破壞的嚴重性,「一棵樹能承受20人攀爬也不會傾倒,但卻會因為不當修剪受到損害。」希望透過攀樹課程進行環境教育,不一定非要攀到制高點,而是體會與自然親近、了解如何友善與樹木相處,進而看見都市中路樹遭齊平斷頭的悲歌,喚起大眾的生態保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