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的「好鄉村」應該長怎樣?歐盟、日韓鄉村發展經驗,如何啟發台灣?

台灣鄉村社會學會、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舉辦系列新歸農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英、日、韓分享鄉村改革經驗,以促進鄉村政策交流。台灣鄉村社會學會理事長王俊豪3日會上表示,為思考如何推動鄉村發展,希望借重歐盟鄉村發展政策,以及日、韓鄉村經驗,開啟台灣未來農村發展新頁。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未來政策立場會以不同於城市發展的思維,來擬定鄉村發展更有效的方法,同時也已啟動全面性農村社會調查,不只是做調查,更是理出農村面對的問題,制定有效政策。「農村真的是問題嗎?這是以過去台灣發展思維的看法,面對台灣社會變遷,農村是不是反而是好的解方?」他強調,台灣社會轉型到新世代未來,農村是重要的一塊,希望各界共同描繪台灣新農村圖像。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攝影/劉怡馨)

Mark Shucksmith:想像未來鄉村面貌,決定採取什麼行動

英國新堡大學社會更新研究中心主任Mark Shucksmith表示,每個人對「好鄉」(good countryside)的定義、面貌、發展都不同,是希望保留鄉村地景風貌?希望鄉村人煙稀少?還是巴士久久一班,且只有觀光客過來?鄉村老少是否能彼此扶持?

經濟發展只有農業活動,還是農村可以發展多元產業,像是林業、食品加工、觀光旅遊等,吸引更多旅客進入鄉村,而這些活動又是否改變鄉村面貌?鄉村產業是否又能發展文創、藝術產業、高科技產業、工作坊、工廠、還是家裡網路遠端工作?這些不同想法要如何透過對談,找到各地區鄉村自己的特色,同時中央政府政策又能給予支持。

Mark Shucksmith引述英國學者Levitas烏托邦想法,「這並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創造非常理想的社會,而是將烏托邦作為一種方法。」烏托邦不是目標,而是推進方法,談的是短暫性不斷調整的過程,不是定下來就不能再改。「你清楚自己可能會失敗,但至少透過追求跟想像烏托邦,引導你下一步該怎麼做、距離還多遠。」

「重點在於想像,到底希望鄉村未來長怎麼樣?」Mark Shucksmith強調,透過想像未來鄉村面貌,決定現在採取的行動。同時也必須省思過去的決策,檢視過去政府、企業、個人等決策,過去作法呈現什麼價值;同時也向前看,決定採取什麼行動,建構什麼樣的未來。

英國新堡大學社會更新研究中心主任Mark Shucksmith(攝影/劉怡馨)

「好鄉」的標準是什麼?修復、相關性、權力、恢復魅力

不過,當我們回顧省思決策的價值時,究竟是以什麼標準去評斷「好鄉」?一個優質農村應該具備什麼條件?Mark Shucksmith認為,可以沿用學者Amin優質城市的標準去思考好鄉,包括修復(repair)、相關性(relatedness)、權利(rights)、恢復魅力(re-enchantment)。

Mark Shucksmith進一步說明,以「修復」來說,鄉村地區必須具備基礎建設、網路、訊號、自來水系統等;「相關性」則意味社會正義,人跟人如何相互關懷,鄉村裡的人是否能包容外來者的差異,維持鄉村裡多元性;「權利」意指鄉村裡的人能夠參與公共事務,且尊重別人的意見。「恢復往日魅力」則闡述,很多人都會忘記鄉村生活的美好,鄉村其實是個富有魅力讓人想回去的地方,應該回復鄉村傳統素材,再次成為充滿魅力的地方。

「每個人有不同想法,都有自己心裡的好鄉。」而Mark Shucksmith認為的好鄉,則是社會具有包容性,不歧視不同年齡、彼此緊密連結、鄉村也能連結到外在市場、政府,具有完善的基礎建設,「鄉村能自發性的改變,而不是等著被改變,具有韌性可以適應變化。」

實踐「連結型鄉村發展」重視知識資源連結,但有自己發言權

Mark Shucksmith指出,若要凝聚各種不同對鄉村的想法,形塑共同想像,可以嘗試實踐「連結型鄉村發展」(networked rural development)。其概念為大家共同想像未來,由當地主導帶頭,連結外部關係人,像是政府、大學等,不只使用當地資源,透過連結帶入外界資源,包括區域鄉村合作、政府資金補助等。

Mark Shucksmith接著說明,「連結型鄉村發展」必須重視知識資源的連結,除了在地傳統風俗習慣知識,還要加上專家、企業等知識。同時,鄉村跟政府、市場、大學是夥伴關係,但鄉村發展不能被牽著走,要保有自己的發言權。

再者,「能促型政府」(the enabling state)也扮演關鍵角色,Mark Shucksmith表示,鄉村具有多元化及差異性,各地採取行動的能量有差,有些鄉村發展健全,但有些需要依賴中央政府補助。為改善不均等現象,中央政府應該針對偏遠弱勢地區多給予協助,「鄉村發展需要由下而上的內生成長,但也需要由上而下的支持,政府不能放手讓鄉村自生自滅。」

日本:改革農地所有權制度,讓務農者有土地能用

不過,當人們決定移居鄉村投入農業,首先面對的便是土地取得的困難。日本為解決農地取得困難的問題,開始農地所有權移轉的改革。日本愛媛大學農學院地域環境工學教授武山絵美表示,自1990年代開始,耕作面積逐漸萎縮,廢耕農地增加,主因爲所有權制度太過老舊,企業無法取得農地,個別農民又無法負擔大面積農地的租金。

日本廢耕農地逐年增加

武山絵美指出,日本過去規定法人不能擁有、租賃土地,年輕人無法透過在法人、農企業上班而經營農業。想從事農業的青農,唯有去買、租土地才能進行農耕。但政府為防止農地被分割成太小塊,又規定至少買0.5公頃的農地,農地太貴,年輕人根本買不起。地主也不願意租、賣土地,因為希望農地轉成住宅用地,價格可以賣得更高,這都造成年輕人無法進入農業。

此外,武山絵美表示,政府實施農地租賃承租人保護原則,規定地主租出的土地若不續租需要政府同意,「地主怕收不回土地,更不願意租地。」這便讓黑市農地租賃出現,青農租來的農地不是太小就是難以灌溉,或是無法使用機器農耕。

日本愛媛大學農學院地域環境工學教授武山絵美(攝影/劉怡馨)

日本修改農業土地法,建立農地中間管理機構

因此,日本政府推動農地改革制度,希望土地所有權轉到新農民,包括嚴格限制地目變更、鬆綁土地所有權及租賃規定、推動農地儲備銀行、農地中間管理機構(FIMI)進行農地合併。

武山絵美說明,2009年政府修改農業土地法,農地只要不中斷合併面積超過十公頃,就會被認為一級農地,嚴格禁止其變更地目,只能作為耕種使用,地主不可能把農地轉為住宅用地。同時,日本也修訂農地法,農企業可在一定條件下承租、購買農地,新手農夫可以到農企裡任職而務農,不見得要個體戶去務農。

日本政府建立農地中間管理機構,農地所有者可以將農地出租給農地中間管理機構,由公部門設立的機構讓地主安心出租;新手農民、農企業也可以跟農地中間管理機構簽長期合約,而不用跟個別地主談判協商。武山絵美表示,同時農地中間管理機構也進行整併、改善農地,由政府負擔改善農地費用,農地中間管理機構進行改善作業,再租給農企業或農民。

韓國:生活痛苦自殺率高,歸農回村運動風起

「為何現在發展這麼偏頗?」韓國高麗大學社會系教授金喆奎直指,產業化、都市化佔據發展定義,大家都競相模仿西方發展,工業化、都市化等,「但我們真的要跟西方完全一樣嗎?這是適合我們的發展嗎?」

韓國仍以錢衡量發展,「政府說要趕快達成人均GDP三萬美元。」但金喆奎認為,這樣的發展傷害其他價值,包括自然資源、人群合作、家庭工作等。「韓國自殺率高,生活非常痛苦,年輕人心懷怨恨這人間地獄。」他指出,年輕人不去約會、結婚、生小孩。「即使五、六十年後,經濟發展亮麗,但我們快樂嗎?生活有意義嗎?這就是我的問題。」

金喆奎表示,這二十年間社會開始有些改變,年輕人厭倦過度強調物質享受,重視生態平衡農業發展,追求不同生活方式。而嬰兒潮世代退休,希望擺脫過去工業化勞動生活,這都是近年歸農回村運動開始風起原因。

韓國自殺率高

韓國政府針對「歸農」「歸村」者進行政策補助

金喆奎解釋,韓國政府補助政策針對「歸農」及「歸村」,前者為從都會區回到農村進行農耕的人;後者則為自願回到農村,但並非從事農業的人。政府有相關輔導措施,希望農村除了農民也有不同人,像是畫家、老師等,地方政府邀請很多人歸村。根據調查,參加歸農成功者,跟家人、當地互動關係佔有關鍵因素,且很多歸村的人,幾年後許多都開始進行農耕。研究也顯示,歸村及歸農的人,較快樂,自我尊嚴也較高。

金喆奎指出,過去政府也投入鄉村基礎建設、補貼農民,但錢都沒花在刀口上,沒真正解決鄉村問題。現在努力提供獎勵措施,鼓勵歸農、歸村,但很重要的是,也必須納入糧食安全問題,不僅要重視食品安全,也要鼓勵消費者更加支持農民,應該去強調都市及農村間糧食供應的連結。

「以都會化、產業化角度的發展,會讓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金喆奎表示,並非要去都市化,而是要找到未來發展的新角度,歸農、歸村經驗告訴我們,這是韓國共同發展主義的轉折,未來發展的關鍵十字路口。

韓國高麗大學社會系教授金喆奎(攝影/劉怡馨)

韓國實際歸農者:得到心靈價值

而實際歸農的韓國金姓農民也現場分享,自己經營農場,其實務農賺不了多少錢,真的要賺錢要去上班才有辦法。「但是年輕人真的很值得來試試看,說不定隔壁鄰居,就變得跟你家人一樣親近,而且很多收穫是錢買不到的,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價值。」

實際歸農的韓國金姓農民(攝影/劉怡馨)

陳玠廷:不該只從農業去談鄉村,建立支持系統

「返鄉之後,在這地方到底要做什麼?」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表示,現在不再只從農業思考返鄉的人,農村農業勞動力需求沒過往高,這時候鼓勵歸農,這些人到底要做什麼?

不應該只從農業去談鄉村,鄉村內部跟外部的人對鄉村生活的需求是什麼?有可能被滿足嗎?日本有諮詢平台提供協助,但台灣呢?他強調,對返鄉跟進鄉的實踐者,必須給予支持系統,包括產業面技術支持;情緒面支持,讓入鄉者情感融入;知識系統支持,讓入鄉者能夠接觸傳統草根知識。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