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海岸線的種樹女王》程禮怡:你不覺得看到樹在那邊,心情就很好嗎?

也許是兒時早已體會和樹木相依相存,能夠為生活和環境帶來多少美好,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海岸造林專案總監程禮怡,才能在樹木保育、海岸造林的艱難之中,懷抱永遠不滅的熱情。「你不覺得光是看到樹在那邊,心情就很好嗎?」對於海岸造林這難解的題目,程禮怡用孩子般純真、無所畏懼的態度真誠回應。

去年程禮怡獲得「2018第一屆台灣義行獎」,此獎項旨在表彰台灣投入弱勢關懷、社會問題以及環境保護的實踐者。程禮怡回憶喜歡上樹木的那一刻,她說,小時候家裡整修房子,房子的中間長了一棵大樹,父親特別挖了一個洞,房子沿著樹幹周圍小心翼翼地修整,樹木倚著房子往上茁壯生長,天光照射著這棵大樹,也照亮了程禮怡和樹木相依相存的道路。

從小喜歡樹的程禮怡

海岸是最需要種樹的地方

在開始種樹行列以前,程禮怡在雪山國家公園工作,當時便對森林的生長十分傾心,「那個時候啊,甚至會自己偷偷在土裡種樹。」加入基金會後,一開始從事和濕地保育相關的事務,2010年開始基金會先有了種樹計畫,在都市裡、平地上或是任何陸地上需要的地方種植樹木。

程禮怡說,種樹種了一段時間之後,也發現陸地上的、高山裡的樹木種植都已經飽和,「能種的都差不多了,那麼還有哪裡可以種呢?」後來發現,海岸是很少人會去種樹,也最需要種樹的地方。因緣際會之下,2015年認養了台西海園,受雲林縣政府委託,就此展開了一連串「海岸造林」的旅程。

雲林西螺 濁水溪揚塵區1_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提供

海岸線消退,就會流失國土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如果只是用口頭帶過的一句話,總覺得遙遠、模糊,仔細一瞧,台灣海岸線綿延一千五百公里,二十二個縣市裡面,十九個縣市的邊壤都和海岸連接,島嶼和海洋的關係才顯得重要、立體了起來。

和海洋的關係不只是捕魚捉蝦這種在深藍海洋上的活動,銜接了深藍海洋和綠色內陸的海岸線保護,也是海洋文化很重要的一環。海岸線即是國土的邊防,海岸線的消退會造成國土直接減少,而面對海浪、颱風等外來的侵襲,海岸線更是首當其衝,在海岸種植健康、良好的海岸林,能夠為內陸的房舍、農作物等,提供良好的保護網。

身為海島國家,海岸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國內,海岸造林卻是始終少人敢觸碰的題目,「因為很難啊!」程禮怡睜大眼睛地說,並開始解釋海岸造林的特性,以及「難」的地方。

在海岸造林需重建樹木的生長環境

程禮怡解釋,造林很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是:環境周圍有沒有其他樹木,因為這也代表了該地是否已經有了適合樹木生長的條件。高山裡面林木本來就相對多,「樹木也會知道『這個地方可以生長喔!』」,所以要在高山森林的缺口處再種植樹木進去,相對於植被稀少的海岸地,是比較容易的。在海岸地造林等於是要重建整個生長環境,再加上海岸地的環境條件嚴峻,多鹽分的土壤、高強度的風砂以及可能打上內陸的海浪,都讓海岸造林的難度加劇。

再來,「因材施教」是海岸造林的首要原則,「就像老師在帶學生的感覺一樣。」程禮怡解釋了幾個在擬定海岸造林方案時,必要評估的「眉角」。首先,會評估造林地距離海岸線有多遠,若是處在海岸第一線的地帶,表示距離海岸最近,若是海岸線第二線,那就是再靠近內陸一點,距離不同,面臨到的土壤、海浪或是風砂程度影響也會不一樣,這也就決定要挑選什麼樹種去種植。

一般來說,北部海岸風砂多,中部則是雨量少、溫度高,至於南部土質沒有其他地區那麼鹹,可是像是恆春的地往下挖是珊瑚礁,每一個地區條件、需要種植的樹木都不盡相同。

種樹女王程禮怡(左二)與慈心種樹團隊_慈心基金會提供

首次挑戰台西海園:海水比平面高,嚴重土壤鹽化

有趣的是,程禮怡發現,林投樹很適合作為海岸第一線的造林樹種,「一開始還覺得怕怕的,不知道原來林投樹這麼好用。」她逗趣地笑著說,民間故事裡充滿奇幻色彩的林投樹,因為它耐旱的特性,意外成為海岸造林的好幫手。

台西海園是程禮怡海岸造林的第一例,「一看到海水根本已經比地面還高了,誰還敢來做呢?」回憶起台西海園的海岸造林,回憶當初,她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接下這個大挑戰。海水高於平地、地層下陷嚴重、海水倒灌土壤鹽化,這些都是台西海園歷經多年,保育綠化始終無法克服的難題。

當時程禮怡聯合林試所以及生態工法專家張文賢,利用加高的土堤留住雨水,讓雨水把土壤中鹽分帶進池裡,再利用海水比重比淡水大的特性,讓海水經由池內的排鹽管排到附近的溝渠,降低土壤鹽分,造出鹽分減少的濕地之後,再依據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景株的建議,選定栽種的品種、位置和順序。像是木麻黃、黃槿都是耐受性較高適合種植的品種。

因為地層下陷,漲潮時的海平面高於台西海園的地平面(上下游資料照片)
雲林台西 地層下陷區1_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提供

麥寮全年雨量全台最少,耐熱是最大課題

濁水溪出海口的麥寮,「熱」則是最大要克服的問題。程表示,在造林過程中,除了會跟生態工法專家合作之外,請教當地林管處或是學者,也是尋找當地地形線索的很好方式。麥寮地區年雨量全台最少,枯水期河床幾乎沒有水量,風砂又大,剛開始造林以為耐旱的樹木能種起來,不過無論怎麼種都沒有什麼成效。

經由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以及作物生長,發現這裡盛產西瓜,才驚覺,「對啊!枯水期長、地表熱,這不都是西瓜帶給我們的暗示嗎?」於是挑了耐熱的苦楝樹,綠意才終於從土地裡冒出頭。不過苦楝樹在冬天會落葉,那麼就再加入防風的相思樹互補,最後再在地表上種植小喬木、灌木等綠蓋植披,減低風砂的吹拂。

2017年麥寮造林地剛種下的樹苗(上下游資料照片)

恆春銀合歡入侵,重新植上相思樹與苦楝

屏東恆春則是更有意思了,整片的銀合歡看起來很有綠意盎然之感,看似海岸林已經完備,但事實卻正好相反。銀合歡是外來物種,具有快速生長、佔地性強的特性,像是惡霸一樣排擠掉當地原生樹種的生長空間,少了生物多樣性,也長期消耗著恆春的地力。

恆春的林管處就建議,將銀合歡連根拔起、剷除,並將鏟起的銀合歡在迎向落山風的地方堆成一道「樹牆」,擋住落山風。海岸造林的樹種品種,選擇的也是相思樹和苦楝樹。相思樹生長期 20 – 50年、能夠防風,成長年限到了之後還能作為經濟利用;而苦楝樹耐得了乾旱條件,能生長至 100 年,若相思樹減少之後,海岸林防線依然有它支撐著;最後則是對固土護坡擁有良好貢獻的毛柿,種植不同品種、成長速度和年齡的樹木,維持生物多樣性。

屏東恆春 銀合歡入侵區2_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提供

「你不覺得光是看到樹在那邊,心情就很好嗎?」

一講起「樹」,程禮怡滔滔不絕地分享在專業上的知識,還有每一次海岸造林的特別之處,程禮怡更透露未來還想到蒙古去種樹,「因為空氣污染的源頭就在那邊,」她說,國內的海岸造林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不過如果追溯到源頭,在前端的地方就種下防護林,那麼就可以更進一步地解決問題了。

如此深的熱情能回溯至成長的歷程,不過究竟是什麼使命、價值或是信念讓程禮怡延續兒時的熱情,一直走到今日嚴峻的海岸造林專案?樹林對她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程禮怡笑著說:「每一口呼吸,真的都是樹來的欸!而且不要談什麼保育的問題,你不覺得光是看到樹在那邊,心情就很好嗎?」

她拿出了海岸種樹專案的專屬徽章地圖,「你不覺得這個真的很可愛嗎?」指著地圖上的小人物以及樹木,手舞足蹈、開心分享。也許這個問題被問了許多次,不過,種樹女王程禮怡對樹木的情感,永遠就那麼一個答案。

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攝影/段雅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