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控訴政府漠視檳榔沉痾,口腔癌農藥添加物危害,農委會:將訂定「檳榔防制管理條例」

《上下游》上月刊登「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檳榔共業30年」報導,指出檳榔管理存在明顯漏洞,農委會雖認定檳榔屬於「果品」,但長期罔顧檳榔用藥需求,忽視檳榔園違法用藥行為;衛福部食藥署因不承認檳榔屬於「食品」,遑論抽驗和管理作為。政府單位的矛盾與互踢皮球,讓農藥過量、添加物不明的檳榔繼續被消費者放入口中嚼食,也造成生態環境的極大負擔。

新聞刊出後,上(7)月8日農委會邀集食安辦、食藥署跨部會開會,研擬檳榔相關管制措施,但一個月過去仍無具體作法。「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簡稱台灣檳癌防制聯盟)聯合「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和數十位檳癌受害者,今(5)日舉辦記者會控訴政府長期不願正視檳榔產業的積弊沉痾、罔顧消費者健康。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直言政府面對「口腔癌世界第一的源頭」始終消極以待,防制口號喊了數十年仍無法拿出有效處方,每年的醫療健保支出、社會成本難以估量,呼籲政府盡快將檳榔納管,「現在不納管,破洞永遠補不完!」

對此,農委主委陳吉仲表示,未來可能參照「菸害防制法」,訂定「檳榔防制管理條例」。他也強調,防檢局最慢會在年底前訂出檳榔的許可用藥,而在尚未公告前,所有檳榔田使用農藥都是違法的,農政單位會走訪農藥行稽查,呼籲業者切勿販售給檳榔農農藥,「違反了就會開罰!」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今日舉辦聯合記者會。葉大華(前排左2)、韓良俊(右2)、舒靜嫻(右1)(攝影/林珮君)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全球第一,9成為男性,壯年佔比最多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自民國84年迄今,全台死於口腔癌人數近5萬人(49,396人),其中超過九成(45,639人)為男性,尤其又以中壯年(30-59歲)佔比最多。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台大牙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表示,自己關注口腔癌議題數十年,發現口腔癌病發多與嚼食檳榔習慣有關,「十個口腔癌裡面有九個嚼檳榔,檳榔對口腔癌的問題最嚴重。」若當事者又有抽菸、喝酒習慣,則口腔癌發病率是沒有嚼食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人的123倍。

然而政府多年來以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的「三不政策」看待檳榔產業,不肯嚴厲管制,漠視消費者嚼食檳榔的潛在風險,「三不政策解釋起來就是不負責任。」韓良俊呼籲政府不該繼續逃避問題,應納管檳榔,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長期提供顏面損傷與燒傷者的服務、也輔導口腔癌病友投入疾病治療的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台灣每10萬名男性中就有42.4個罹患口腔癌,比起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口腔癌世界第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每10萬男性中有32.3個口腔癌)、罹病比例更高,只是台灣並不屬於WHO承認的會員國中,因此口腔癌數據並未列入計算,「實際上台灣口腔癌就是世界第一。」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右)(攝影/林珮君)

陽光基金會:檳榔有成癮性,政府應管理並積極協助

舒靜嫻指出,國內口腔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研究已證實檳榔有成癮性,長期嚼食的消費者實際上難靠一己之力戒除,當2003年(民國92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告檳榔屬於第一類致癌物時,「台灣政府還是保持三不政策,政府不是不作為,而是選擇性作為!」如同讓消費者長年暴露在未知的風險下。

她指出,檳榔是台灣重要的產業,許多人靠檳榔維生,每年創造約101億元產值,從種植到販售,養活數十萬人口;但也有很多人因檳榔病亡,每年超過兩千人死於口腔癌、超過四萬人因口腔癌持續就醫,數以萬計的家庭因檳榔家破人亡,「今天不是要兩邊你死我亡,而是希望政府擔起管理責任,面面俱到,讓在其中的人都能得到支持協助。」

她強調檳榔議題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國家整體政策方向,不該只靠衛生單位單兵作戰,若不從源頭管理、集合跨部會力量,依舊會造成每年健保資源的浪費,付出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近六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為「11歲以前」

另一方面,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107年青少年嚼檳率為:國中1.34%,高中2.10%,其中有近六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是在11歲以前。對此,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也出席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兒少嚼食檳榔的問題。

她描述,104年高雄岡山、新北淡水相繼出現「檳榔自動販賣機」,自動販賣機既無人24小時看管,也無法確認購買者是否已成年,顯見兒少健康保護出現極大漏洞;去年更有業者推出「檳榔便利店」的營運模式,在在提高青少年接觸菸酒檳榔的風險。

「台灣在103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將其作為國內法,應符合四大基本原則:免受歧視權利、兒少最佳利益、生存及發展權利、社會參與權利。」她強調政府應積極管制兒少取得菸檳產品的管道,「不要讓青少年淪為下一代的口腔癌患者!」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攝影/林珮君)

口腔癌患者:吃檳榔提神顧生計,卻付出更大代價

檳榔產業在台灣佔有舉足輕重地位,許多勞力工作者為了生計和家人溫飽,過度剝削身體,不得不嚼食檳榔提神、禦寒,挺過過長工時。口友(口腔癌患者)崔文彬現身說法自己與檳榔的「愛恨情仇」,他描述過去從事製造業,「當時選擇錯誤的方式提神,也僥倖想著『那麼多人吃檳榔,我不可能是罹癌的那一個』」拖了數年才願意去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已罹患口腔癌第四期,經過10幾個小時的手術才撿回一命。

不過隨之而來的顏面外觀受損和口腔功能失調困境,將崔文彬再次拉入低潮期,他回憶這段時間自己只敢待在家、出門一定得戴上「面具」(即口罩)遮掩,「我以前把菸酒檳榔當補品,到了生病才發現,我倒下並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都受到影響。」

他也坦言,過去沒想過檳榔攤販售的檳榔會使用漂白水或是添加許多不明成分,「聽到裡面還驗出重金屬嚇一跳!真的嗎?」如今他投身陽光基金會志工,前往各地工地與勞工朋友宣導嚼食檳榔的風險,「我都會穿短褲去,讓他們看到我大腿因為顏面手術後的傷口(註:指割大腿肌皮瓣「移植」到口腔器官再造中),就是要由過來人去提醒他們,比較有說服力。」

陽光基金會志工、口友崔文彬(攝影/林珮君)

食藥署:若有「檳榔防制管理條例」即可制訂管理機制

對此,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檳榔子本身就是致癌物,本質和相關添加物都不符合對身體有營養的食品的規範。」「當作食品一定是因為吃下去有營養啊、健康啊,食品的目的和這些嗜好性物品不太一樣。」她強調檳榔、荖葉、紅灰與白灰等添加物在「食品名冊」認定上依舊有難度。

不過她也指出,在管理邏輯上,縱使「不是食品,還是可以用另外角度去看待它」,她舉例先前跨部會會議討論中,農委會有提議可比照菸害防制概念管理,「菸害本身,大家都知道抽菸有致癌疑慮,但某些特定群組還是有使用的需求,所以檳榔如果能走到檳榔防制概念,這時候跨部會就可以好好討論,從前端的田間管理、栽種的用藥管理,到末端的癌症防治。」

在跨部會對檳榔議題的共識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未來可能參照「菸害防制法」,訂定「檳榔防制管理條例」。同時,在檳榔進口管制上,之後也應比照國內檳榔用藥規範,「否則只是限制國內生產,而沒有管制進口,這樣對消費者健康安全也會產生影響」

檳榔用藥如何管理?年底前制訂田間管理,現階段賣農藥給檳榔農就屬違法

農委會認定檳榔為果品,過去卻未開放檳榔園用藥,長期導致產農濫用農藥,不僅讓使用者暴露在農藥接觸的風險下,也造成去年南投山區蜜蜂大規模暴斃事件

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已聯絡檳榔產區的地方改良場(台中場、高雄場),近期將針對檳榔栽種管理相關技術以及可能遇到的病蟲害防制需求進行資料收集,「要先去了解檳榔的病蟲害需求,知道主要要對付哪一些問題,才可能進一步討論推薦用藥,不是說要開放就能開放的。」他坦言公告時程「還沒那麼快」。

然而八月又將進入中部檳榔用藥期,眼下檳榔產農有著急迫用藥需求,農委會又該如何管理?陳吉仲先前受訪時曾表示,台灣栽種大面積檳榔園,檳榔產業維持眾多農家生計,也吸引龐大的檳榔嚼食人口,自家更長年栽種荖葉,「所以政府不該用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的三不政策,漠視事實存在。」他承諾會在今年年底前訂出檳榔的「田間生產安全管理」,並由農委會負責生產端的抽驗。

今日陳吉仲也再次回應,「推薦用藥的(研擬)進度當然越快越好,大家都很關注今年蜜蜂的命運。」在農委會尚未公告用藥相關許可前,所有檳榔田使用農藥都是違法的,農政單位會走訪農藥行稽查,他呼籲業者切勿販售給檳榔農農藥,「違反了就會開罰!」

延伸閱讀:【獨家調查】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檳榔共業三十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