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的人龍。(相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陪山裡的人回家!高雄木梓火把節,重現火光照亮回家路

每個人手上都舉著一支火把,形成超過六百人走出來的長龍,有如夜空中的銀河綿延在阿里山山脈伸向高雄的餘脈丘陵間。

高雄杉林木梓里,原本是一處晚上七點後就無人出入的小山村,十月十日這一晚,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熱鬧無比的嘉年華會。無論是外地來的遊客,還是許久未歸鄉的遊子,大家相約拿起火把歡喜遊庄,重現半世紀以前那段沒有路燈照明的往日時光。

雖然秋天鮮少螢火蟲的蹤影,夜裡的山林小徑也沒有星星,可是伴隨著笑聲、歌聲、鑼鼓聲的火把光影,已經讓木梓成為國慶日這一夜最歡樂的台灣農村。

YouTube video

一個外送不達的偏遠之地 時間在此停下腳步

跟那瑪夏的達卡努瓦或桃源的梅山比起來,杉林的木梓一點都不邊陲。從木梓開車到杉林街區只需要十分鐘,到美濃粄條街、旗山老街,路程也都不會超過半小時,可是木梓卻給外界非常偏遠的刻板印象,連連鎖披薩、加盟手搖飲料店的外送服務都不願來到這兒。

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候武戴說,木梓里地處三不管地帶,位於杉林、內門、甲仙和南化的交界山區裡,共分為五個部落,包含白水泉、紅毛山、木梓、茄苳湖和蜈蜞潭,唯一的對外道路是產業道路高129線。

右一為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侯武戴,他是火把節的關鍵人物。(攝影:李慧宜)

山路彎彎,保留在地獨特性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的總幹事陳昭宏這樣形容,「第一次從外面進入木梓的人,常常會覺得山路看起來都很像,以為下個轉彎就到了。結果一轉彎後才發現,怎麼還有好長一段路,開著開著就開到懷疑人生去了、、、」

然而,受交通和地理位置限制了發展的木梓,反而保留了更多在地的獨特性。散居的村落與零星的農舍,錯落在鳳梨園、芭樂園、香蕉園和木瓜園之間;環繞丘陵腰部的一片片麻竹竹叢,隨逐漸南下的東北季風同步搖曳;農民日出而作、居民日落而息,街道上人跡雖少,但田裡、園中的笑聲不斷。時間在木梓,似乎停下了腳步。

山陵間的鳳梨園和看顧園子的土地公,這是木梓最常見的田園風景。(攝影:李慧宜)

人口老化嚴重 小學廢校 派出所即將裁撤

根據戶政事務所提供資料顯示,木梓目前有313戶人家、734人,不過實際住在這裡的人不到一半。陳昭宏說:「常住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社區志工媽媽也是負責目前社區老人訪視工作的葉千治大姊補充了一段話,道盡木梓發展的困境。她說:「留在木梓的人有超過四成是65歲以上老人,光是這一年來接受我們定期訪視的獨居老人,就已經高達126人。」

近三十年,年輕人紛紛出外工作定居,木梓的高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先是20年前,木梓國小廢校併入杉林國小,前幾天10月7日,派出所那邊又公布召開說明會的消息。葉千治說:「聽說派出所也要裁撤了…」對居民而言,這個世界好像一點一滴地將他們拋開。

為了守住家園 木梓動員全村舉火把

其實早在2017年的年底,憨厚寡言的社區幹部就曾因為想推動社區工作而找上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小鄉的執行秘書張淑菁回憶道:「當時社區幹部來談的時候,很想做一些事情,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開頭,所以才想找小鄉提供一些經驗,因為小鄉在老人照顧的工作上很有經驗。」

於是小鄉開始陪伴木梓社區進行田野調查、成立老人關懷據點,更進一步建立社區老人的訪視工作,甚至雙方還在合作過程中,討論出舉辦「火把節」的大膽構想。

木梓社區幹部、志工與小鄉的合照,從火把節之後,大家都成了一家人。(攝影:李慧宜)

兒時菅芒點火照路,大人手持火把路口迎接

67歲的侯武戴說:「小時候住在偏遠的山區木屐寮,一到冬天,就要摸黑走山路上學,一趟至少1個半小時,一天來回要花上3小時。因為沿途沒有路燈,所以小孩會利用乾的菅芒莖點火照路,大人們也常常會手持火把站在路口等孩子,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記憶。」

為了重現木梓過往的歲月與居民的共同經驗,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和小鄉在去年(2018年)6月2日首度舉辦「火把節」,邀請出外的遊子舉火把走一趟當年父母或祖父母求學的漫長山路。到了今年的第二次「火把節」,主辦單位決定開放讓更多人參加,廣邀各地好朋友「陪木梓人回家」。

(平日在夜裡特別靜謐的山徑,在國慶日這天熱鬧無比。攝影:李慧宜)

社區志工自主辦 「火把節」不靠補助 展現山村「好野人」的能量

既不是為了經費收入、也不是為了招攬遊客,連著兩年的「火把節」,木梓社區都是獨立舉辦,並沒有依賴政府補助經費。陳昭宏說:「在我們的想像裡,火把節跟一般農村小旅行很不一樣,木梓人要的是照亮回家的路,而我們小鄉想打造一段外地朋友陪木梓人回家的山路,就是這麼簡單!」

為了迎接這一場安排在國慶日的社區慶典,這半年來,木梓的幹部與志工開了無數次的大小會議,每次大家都主動提供意見、找事做。有人負責募款,也有志工不只出力還自動捐款,要砍竹子的時候沒有任何人遲到,因為婦女、志工們早早就跑到竹林裡去完成工作了……這群住在山裡的善良的人,可以說是「好野人」的最佳模範。

火把節前兩天,木梓社區與小鄉開會進行最後確認。(攝影:李慧宜)

去年「火把節」參加人數大約兩百人,這次竟然高達六百多人,是平常住在社區人口的兩倍。走在夜裡的山徑上,遊客詹玲玲心情很激動。她說:「看到社區從50年前的回憶挖掘到故事,又看到現場這麼多人陪木梓人回家,真的很感動,木梓的故事一定要木梓的人自己說。」

YouTube video

火把點亮被遺忘的山村遷徙記憶

負責第二次「火把節」籌備工作的專員葉晏慈,是舉火把人龍的最後一個,她壓陣走在後面,全身上下已經被雨水打濕,眼鏡也都是霧氣。她說:「今天的活動設計是讓大家從白水泉聚落的北辰宮出發,經過紅毛山,再到木梓、茄苳湖,這段路總共有3.3公里,最後大家會聚集到玄龍宮參加晚會活動。」

晚會上,有日光小林、杉林、中洲、南新等社區發展協會,也有杉林八八重建協會、杉林國小戰鼓隊、大滿舞團等團隊前來演出讚聲。其中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特別安排大滿舞團演出平埔族群大武壠族的傳統歌謠。

該協會專員徐大駿表示,原本住在台南玉井盆地的大武壠族遷徙到高雄兩溪流域(荖濃溪與旗山溪)的溪谷丘陵等山區,只要入夜要移動時,就是靠著月光或舉火把來照明。他說:「木梓部落的火把節,說的是舊時生活的山村回憶,也是一段快要被遺忘的遷徙故事。」

火把節人龍出發前的盛況。(攝影:李慧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