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池上鄉

農村的遠見第二季 01》東方白鸛陪日本孩子上學,台灣池上拒絕賣地,走出從農驕傲

從傳統農村到科技農業園區,看見全球農業的「永續」及「遠見」,由國際知名導演劉嵩、監察委員林盛豐規劃,歷時四年拍攝製作的《農村的遠見》,去(2018)年推出好評不斷,並於今年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今日即將推出第二季,跟著東方白鸛飛回日本豐岡市、駛入荷蘭芬洛綠港看農業創新園區、與美麗諾羊一同走過德國施瓦本山谷、到美國舊金山喝杯葡萄酒,最後回到台東池上以種稻為榮。

《上下游》專訪導演劉嵩與林盛豐,導讀精彩內容及製作理念,系列共分兩文,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公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專訪,左起劉嵩導演、林盛豐總策畫(照片提供_公視)

全民動起來,讓東方白鸛重返日本

在日本被視為幸運鳥的東方白鸛,曾是常見鳥類,四面環山、北鄰日本海的豐岡市,被認為是東方白鸛的故鄉。但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為了作戰而砍下大量松樹,使得東方白鸛失去築巢空間。農人為求產量將水田改為旱田,並使用農藥,種種因素下,本土最後一隻東方白鸛在1971年死去。

台灣的野生動物和多數人的居住空間是分離的,但在日本豐岡市,東方白鸛出沒在水稻田、馬路旁,和日本人共享生活空間。劉嵩認為,童年見過東方白鸛、一起生活的居民,看見最後一隻鳥死亡,心情並不舒服。

為復育東方白鸛,豐岡市於1985年自俄羅斯引入六隻東方白鸛,透過中央及地方政府、民眾的努力,建制復育中心、每隻鳥的族譜、濕地整理、人工巢塔等,甚至市公所成立「東方白鸛共生課」,專為復育東方白鸛努力。

日本豐岡市(圖片提供_公視)
日本豐岡市的東方白鸛(圖片提供_公視)

「欸!不要用農藥了,東方白鸛飛來了!」

東方白鸛的生活環境必須在矮草的淺水區,因此稻田成為復育的關鍵,市公所推出「東方白鸛農法」,以有機方式耕種,且在冬天休耕時仍在田間放水,讓東方白鸛得以生活。作物收成、加工後以「東方白鸛認證」作為農產品保障,甚至有社區為了東方白鸛而打破田區界線,以兼顧經濟、全民參與的方式,讓東方白鸛重返日本天空。

劉嵩表示,現在採用東方白鸛農法的農民越來越多,現在約一成農民使用。

日本豐岡市的農友們(圖片提供_公視)

觀察生態就像追劇,東方白鸛跟孩子一起上學

因為松樹被砍伐殆盡,豐岡市興建人工巢塔讓東方白鸛居住,巢塔的設置有經過距離計算,因為東方白鸛有地域性,相近太近會互相打架,有的巢塔是民眾所搭建,其中一座巢塔位於學校旁邊。

學校旁的巢塔成為學生每天生活一部份,孩子們每天上學要觀察巢塔裡的東方白鸛家族,並寫報告。「族譜記錄非常詳細,跟電視劇一樣,誰單身、搶老婆的、誰勾引誰、幾號出生、多久開始飛行,都有記錄。」林盛豐笑著說。

林盛豐認為,東方白鸛的出現是指標,農民擔心農藥會害死東方白鸛,因而願意改變。除了農法,豐岡的案例是一步步改變的結果,包含農法、教育、社區、養飼場地、訓練講師、社區培力等,市府的「東方白鸛共生課」也是改變過程的產物。

日本豐岡市東方白鸛的人工巢塔,鳥巢就在學校旁(圖片提供_公視)

林盛豐:想像一下,如果最後一隻台灣黑熊死掉,台灣人心情會好嗎?

「東方白鸛不是熊貓,而熊貓若不是長這樣,也許根本不會有人在意牠的存亡。」劉嵩認為,東方白鸛除了姿態漂亮,也被賦予幸運、福氣的象徵,和日本的社會文化有關,也因此復育成功後,天皇親信前來主持放飛,牠的存亡甚至關係到國族的面子。林盛豐則比喻,「想像一下,如果最後一隻台灣黑熊死掉,台灣人心情會好嗎?」

羊群其實是植物方舟,保護施瓦本谷人們居住地

鏡頭轉向歐洲,德國西南部的施瓦本谷,以牧羊產業為生活與生計的軸心,然而在棉花及合成人造纖維出現後,羊毛價格一落千丈,當地將羊毛產業轉往羊肉市場,牧羊產業更面臨淘汰危機。

透過科學家研究,發現羊群身上會沾黏各式種子,不斷行走能提高當地植物多樣性,並且在移動時不斷踩踏地面,防止刺灌木變成森林,也會吃掉生長強勢的草,維護生態平衡。

科學家認為,傳統牧羊產業一旦消失,會對山谷沿線的生態環境及自然造成衝擊。因此施瓦本谷的農民、農場經營者及地方文化人士,開始設法振興牧羊產業。

德國施瓦本山谷的傳統牧羊人(圖片提供_公視)

牧羊不為發大財,僅是要保留牧羊文化

劉嵩說明,當地牧羊戶僅150-180人,一個牧場大概要100公頃跟400頭羊才能維持生計,但澳洲進口羊肉的價格僅為當地美麗諾羊的六分之一,價格並無競爭力,當地以牧羊基礎發展觀光、皮革等產業,為的是保留牧羊文化,進而維護山谷裡的生態平衡。

片中老牧羊人Stocks發展多元的牧羊事業,羊肉提供當地餐廳使用,而羊毛及羊皮則當地設計師合作設計產品,透過生態保育中心牽線來支持農民,劉嵩說:「他們要的不是發達跟弘揚,所以主要是提供內需,目的是繼續保留這個產業。」

德國施瓦本山谷的羊皮革設計師(圖片提供_公視)

群落生境、生態圈保護區,有限度開發

德國經驗中最獨特的,是利用區域規劃,確保羊群的永續。林盛豐說明,德國的私人土地即使買賣,都不能更換用途,農地只能賣給農人做農用,若是私人住家或農場被劃設到生態圈保護區、群落生境,因而影響生計,政府會提供補貼,施瓦本谷便是採用土地規劃的保護機制,確保土地不被隨意開發。

片中介紹「群落生境」、「生態圈保護區」兩種概念,劉嵩舉例,「群落生境」意指生活中的生態圈,例如若一個住家旁邊有一個池塘,被認定是有生態關連,便會被規範不能隨意去更動。

至於「生態圈保護區」,則是必須受過歐盟認證,劉嵩解釋,生態圈保護區的層級在國家公園之下,相較於國家公園不能有任何開發,生態圈保護區則是允許做一點開發或建設,但必須以永續方式進行,規範要兼顧的生態面向、哪些不能更動。

德國施瓦本山谷的美麗諾羊(圖片提供_公視)

二十多年前拒絕電線桿,二十多年後成為純淨米鄉

從世界回到台灣,在農村土地面臨開發鯨吞蠶食的壓力下,被稱為「米鄉」的台東池上卻維持完美的農業地景,從早年拒絕電線桿進入的堅持,池上鄉動員農民、米廠,協力建構推動有機耕作恢復土地健康,並建立稻米檢驗機制,以合作、追求品質的態度種稻,將純淨的土地代代相傳,也傳遞從農的驕傲。

台東縣池上鄉(圖片提供_公視)

從農的驕傲,不分你我,而是全故鄉的榮耀

「池上經歷了二十多年轉變,面對各種挑戰都沒有放棄。」池上農民不賣地卻還能賺到錢,林盛豐認為,池上已經相當穩定,農會、加工廠等整合下,無論是品牌還是收入都受到很大的肯定,連年得獎也使農民得到成就感,現在的狀態不可能會去賣地。

「池上很特別的是,他們農民很驕傲。」劉嵩發現,池上農民的下一代覺得從農是榮譽而驕傲的,而全鄉的驕傲及榮譽則來自共同的堅持。劉嵩道:「他們今天灑了農藥,全部人都知道,要是賣地一定被大家罵死:『怎麼可以把祖宗給你的地賣掉!』」

「鄉長跟池上農民一直在凝聚共識。」劉嵩及林盛豐認為,正是因為尊敬土地的堅持才讓他們能成為米鄉,更以從農為傲。林盛豐表示,池上唯一害怕的是政治改變,鄉長尤其害怕每四年一次的選舉,因為一旦翻盤或是中央政策改變都會影響池上農民。(文未完待續,請繼續閱讀)

台東縣池上鄉(圖片提供_公視)

《農村的遠見》官方粉專:https://goo.gl/EidHU3

「公視+」平台:

👉 http://bit.ly/35NWfEW (中文版、4K中文版)

👉 http://bit.ly/36TPoun (英文版)

繼續閱讀:

閱讀農村的遠見完整系列。請點選這裡

農村的遠見第二季02》農業是全球潮時尚,荷蘭芬洛綠港未來風,舊金山有機美學當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