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佔用祖靈地的平地人」到「社區共榮」,臺大實驗林轉型,當部落好鄰居

位於南投縣的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轄區橫跨信義鄉、水里鄉、鹿谷鄉等地區,境內土地不少為原住民保留區,與鄰近社區時有衝突,近年展開「社區共榮計畫」,讓土地使用權適度開放,並提供木工技藝教學資源,成立聯合木工坊、協助當地作物開發加工品,並讓社區居民協助巡山及生態導覽,共同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蜜樹豆費南雪(攝影/林怡均)

過去衝突到未來共榮,實驗林釋出資源與社區分享

過去說到臺大實驗林,鄰近社區普遍觀感不佳,特別是原住民社區認為,「臺大實驗林佔了我們祖靈的地。」為了土地問題,鄰近社區時有衝突,直到民國97年才開始有了改變契機。

現任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表示,前任處長王亞男已開始釋出善意,透過社區林業計畫,邀請社區一同保護生態環境。5年前蔡明哲上任後,希望在維護環境基礎上,更進一步兼顧經濟,便開始走訪社區、了解需求。

「拜訪後發現,大家都在看實驗林的表現。」蔡明哲表示,社區普遍希望實驗林釋出土地,實驗林在目前法規上屬於國有地,管理處沒有權利歸還,但能夠把土地使用權適度開放,並將實驗林擁有資源共享給社區,因此誕生了共榮計畫。

蔡明哲處長(左二)與望美社區合作社理事長Qoad(右二)

支援木工專業及設備,開放有限度取用自然資源

蔡明哲表示,「共榮計畫」以維護生態資源為基礎,分享實驗林的資源給鄰近社區,協助各社區發展產業、保存傳統文化及習俗。蔡明哲表示,實驗林在當地代表臺灣大學,大學有其社會責任,去協助在地發展。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副處長劉興旺表示,實驗林最大資源即為林業,附近社區多從事農業,因此,實驗林在過去林業計畫的基礎上,結合實驗林的強項發展木工,同時提升當地農產品價值。

103年起實驗林辦理專業木工課,由木材利用實習工廠場師傅授課,讓鄰近社區參與,兩年下來有15位參與課程,最後有14位取得丙級家具木工證照。課程內容使用木頭及竹子,製作小型傢俱及工藝品,並結合原住民元素,例如有圖騰的木圓凳、八部合音意象的竹子存錢筒。

竹子工藝品,左起為八部合音意象存錢筒、陀螺、布農族畫曆頭巾與杯套(攝影/林怡均)

望美社區成立Makaskas聯合木工坊,創造就業機會

課程參與度最高的要屬布農族組成的望美社區,木材利用實習工廠在105年協助社區成立「Makaskas聯合木工坊」,布農語的Makaskas意思為「巧手」,木工坊目標為:提供學習場域、研發原住民風格的產品、結合社區觀光、創造就業機會。

6年前開始擔任社區合作社理事長的Qoad,也是取得證照的學員之一,社區的人若要做傢俱或作品,也可向工廠借用設備。「我們以前到現在都是作農,學木工是多一個工作選擇。」他表示,當地民宿及店家可以直接使用木工傢俱,或是販售工藝品增加收入。

他說明,若需採集果實或野菜,報備後便可進入林區,現在實驗林也開放鄰近社區取用疏伐木,採集、取用後不做加工銷售用即可。他認為,這些改變都是實驗林釋出善意的證明。

木工坊,正在製作工藝品的Qoad(圖片提供/臺大實驗林)

社區協助巡山、生態導覽,打造全新原住民風味產品

「小時候覺得,實驗林是不讓我們用山的平地人。」Qoad回憶,過去社區和實驗林互相對立,但隨著實驗林釋出善意,族人也慢慢改觀。他擔任理事長後也決定參與實驗林社區共榮計畫:「至少現在我們可以去用這些資源了!」

他表示,族人熟悉山林環境,也都知道山老鼠出沒地點,巡山反而能夠有效減少盜伐情形,社區的生態導覽則為觀光加分,讓來客行程更加豐富。

Qoad拿出由紅藜、樹豆、刺蔥、豬肉製作而成的鹹豬肉勇士豆醬,社區和館內皆有販售,臺大實驗林也會協助推廣。這是實驗林和林務局今年為社區製作、結合原住民傳統作物及風味的商品,除了豆醬,樹豆也有甜點吃法,例如蜜樹豆費南雪,未來會在臺大農業陳列館作為茶點。

勇士豆醬,有葷(鹹豬肉)、素(菇筍)兩種口味(攝影/林怡均)

人進得來,社區慢慢接洽,明年設計服裝

除了產業,實驗林也提供經費給當地小學,在課程內加入八部合音等傳統元素,傳承原住民文化。「社區反映,現在假日好多車子一直開進來。」蔡明哲表示,目前尚未量化具體成果,僅以社區民宿人流來看,保守估計假日觀光客至少增加三成,接下來會追蹤具體成果,包含人流及生物多樣性的統計。

接下來是否還會向其他社區推展?劉興旺表示,必定會繼續拓展,但無法預期時程,因為必須尊重社區的決議方式。「『喬』意見是最難的,我們沒辦法快,就是因為要一直整合。」劉興旺說明,當地社區由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所組成,各社區訴求不同,而像原住民為主的社區,又因為各族文化不同,溝通方式也不同。

他舉例:「布農族沒有頭目,是各家族耆老共同議事;鄒族即便答覆了,也要回報到本社,答案還是常常會變。」顯示出不同社區、不同部落的決議方式落差,但實驗林都會尊重,也因此計畫推展的速度較慢。

至於後續共榮計畫還會有哪些內容?蔡明哲透露,下一步是服裝,明年會邀請香港設計師來社區,汲取原住民元素。「過去設計的飾品或商品,一看就知道是原住民的,但跟主流視覺呈現有距離,接受度不高。」他表示,希望未來不只是服裝,所有原住民商品的呈現都能保有傳統元素,卻又能讓大眾接受,才能達到最大推廣效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