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在西部濱海公路苗栗段最南端,緊挨著台中大甲,是個一不小心就容易開車錯過的濱海小鄉鎮。自從十年前地方發生對設置陸上發電風機的「反瘋車」運動後,吸引不少在地青年與外地人回到苑裡參與抗爭。
2013年抗爭告一段落後,在地人劉育育跟運動夥伴林秀芃選擇留在苑裡扎根,成立「掀海風」團隊,開始辦雜誌、調查在地文史、策劃活動,2017年更籌劃大型活動「海風祭」。2018年她們開了苑裡第一家獨立書店「掀冊店」,繼續實踐返鄉之路。今年,她們為在地高中生策劃免費「考前衝刺班」,劉育育期待,當高中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得到故鄉支持,外出求學之後,有一天也能成為回來故鄉支援的人。

獨立書店變成考前衝刺班
週五晚上六點一到,苑裡的高中生早就在座位上坐定準備上課,今天是苑裡獨立書店「掀冊店」的「家教班」時間,按課表今天是國文課,授課老師也是中興大學中文系大三生的鍾孟凌,受到掀海風號召,自告奮勇來擔任國文科老師。
鍾孟凌一題一題幫學生解題,同時為同學複習作文寫作技巧。由於同為苑裡青年,畢業的學姊,年齡相仿加上講課內容活潑生動,許多共同的話題讓課程氣氛輕鬆不少,以過來人的身分引導學弟妹為即將來臨的學測做準備。
除了辦講座、辦活動,還兼辦考前衝刺班、協助苑裡青少年迎戰升學路途,探索自己的人生旅途的課程。「掀海風」利用暑期的時候舉辦「大學生了沒?」,把許多苑裡外出求學的大學生、社會人士找回來,讓苑裡的高中生可以透過這些學長姐認識不同的科系,了解這些科系究竟在做什麼?更清楚探索自己的人生志向,跨年齡的交流讓高中生對大學生活產生憧憬,面對學測也更加有衝勁。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芋頭出芋頭的「教芋部」計畫
由於暑假認識大學科系的活動迴響頗佳,掀海風在2019的年底再度策劃一項構想,在學測前二十天左右的時候,再度聘請滿級分或者專科超強的大學生再度回鄉擔任教育志工,協助高中生準備各科學測考試。
經過計算,這項計畫需要一萬多的教育志工車馬費及講義材料費,為了籌募經費,「掀海風」找上「反瘋車」運動時期建立深厚信任的夥伴—農友林清金。一聽到種芋頭也能夠幫助在地年輕學子,林清金二話不說就拿出芋頭,一部份友善種植的名產「大甲芋頭」撥一部分給「掀海風」在網路上銷售,扣除掉農友合理利潤之後,多餘的利潤將撥給掀海風開辦「考前衝刺班」。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芋頭出芋頭、在掀海風的策劃下,300斤的芋頭在開賣後一個星期內很快就銷售一空。開辦的考前衝刺班,排出課程表後,陸續吸引苑裡鎮內兩所高中學生報名參加。

不只是準備考試升學,更是種下返鄉的種子
獨立書店變成考前衝刺班,第一時間乍聽之下讓人還有些感到突兀,畢竟獨立書店追求的知識跟獨立思考與考試升學的價值有些矛盾?林秀芃解釋,在她們的構想裡有一個正向循環,高中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得到故鄉支持,更希望他們外出求學之後,有一天也能成為回來故鄉支援的人。
「這些在地孩子來上課,不是只有追求考高分而已,更希望這些孩子在高中時期透過參與書店的活動,長大之後記得家鄉有一群大哥哥大姊姊在做這些事情,在這些孩子心理面埋下一個線,有一個情感的連結,以後即便離鄉,也還願意回來故鄉,延續這個服務的精神。」
「教芋部」的計畫是大學生回來擔任上課老師;農友出芋頭農產品;有錢的人出錢買芋頭;高中生免費參與課程,但是學生必須在學測之後「支付學費」,就是在考後付出兩個小時社區服務時數,以自己能力回饋地方。
「從鼓勵農友生產友善芋頭,透過農產銷售跟教育更深度的結合,每個人在地方,是可以連結可以產生循環,在這個模式裡面,每個人是個主動者。」林秀芃說不少老師、畢業生即便沒有參與教芋部的計畫,也會把參考書送回來書店,作為實質的支持。

高中生:「苑裡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是大事情!」
「苑裡是個小鄉鎮,要振興地方不只是產業而已,更要從恢復地方自信著手。」掀海風團隊發現,地方上對獨立書店接受度最高是高中生,許多人經常跑來掀冊店讀書喝飲料,翻課外讀物,對他們而言家鄉有一家獨立書店,成為與外界資訊聯繫的一扇窗戶。參加活動、聽講座各式各樣的議題接觸。
對家長而言,掀冊店提供讀書、喝飲料的空間,總比擔心孩子們流連在網咖跟撞球間還要更放心。「掀冊店」的粉絲不只在海線,也有來自銅鑼、后里的高中生聚集在此。
對於略顯早熟的高中生阿盛而言,小鎮獨立書店成為青春期探索世界的知識跟思想基地:「待在掀書店比學校看得下書,也可以在考試之外可以接觸課外讀物,在街上可以找到不同的安靜場所,能夠自然轉換心情的環境。」

對阿霖而言,書店的存在讓他有機會自我探索、理解公共事務,確立大學選讀法政或社工科目:「獨立書店是苑裡的頭等大事!苑裡的高中生大概都知道這家書店。從這間書店了解地方公共事務,接觸很多議題,辦活動對話。」
參加教芋部的阿玉,媽媽來自越南,家裡受到社工很多幫忙,讓她立志就讀社工專業。她說:「IG有追蹤書店的活動,來這裡可以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可以參加活動,也可以坐下來讀書。喜歡這裡的開放、輕鬆氣氛,比圖書館的沉悶要好得多!」
掀海風的團隊夥伴曾于容同樣是苑裡人,她形容「教芋部計畫是種下一批種子,把希望埋下去,期待日後這些種子會發芽,能產生不同的行動。」對她而言,掀海風讓她相信「苑裡能否變得更好,是由居民創造,而不完全只看公部門。」關鍵在於利用書店但不只是開書店,而是創造一個不同人、不同領域碰觸、對話的空間。
政黨舉著旗子要大家跟著走,社運要改變社會體質
掀海風團隊目前有六個人,三個專職,令人難以想像這樣一支團隊可以在2013年運動落幕後持續苦撐至今。林秀芃也坦言,由於書店實在無法完全養活這麼多人,所以還有尋找其他的計畫資源支撐人力。不過讓她們能夠聚在一起的是運動中的共同經歷。
劉育育跟林秀芃共同經歷過樂生運動及反瘋車、大埔事件之後,三一八學運爆發,在2013年以後一部分學運參與者投入政治部門、參加選舉。經歷運動的洗禮,她們選擇另外一條不同的實踐道路,回到基層深蹲。
這兩年,劉育育跟林秀芃先後又回到學校讀書,然而作為三一八學運的世代,劉育育認為政治或社運是一種選擇,但是政治或選舉無法改變真正弱勢者的處境:「政黨是舉著一支旗子要大家跟隨著旗子走,旗子只有顏色不同,本質都一樣,社運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改變社會的體質,走入到社會運作細節,跟底層弱勢者站在一起,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