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淬鍊一甲子的刀與火,吉豐鐵店的新生

山裡有林木的打鐵,平原有農耕的打鐵,雖然都叫打鐵,卻是不同的領域。 旗山位在山與平原的交界處,在此造就了產業的交集,這裡不只有移民,而且還有深刻開墾的民族,吉豐鐵店就是開山闢土的先民們在這交集的場域,也繼 續扮演傳承開拓精神和淬鍊行動的呼喚。

二十年前的打鐵青年返鄉

「鐵紅熱的時候是你欺負它,鐵 不紅的時候換它欺負你。」打鐵打出 人生哲學,二十年前的返鄉青年林享旻師傅,承繼了家裡打鐵的好功夫,研究不同打鐵的製品的心得。店內放 眼望去琳瑯滿目的各種刀件,從原民山刀、東南亞砍刀、大馬士革鋼刀件、斧頭、砍刀、頭目刀等,根本就是一間工藝收藏鋪。

「原住民南鄒族成立為拉阿魯哇族, 送給原民主委夷將·拔路兒的信物刀,就是我精心打造的。」不斷研究打製與時並進的鐵器製品和傳統用品,林 師傅得意的說,吉豐鐵店就是一個傳產轉型範例。

斧頭是店內的招牌農具
斧頭是店內的招牌農具

林享旻從國中時期就開始接觸打鐵,因為父親林吉光是吉豐鐵店的創始人,從小就讓孩子在打鐵店內穿梭、摸索,也培養了孩子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日後傳承打鐵的技術。入行後,林師傅又研究了東南亞、原住民、漢人的刀件,發現東南亞的刀型與施力點最好,不只重心往前,且質量黏手,刀骨受力平均,於是開始量產,讓地方砍柴火 的農人愛不釋手。

「布農族的刀比較小巧,南鄒族是頭大肚子小,北鄒族是頭小肚子大,像殺豬刀這樣。」對於不同的刀件研究,林師傅可是非常有心得, 對刀件的討論,依稀可以看見每個民族的生活型態和思維。

以斧頭做主打的開墾山林鐵店

吉豐鐵店傳承甲仙地區的北客族群江聯東師傅的技藝,從戰前江師傅就在甲仙打鐵,製作工具開採樟腦、戰後竹子與林業伐木、開墾山地、開通橫貫公路等,甚 至在山區提供原住民刀件買賣。

早年林吉光就在日利打鐵店與日榮打鐵店學習打鐵技術,當學徒每天都要早晨四、五點就起來打鐵,直到中 午近十點休息。「打鐵和做農一樣,也是怕熱的。」林吉光師傅說打鐵工作身邊的鐵爐就是一個大太陽,雖然在室 內,但是夏天多半十點後暑氣上來,身體不太能夠負荷。在將近八年的學徒時光,他養成打鐵的專業,學成後就在 旗山大林地區成立吉豐鐵店。

林享旻師傅是鐵店的靈魂

吉豐鐵店位於山與平原交界的旗山大林地區,傳承 日利鐵店的技術,刀具和斧頭類是店內專門的手藝。店內銷售最好的年代,雖然是香蕉種植面積最廣的時候,但其 實香蕉以外的其他產業也蒸蒸日上,他們賣最好的反而不是香蕉農具。

林師傅說,吉豐當家的三樣鐵器「斧頭、柴 刀、刈割(kuah keh)」,是許多伐竹工人的最愛,當年採收竹材,這三樣一定跑不掉,斧頭砍斷,柴刀修整,刈割 清理竹子的細枝。由於內門、旗山、甲仙一帶,主要都是刺竹,因此刈割的使用,要比其他地方更多,而他們店內 也因為竹子產業製作筏竹工具而生意興隆,甚至從台南、龍崎的竹業到中部的嘉義、竹崎一帶,幾乎都在服務的範 圍,至今客群遍布全台,是採竹最厲害的神兵利器。

與客戶合作不斷進步

店內的每把鐵器都會打上一個太陽的圖騰,這是甲仙 師傅江聯東留下的傳承,當年的店名叫做「日利」,因此是一個太陽的圖案。店內打製很多樣農具鐵器,而且到目 前為止都還在增加,原因是台灣農業的種類仍繼續擴增,農業兼營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而現代人要求工具要更能得 心應手,就會從不同地區的農具中找到適合的工具,要求鐵店仿造打製。

像是二十年前,旗山大林地區沒有種水 果,因此水果的刀器就比較少,後來才慢慢有農友要求打製,像是攀爬椰子樹的鞋釘、椰子的斬刀等都是最近吉豐 增加打製的用具。老闆一句「就是要和使用者一起進步,打鐵業才能在社會繼續生存」,說明了為何夕陽手作產業 到現在依然每天客戶不斷的原因。

一把刀用三十年才是農村價值

「這就是手作工具的細膩和味道,打製一把刀,如果製作良好,真的可以用一輩子。」林享旻說,客人在他店內打一把柴刀,刀鋒磨損後或刀子使用耗損變薄,約經歷 十至十五年,而鐵店會協助以打製方式打薄延展,將柴刀縮小變成鐮刀,讓砍柴闢路的老工具變成割草用具,延續 刀子的生命,之  ,三十年的勞動已經是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所謂農具一輩子跟隨,其實是打鐵店一輩 子的服務,回收整理再出發。

林享旻說,當今打鐵刀的價差非常大,像是香蕉刀 都是用鋼塊慢慢打製,一支要價五百元,但機械量產打製的,一百元就能買到。一般這種刀具因為價錢關係,都是 熟客或比較有感的農民才會購買,但許多農民還是相信,手作的東西好用又有售後服務,可以用上大半輩子,一種減少開支等於增加收 穫的生活哲學,才是農村價值所在。這 種匠師和工匠的關係,才是農村永續發 展的開始。

林晏同是店內第三代接班人
林晏同是店內第三代接班人

農村裡的化學和物理課

早年的工作環境,因為使用夾鋼技 術,將鐵和鋼熔在一起的溫度極高,鐵 要到一千五百度才會變成鐵水熔鋼,因此打製過程會有很多火星鐵片飛出。如果打赤膊就很容易燙傷,所以打鐵時都還是要穿長袖衣 物,和漫畫中赤膊打鐵的畫面很不一樣。與一些傳統的打鐵店不同的是,吉豐鐵店目前專做以全鋼為主的農具,林享旻說傳統都以夾鋼來製作,但以鐵夾鋼的工具,硬度上還是和全鋼有落差。

而在鋼的掌握上,他認為只要鋼能夠 打得好,也可以磨出鋒利的刀件,而且比起鐵來說,鋼的硬度更高, 雖然比較不好 磨,但只要磨得起來,在使 用上會更鋒利 且耐用。

刀具要好用,得看焠火的功夫,這也 是吉豐打鐵的 硬底子。怎麼 讓鋼材透過焠火的技術精鍊,讓原本缺乏彈性的鋼鐵,反覆焠鍊後,再用油冷卻,這些刀具韌性才會一一展現。此外像是刀柄的 製作、磨輪、車床,甚至用精工、鑲貝藝術來讓作品更加細膩且具質感,都是以前的師傅沒有教過的,全是靠自己 有興趣研究,才有辦法製作這些細膩的手工。

巨大轟鳴聲是產業持續保持生機的吶喊

店裡的爐公先師
店裡的爐公先師

如今吉豐鐵店經營了將近六十年。問老闆,如果刀 具或鐵器用不壞,客人買了用很久,不會再回來買,怎麼辦?老闆眼神堅定的跟我說:「那他就會介紹其他客人來 買。」

每天都會有許多客人來買農具、訂製鐵器,每次新的客製化,對於老闆來說都是新的挑戰,也促使他的功夫 更加純熟。這就是他做這行的樂趣,這些巨大的轟鳴打鐵聲,就是他持續打鐵的吶喊,鄰居幾天沒聽到打鐵聲,還 會過來關切,年輕人在家鄉還過得去嗎?

林享旻在十五歲就讀圓富國中時,就跟著家人一起 打鐵,一開始只是興趣,但因為一直有在接觸,輾轉在當兵結束三十歲後,決定回到家承接工作,開始打鐵生活。 「差不多年齡的同學和朋友留在旗山的非常少,」他當年回來就是希望可以就近照顧家人。

持續打鐵工作的他,每天在家打卡上班,由於打鐵的技術和品質非常好,經常受邀打造各種客人指定的特殊鐵器,技術持續進步。 就是這樣求變又傳承的能量,讓吉豐鐵店保持生機。除了打鐵的轟鳴,店內還有一神龕祭祀「爐公先師」,牆 上寫著:「爐火煉成器、鐵能變成金。」初一十五跟著土地公一起祭拜,跟著生活的作息,吉豐鐵店就在香爐與火 爐的燃燒下,延續著香火爐光。

本文取自:

小鎮專門店-跟著旗山的27道職人風景,來一趟台灣古早味的紙上行旅

作者:台青蕉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