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農村是挫折也是養分,如何用力活出自己?兩名母親的故事

文|黃湘云(旗美社大執行秘書)

關於農村,你有什麼想像?美好的田園風光,滿滿的人情味,退休後一定要來到這裡?有些人曾有過務農經驗,身體留著勞動痕跡;有些人雖然從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但曾經到過農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對於農村的理解,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他們正是構成農村重要的存在,他們的生命與農村相依,他們是如何在農村生活呢?

洪靜文初到農村挫折「難道要這樣過一生嗎?」

洪靜文是旗美社大「從土地染出彩虹」講師,談起自己的故事,她說:「兩個小時也不夠我講啦!」靜文原來居住在高雄市區,從事電子加工產業,很平凡的上班族,76年結婚,婚後前兩年居住在市區,直到第一個孩子出生,孩子出生後由婆婆照顧,之後為了就近照顧孩子,而夫家在美濃,因而踏入農村。

到夫家後的家庭生活遇到許多瓶頸,但為了養育孩子,必須得賺錢,農村的工作機會不多,只要有可以做的通通都去做。例如:美其名是會計,但卻做很多其他非會計要做的事情,只能一邊哭一邊做,例如倒茶水、掃廁所,甚至煮飯。

也曾在學校前賣過珍珠奶茶、當過倉管,因為男生多,也因此訓練了自己的酒量。初到美濃,將大多時間放在家庭和工作上,又聽不懂客家話,因此很難結交朋友,甚至常受到欺負,那段日子過得很煎熬,同時心裡也問自己:「難道要這樣過一生嗎?」

靜文分享時神采奕奕,說:「給我再多時間都講不完」。(相片提供:旗美社大)

意外學習植物染,認識美濃也找到自己

因緣際會,透過買珍奶的顧客介紹,認識了旗美社區大學,為了想要背社大當時發行的書包,她踏入了學習的領域,參與社大各種課程,也在裡面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植物染,上三小時的課,她回家自己玩六天,更認識了許多朋友,也體會到以前似乎沒有好好認識美濃!

透過運用在地植物來染布,才開始慢慢了解這裡。跟他一起上好幾年課程的老同學,說他轉變很多,因為班上同學大多是退休老師、公務員,她只有高職畢業,以前對自己很沒自信,在班上也是很安靜的人。後來,社大推薦她到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台灣工藝研究所),參與植物染師培課程,在這條路上,她漸漸地找到自己,很感謝每位相遇的貴人。

洪靜文藍染作品(圖片來源/洪靜文臉書)

莫拉克颱風改變了六龜,也改變張淑菁

張淑菁則是「社團法人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的執行秘書,高雄市六龜人,高中畢業後為了陪伴家人而成為返鄉青年,沒想到回去不到一年就結婚,平時在飲料店工作,當個全職媽媽。但是一場莫拉克風災,成為她人生中很重要的轉捩點;莫拉克颱風改變了六龜,也改變了她!

風災當時,他帶著孩子在村莊裡的制高點避難,心裡感到很害怕,主要道路斷了,食物送不進來,要怎麼過接下來的幾天?而很神奇的是,農村裡總有個很厲害的大冰箱,裡面有冷凍的肉類和蔬菜,自己燒柴煮熟,讓他們度過了這段日子,他發現農村的生活技能在面對災害時,可以發揮很大的效用,人們循著這些技能,就可以度過這段沒有水電的日子。

風災後,旗美大部分地區損傷嚴重,需要花時間慢慢重建,此時也需要大量在地的重建培力人員,淑菁就這樣進入六龜社區重建的工作裡,在這裡他認識社區工作,獲得滿滿的人情與支持。重建站工作結束後,他與這群重建夥伴一起創立小鄉,繼續陪伴旗美地區的社區。今年是她社區工作的第10年,沒有接任何專案計畫,重新想像自己可以做什麼。

在陪伴社區的過程中要花很多的心力和時間,陪伴家人的時間就變少了,因此心裡總是對於家人感到抱歉,孩子們雖然不清楚他在做什麼,卻非常支持她,要他放心去做,這些支持讓他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社團法人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團隊,由左至右依序為淑菁、晏慈、昭宏、美辰。(相片提供:小鄉社造)

農村中的她,是挫折也是養分

做為女性,在農村的工作和生活常常會遭遇挫折,例如明明是工作上與異性的接觸,卻會引起無謂的流言蜚語,而且總是傳得很快,有些甚至很不好聽,甚至傳到家人耳裡,又會掀起無謂的爭吵;但是做為母親,又有另外一份責任,淑菁說:「老天爺會幫你養孩子。」靜文老師則說:「擺脫了太太和媳婦這些角色,她才終於開始做自己!」

如今,這些好似讓他們留了不少眼淚的過往,再次從他們口中談起,已可以用輕鬆、淡然的態度面對,像是轉化成一種力量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在旗美農村找到自己願意深耕的志業。

在農村,有豐富的自然環境,靜文老師可以就地取材創造出屬於在地色彩的染料;緊密連結的人們,讓淑菁一直被黏在社區工作裡拔也拔不開,然而這些美好不會在一開始就看到,也不容易被察覺。透過與他們生命的交織,以及他們的訴說,我們才能撥開看到生命力正在農村轉動。

手牽手,讓我們一起與農村走下去

我們正在面對「農村消失」的嚴峻環境,,除了耕地減縮,人口外流,許多尚未被挖掘的珍貴文化和知識,因為老一輩過世,後代無人知曉而跟著失傳。但同時間,也有許多人正在進入農村,包括來自其他農村、城市,甚至外國的新住民。未來,農村的人口組成將會和過往大不相同,既有傳統也有各種創新,這正是農村獨特的包容性,讓不同的人得以在農村土地上繼續說他們的故事。

現場也來了許多在農村用力活下來的人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照片提供:旗美社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