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課學抓福壽螺,數學課算田間產量,美濃福安國小每堂課都有「農元素」

讓農民傷透腦筋的福壽螺,逃不過這群小孩的手掌心!高雄美濃的福安國小將農業落實在所有的課程裡,數學課要計算不同作物、面積及田區設計下的產量變化,自然課除了下田耕作外,更學習如何製作福壽螺誘捕器,成效良好不但讓孩子的自耕田產量多出5%,還榮獲高雄市科學競賽第二名備受肯定。

美濃福安國小的校長莊宗霖表示,未來規劃帶著孩子做農產品採收後及加工實驗,例如蔬果的催熟、不同變因的加工測試等,讓農業成為孩子學習的最好場域。

福安國小製作的福壽螺誘捕器(照片提供_莊宗霖)

美濃福安國小,花13年打造農業特色課程

近年來全台各地中小學吹起食農教育風潮,位於高雄美濃的福安國小在13年前便已開始將農業融入所有課程,「我們是農村學校,目標在於創造知識的可用性。」美濃福安國小的校長莊宗霖說著,今年是他來到福安國小就任的第五年。

「我們和農業密切相關,因此選擇發展農業特色課程。」莊宗霖表示,美濃是鄉間農村,而作為農村學校,福安國小沒有圍牆,附近有自己的田、鄰近有豐沛水源,且大部分學生的家裡都是務農、農業推廣等背景,因此對於農業課程都相當支持。

關於農業課程教案的起源及發想,莊宗霖表示,13年前,當時國小的老師們便已開始循序漸進地把農業相關活動,連結到不同課程主題,從一開始的點狀活動,透過滾動式的改善、老師共同備課的方式,發展成現在成熟的教案。

「農業課程或是活動,最怕只是一時的放煙火。」莊宗霖說明,以水稻為例,插秧是最常見的農事活動,但必須要以發展成「任何老師來都可輕鬆上手」的教案為目標,才能讓所有農業特色課程永續下去。

福安國小蒔農教育,將農業與不同科目結合(照片提供_莊宗霖)

農業融入國英數自社,全校跟著節氣去下田

福安國小的農業特色課程核心為「蒔農」,選「蒔」而非「食」,原因在於所有課程及活動的設計和舉辦,是搭配季節、24節氣及各作物時令,所有課程都會融合農業元素,包含語文、數學、自然、社會、藝文、體育及健康。

莊宗霖舉例,語文課中,老師會讓孩子吟誦農業主題的詩歌及文學,或是讓學生以農業題材寫作文;數學課則會讓孩子試著計算不同作物、不同面積及田區設計下的產量;自然課會讓孩子認識有機耕作、病蟲害以及施肥。

整個國小包含幼兒園在內近八十位學生,莊宗霖表示,每週四早自修是全校共同下田時光,而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課程目標及課程設計,「全校都要參與的是插秧,幼兒園孩子農事課程只到插秧,低年級孩子課程目標是親近土地,難度較高的施肥及抓螺只有中高年級才會參與。」

「所有課程仍有一定進度壓力,因此課程無法100%都是農業。」莊宗霖表示,一週一天的早自修下田,嚴格來說時間並不長,但所有老師都會盡可能將農業融入課程活動,例如自然環境課程中加入製作福壽螺誘捕器,老師帶著學生下田做實驗。

福安國小全校一同插秧(照片提供_莊宗霖)

師生共同實驗,製作福壽螺誘捕器,校田產量增加5%

自然環境課程加入實驗元素,是莊宗霖來到福安國小後所做新嘗試,「原本所有自然環境課程就都是講有機耕種,接下來要不斷刺激學生來發想。」他表示,由於不使用任何農藥殺草劑,會教導孩子在水稻耕種初期,對稻田做淹灌,減少雜草種子的發芽機率。

而對付水稻田中讓人傷腦筋的福壽螺,去年校內老師郭欣博帶孩子在課堂上,以五公升塑膠桶、格外農產品如番茄、高麗菜及米糠等,製作成簡易的福壽螺誘捕器,讓孩子們放稻田間觀察誘捕情形,以及對產量的影響。

試驗成果如何呢?莊宗霖表示,福安國小的水稻田將近四分地,年產量約為4千台斤,去年試驗發現年產量增加了5%,而所抓捕的福壽螺,後續也可給有在養鴨鵝的家長做飼料,讓鴨鵝更健康強壯,讓孩子們看到農田所有元素都能夠循環利用。

福安國小教師郭欣博(粉紅色衣服)讓學生試驗福壽螺誘捕器(照片提供_莊宗霖)

自己的營養午餐自己種,製作客家粄條、醃菜、雪裡紅加菜

福安國小擁有近四分地的水稻田及一分地的蔬菜田,所收成的農作物都去哪了?「都進入老師和孩子們的肚子了。」莊宗霖笑著說,福安國小的營養午餐費用比其他國小來得低,原因是校內營養午餐食材有一部分是孩子種植成果,而其餘部分則是向有機驗證的農民家長做採購。

「我們人不多,一期稻作就足夠我們吃一年。」莊宗霖表示,校內水稻、高麗菜及玉米,採收時會是全校一起參與,例如四月即將採收玉米,這些收成都會運用於營養午餐,也因此可以省下許多食材開銷,而部分食材還會做加工。

「一部分的米會做成校園來客的伴手禮,但只送不賣。」莊宗霖舉例,稻米除了煮飯來吃,還會送禮,而一大部分還會與附近在地店家合作,製作成客家粄條;收成的芥菜則會教導孩子們製作客家醃菜或是雪裡紅,這些加工成果都會在營養午餐當中加菜。

福安國小蔬菜收成(照片提供_莊宗霖)

田裡還有音樂會,都市小孩想轉來,手割稻、爬山才能畢業

數學老師背景的莊宗霖過去在都市生活,他表示,都市孩子和農村孩子面對土地的態度很不同,例如:部分都市孩子認為泥巴很髒,不敢插秧,但農村孩子卻很喜歡下田、玩泥巴,「因為這就是農村生活的一部份。」

莊宗霖表示,過去曾有都市的國小生來福安國小交流,一開始對插秧不熟悉,但離開時卻喜歡上了土地,「這些孩子說福安國小很好玩,還說很想轉來。」而田裡能做的事情還不只有插秧,福安國小還在田間舉辦了音樂會。

「收成前黃澄澄的稻浪是農村才有的美景。」莊宗霖說明,過去會舉辦親子插秧活動,去年開始首度舉辦稻田音樂會,邀請大提琴家在稻浪中演奏,音樂會現場將近三百人一同參與,今年會規劃讓孩子在田中演奏。

如此「農」意十足的國小,畢業典禮也相當特別,「一月就是全校師生和家長一起插秧,五月畢業季,畢業生要親自手割稻。」莊宗霖表示,六年級孩子親手割稻及打穀,體驗傳統的稻米收成方式,而畢業典禮當天則會讓孩子爬學校的後山,爬到山頂後領取畢業證書,並說出六年來學習的心得感言。

福安國小與都市國小孩子合照(照片提供_莊宗霖)

未來帶著孩子繼續實驗,給孩子能夠帶回家用的學習

學校未來還會發展什麼樣的新課程?莊宗霖表示,福壽螺誘捕器去年在高雄市的科學競賽中獲得第二名,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肯定,接下來會繼續規劃帶著孩子做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實驗,例如蔬果的催熟、不同變因的加工測試。

莊宗霖說明,農作物不只是生產,後續的運輸及加工也相當重要,接下來會帶孩子學習蔬果採收後,運輸過程需要的保鮮以及後續催熟實驗。「讓孩子嘗試以蘋果、不同溫度等去實驗,並記錄不同催熟條件下作物的口感和味道。」

莊宗霖表示,在地客家人的農產加工品是一大特色,平時課程也會教孩子做加工品,正在規劃後續讓孩子們實驗,以相同食材,在不同溫度、鹽度或是季節來做加工品,並記錄加工成果,讓孩子學習到基本加工原理。

「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創造知識的可用性。」莊宗霖表示,校內所有加入農業元素的課程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會更有動力及樂趣,因為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及內容,都是能夠帶回家立即使用的,「課程和學習就是生活,生活也在學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