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發展,維持國內糧食安全成為各國重要課題,國際重要小麥出口國自三月起陸續做出口管制,農委會表示,台灣目前有半年份小麥庫存,美國小麥協會也承諾到六月底前會持續供應,但疫情發展無法預測,接下來將超前部署,將國內小麥面積擴增十倍。
對於農委會說法,國內各小麥契作業者及麥農認為,擴大生產的前提在於要先有充足的種子,更需完備小麥採收後的加工處理設備及通路,然而過去農政單位對本土小麥未積極重視,在未解決育種、儲存加工等問題下,貿然擴大生產,對小麥產業發展恐無幫助。《上下游》盤點進口小麥供應及本土小麥發展現況,共分2文,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20/04/種植於台中大雅的國產小麥照片來源:馬聿安.jpg)
國內小麥九成來自美國,自給率不到1%
台灣小麥在民國49年時小麥種植面積曾達25208公頃,當時因為國民政府遷台,大量中國軍人來台,使得麵食需求提高,加上美國政策因素,使得國人飲食西化,台灣小麥自給率最高紀錄曾至15%,1950年代韓戰爆發,台灣接受美援物資,美國小麥從此長驅直入,完全取代本土小麥。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國內小麥使用量每年約100萬至120萬公噸,目前台灣小麥自給率不到1%,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將近八成都是來自美國,去年美國小麥更佔進口小麥總量的九成以上。
美國小麥六月底前穩定供貨,六月後疫情船期難評估
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陳瑞祥說明,進口小麥大都用於製作麵粉,目前國內麵粉庫存估計可用到五月底,美國現在對台每月有兩個船期,但國際小麥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較高,也在不斷波動,十分擔心小麥漲價,六月後的船期也還是未知數,難以評估下半年的麵粉供應及使用情形。
中華民國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子良表示,疫情影響觀光旅遊業,使得鳳梨酥、豆沙包等伴手禮的麵粉用量減少,近期麵包、水餃等冷凍食品的麵粉需求增加,麵粉業目前影響不大,而麵粉有效期限約三個月。美國小麥尚未進行出口管制,到今年六月為止都會穩定供貨,到年底前麵粉不會短缺。
農糧署提高種子庫存量至十倍,六月後決定是否擴種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正盤點將小麥種子庫存量增至10倍,一旦國際小麥價格大漲或是缺貨,便會增加小麥種植面積。
根據農委會資料,107年國內小麥種植面積為2530.54公頃,年產量為6096.32公噸,其中最大產區為金門縣1878.6公頃,總產量為4559.96公噸,佔比近四分之三,不過金門小麥皆由金酒公司契作,全數用於製酒,並未用於國內糧食使用。
扣除金門之外,本島小麥主要產區有台南市學甲區209.4公頃、台中市大雅區155.22公頃、彰化縣大城鄉100.44公頃。
莊老達說明,日前已向金酒公司協調,請金酒公司先以進口小麥製酒,並將原先用於製酒麴的金門小麥烘乾,暫做常溫儲放,若是國際疫情惡化,六月後美國小麥無法正常供應,屆時將請本島擁有專業機具的大佃農,將二期稻作改為種植小麥。
農糧署:若疫情真的嚴重,國人需改變飲食方式
扣除金門小麥,本島小麥107年種植面積為651.94公頃,總產量為1536.396公噸,再扣除作為種原的儲備量,真正用於製作麵點的國產小麥僅一千公噸出頭。倘若將現在種植面積及年產量擴增至十倍,所有小麥即使不製酒,全數用於麵食製作,仍無法滿足每年超過百萬噸的使用量,自給率提升至多也不到一成。
莊老達表示,目前重要糧食黃豆、玉米、小麥都仍是正常貿易往來,甚至今年一月至三月的小麥進口量還比去年多,除非疫情嚴重惡化,才有可能發生小麥供應不足,若疫情真的很嚴重,國人也必須改變飲食方式,例如改吃米豆,政府會確保國民攝取足夠熱量及營養素,但很難做到維持一樣的生活方式。(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國產小麥新鮮美味,吳寶春等知名烘焙師愛用,靠民間自力復耕,從育種到加工欠資源
台日小麥復興之路專題報導
閱讀「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