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本文為農民投稿,內容由農民獨立撰寫,小標則由《上下游》編輯增加。
文/高雄市美濃區農會雜糧(紅豆)產銷班第四班班長朱正富
現在種植紅豆的採收方式,包含氯酸鈉、壬酸、自然落葉等三種方式,以及近七、八年以來,高雄農改場、美濃農會與美濃農民共同發展出來的氯化鉀、硫酸銨、尿素加鹽巴噴灑的植株乾燥方式。
這第四種方式,在我們第四班產銷班推廣的過程中,已經獲得全數農民的肯定。我一再告訴農民,我們是用人吃的鹽巴加上豆子吃的肥料(氯化鉀、硫酸銨、尿素)來促進植株乾燥,這不僅對消費者有保障,對我們生產者也很安全。
只要鹽巴加上硫酸銨,就能以低成本來落葉,獲得合理收入
種植紅豆不能只看最後採收階段,一開始種植時就要做好雜草管理。像我們美濃農民,整地之後會先噴灑萌前除草劑,讓紅豆的生長優於雜草的生長,其次,施肥也必須合理化施肥,讓紅豆植株不要因為吸收過量的肥料導致葉子無法自然乾燥落葉,最後採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大部分紅豆植株以自然落葉方式乾燥,如果有生長速度較慢的植株(或是長在樹蔭下的紅豆),最後才施用氯化鉀、硫酸銨、尿素加鹽巴的方式來噴灑。
我和我的小舅子一共種植3.6公頃的紅豆、黃豆,經過七年的摸索,我們現在採收只需要用到2到3包的硫酸銨搭配一包鹽巴,就能順利完成機器收割紅豆的作業。1包硫酸銨40公斤275元,1包鹽巴25公斤大約是200元到250元,我和小舅子兩人在採收工作上的成本,3.6公頃紅豆田大概只投入1000元左右。
務農不是追求高產量,農民要學習找到最低成本的方式,來獲得最合理的收入,既能保障消費者又能保護農民自身健康,保證自己的收入。

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推動至今已四年,請問成效如何?莫走回頭路
我從小跟著爸爸種菸,家裡多少也種一些紅豆,後來台灣加入WTO,菸葉不能種了,菸田閒下來,紅豆才開始成為家裡主要的農業項目。我記得小時候,大人是用自然落葉、人工採收的方式來收紅豆,後來因為要配合機器收割,農民才開始使用落葉劑來統一紅豆植株的乾燥程度。
早期農民使用巴拉刈來做紅豆植株乾燥,巴拉刈是接觸型的除草劑,效果很好,但是後來因為禁用的關係,政府開始推動氯酸鈉、壬酸,我們農民也試著用氯化鉀、硫酸銨或尿素加鹽巴來加速植株乾燥。跟巴拉刈比較起來,固殺草是半移行性的除草劑,如果開放使用在紅豆的落葉劑,很可能從豆莢移行到豆子上,這點我會很擔心。
我記得,農委會四年前曾提出化學農藥十年減半的口號,當時主委是林聰賢先生,現在的主委陳吉仲擔任當時的副主委。身為農民,我們盡量配合政府的政策,也期待我們的配合可以達到政策目標。如果一年要減掉5%,現在已經第四年,我想問農委會,現在農藥減半政策已經達到20%了嗎?
台灣農地上使用的農藥,以除草劑佔最大比例,如果要推動化學農藥十年減半計畫,除草劑應該是第一個要減的農藥項目,如果減半政策走到現在還沒有減到20%,甚至還要開放除草劑多一個用途去當落葉劑,農委會這樣不是走回頭路、自己打臉自己嗎?
以巴拉刈為戒,千萬別讓固殺草重蹈覆轍,嚴格審視使用情況
政府要深思,一旦開放固殺草當紅豆落葉劑,敢保證農民不會因為加速乾燥程度自行提高濃度和用量嗎?
以前巴拉刈規定使用在紅豆植株乾燥上,是稀釋200倍,意思是100公升的水搭配 500CC的巴拉刈。可是,我必須要老實講,有些人用到2500CC、3000CC,甚至3500CC的巴拉刈,最後噴在紅豆上的濃度,是原本政府推薦的五倍、六倍、七倍都有。
以農民使用巴拉刈的經驗還看,我絕對合理懷疑,固殺草也差不多會被拿來這樣用。
我第一年跟美濃農會契作,應該是102年/103年那一季的紅豆,那個時候,我投入的農藥成本是一分地1600元到1700元之間,到現在我已經減到一分地農藥成本700元了。農委會希望農民推動農藥減半,不能只喊口號,要教農民才對,不然教農民的都是農藥行。我敢說,去買農藥來噴紅豆的人一定都是使用農藥行的配方,而農藥行的配方都是來自農藥廠商的指導。
政府應尊重農藥專業與田間經驗,保全產業發展
我覺得研究農藥的人是最聰明的科學家,既要讓作物健康成長、穩定產量,又要兼顧消費者與生產者。正確使用農藥,讓更多人有食物可以吃,農藥才是藥,如果使用得不對,農藥反而會變成毒。
我們客家話有一句話,「坐船望船走」。如果用在紅豆產業上,意思是要顧及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唯有消費者願意買國產紅豆,消費市場需求增加而且穩定,紅豆農民才有機會獲得合理的收入,這樣才能兼顧農民和消費者的權益,紅豆產業才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