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心田(下)我的心,從此,有了一片田

文/蔡平嬋

稻子打完,捆出一包包稻穀,我們也被曬得的差不多了(沒有防曬的胖胖,被烤到後來皮膚一碰就痛,農夫真辛苦)兩分地,三五包稻穀,打穀時,一小株稻穗沒打乾淨,或看倒留在稻田裡的稻穀,都很捨不得,趕快撿起來,以後吃飯,想必會吃得更乾淨了吧。

我們小田田種的是「秈10」,台灣因為飲食習慣,大多人喜愛黏黏軟軟的口感,所以大多種梗稻,梗稻又叫蓬萊米,是「來自蓬萊仙島的米」,顧名思義,是日本人喜歡黏軟的米,日據時代引進台灣,叫台灣人種的。

而秈稻呢,又名「在來米」,是的,想當然爾,它就是「本地米」喔,哇哈哈!超好吃的!因為我很愛吃飯糰,對糯米QQ的咀嚼感中毒,所以我當天中午吃到佳玲煮的秈稻米時,真想把她娶回家阿!(她還炒了一盆盆,像小嬰兒澡盆般大)彰化溪州菜脯、魯肉醬、過貓、青菜…佳玲在三官宮的走廊展露萬能家庭主婦的功力,不會大男人又體貼的男士快把她娶回家吧!(她的擇偶條件,切記:「不能大男人」)

秈稻的口感介於蓬萊米和糯米之間,記得媽媽要做蘿蔔糕時也會叫我去買在來米,它的形狀也是介於蓬萊米和糯米之間,較蓬萊米長。

思偉說青松師傅讓他們種秈稻,是因為它較能抵抗病蟲害(就像先住民世世代代在台灣山野裡奔跑身體較強壯嗎?),不容易得傳染病。尤其我們宜蘭小田田不是採用「慣行農法」,一切手作,就連秈10(秈稻米10號)的選種都是在台北一粒粒「粒粒皆辛苦」的選出,不但沒得稻熱病,還撐過梅雨季,長得陽光又精壯呢!

青松大哥後來說,秈稻的分子結構和梗稻不同,秈稻是長鏈長,支鏈短、少,所以仙風道骨的秈稻易支解(羽化),易消化,蓬萊米不同,外型圓短,長鏈較短,支鏈多,相對不容易斷,就有人說以前晚餐吃蓬萊米,肚子容易脹脹的,但改吃秈稻,便無此感,這就是精壯結實的秈稻阿!

稻田守護神、稻草人、三官宮。

午后,班長薑餅人留下農青,繼續工作,其他人(比如我這種來玩的)先去吃飯,我們在距小田田路程一分鐘的三官宮吃飯,我盛了香Q好吃的秈稻米,跑到廟口吹涼風,跟神仙們一同吃秈(仙)稻。

看著三官宮諸神們,一開始我不知道三官宮拜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堯舜禹),一直想從廟門的對聯看出端倪。

“老貌慈祥教化人間憑道德

君容悅穆寄居函谷著經書“

可想敬拜的是太上老君

“福錫深溝人人得祿而添壽

德施寶島歲歲豐收且保安“

這是保佑深溝的福德正神土地公

“三界慶昇平鈞天樂奏雲曲

官衙肅穆盛世民謳擊壤歌“

當我讀到「擊壤歌」時,心中一震,不只是因為我愛的朱天心寫了一本我好喜歡的「擊壤歌」,不只是因為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有何哉?」,而是腦袋被撞擊了一下的感動,這土地的人們,真是世代耕作奮力唱著擊壤歌祈求神祗庇佑的阿。

後來跟青松大哥聊天,他跟我們說三官宮附近有個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塊告示牌,面向村外的,寫有「砂石車請勿進入-深溝鄉公所」,對著村裡那面則是:「請勿闖紅燈-三官宮弟子敬陳」。村子裡的世界,是神的世界。

今年閏四月,節氣往後延,小田田過完農曆年,驚蟄後春分時才插秧(新曆約3月25日),又遇上了極端氣候,梅雨季延長,一直到新曆6月25日前雨都滴滴答答地黏膩著稻葉,青松大哥說,稻子是18歲的少年郎,十足的陽光少年,開花結果時必得充足的陽光,一直下雨長不大,也會授粉不易。還好秈稻插秧較晚,生長期往後延,後來的颱風也是裙襬搖搖輕輕拂過,陽光少年,倒是閃亮著白皙的牙齒(潔白的小稻花),茁壯結果(穗)了。神的世界阿,拈香謝天。

做夢夢到颱風把稻子吹走的薑餅人,終於開心地曬穀了。

筆耕至此,大暑後第二天,離開小田田,已過三日。上班時,偶爾想念。

雖然我只參與了割稻,還時常偷懶跟江小魚聊天(自己騎車五小時到小田田,前陣子還一個女生機車環島的神奇社工師,很可愛的新朋友),可是我多少能體會農夫掛記著稻田的感覺:「它現在還好嗎?」

就像薑餅人記得每十五分幫曬著太陽的稻穀翻面;做夢夢到颱風蹂躪稻子嬌弱的身軀(薑餅人快成為真正的農夫啦!),跟稻田相處過的人,有的著了魔的一生相守,會曉得何時稻穀曬夠了,牙齒咬碎,粉的,不夠,脆的,太過,而那微妙的一聲響,笑開了,成了;對稻田,即使中毒尚淺的(比如我),午夜夢迴,無法不想念。

而台灣有許多農民,淡水八里土地被徵收的農民汪菊,她的百歲人瑞婆婆不堪折騰,今年仙逝;不願農地被強徵喝農藥自盡的苗栗大埔阿嬤,而其住家至今仍不得安寧,朱樹阿公(阿嬤先生)的家即遭拆除: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9755

許許多多,60年代、70年代、80年代、21世紀…不斷被課以重稅(田賦、水稅甚或農貸…)、成為國際貿易下弱勢(GATT、WTO、ECFA、FTA)、被財團(工業區、建商..)逼到絕境的農民們,只想安分守己,愛著自己一畝田的農民們,我越來越能感受,他們的癡情與悲痛。

農用延長線

這次割稻打穀,我們連打穀機都是插電的,不是吃機油的,為了讓稻米沒有機油味,只有香香的陽光味,我們一個個乖乖排隊打穀,排隊等待的時候,細心的整理稻草,整理齊了打穀才不會漏了,在大太陽下,默默排著隊伍。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台灣還是農業社會,不是鉤心鬥角的工商業社會,會是何種風景?

吳音寧的報導文學「江湖在哪裡」寫道:

“每公頃水田,每日可吸收約三千兩百輛汽車行駛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水田對調節氣候的功能顯著,夏天時,每公頃水田約具有兩千六百台冷氣機的冷房效果,冬天釋放的熱流量又相當於五千台的電暖爐…

水田還可以調續洪水、補助地下水、減緩地層下陷(據估計,三十萬公頃的水稻田約等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量)…

水田是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田螺、青蛙及各式水鳥的棲居地…

水田孕育人類活下去必須的糧食….“

世界各地,像台灣這樣得天獨厚,氣候土壤人文(吃苦耐勞)都適合種稻的國家,其實不多,而今全球氣候異常,日後誰掌握糧食誰便掌控權力(主權),我們為何不好好發展傳統一級產業(農林漁牧),而拚命為他人作嫁,擴大工業區(閒置)的版圖,卻怎麼也拚不過他國代工勞力,廠商外移,台灣失業率屢創新高,為的是誰的短視近利,中飽私囊呢?

會不會,有一天,好多好多,誰給我們的稻田的靈魂(青松大哥的外公家、我的外婆家),甦醒了。

誰走入了農村,誰重建了農村,

會不會?

彎腰生活,紮稻草堆。

農家的克勤克檢、惜才愛物,展現在農作的各個階段,打落稻穀的稻草,我們一束束堆起稻草堆,有的農家會用來蓋穀倉;有的會將稻草浸水,作肥料,種洋菇。

佳玲在大家紛紛彎腰紮稻草堆時,教我們玩農家的小遊戲:「作草刀」。用三小根、兩小束不斷垂直、交叉的稻草,綁出一把彎彎的草刀。我做了把大約五十公分長的草刀,回家後,立在書桌前,在我遠離稻田時,偶爾聞著依稀充滿陽光味的稻香。

冰箱裡,一小布袋裝著一小把小田田的米,米黃布袋上我們自己蓋著亭喬和薑餅人用橡皮擦刻出的木質紀念章,有農夫拉著水牛犁田,犁出一片片曾被遮蔽又漸漸顯露的心田。

小田田米,也有她自己的臉書專頁喔,請搜尋:“宜蘭小田田“。http://ptt.cc/6kho

日曬田田米,真的很棒喔~我今天早上也是自己煮日曬田田米包飯糰吃,吃得好開心阿~

班長薑餅人推薦:

“終於要賣米了!今年的秈稻很漂亮喔,稻米肚子上的心白很少,而且乾穀碾成白米的比例是1:0.7,碾米廠的阿伯說,算是有成功呢!

請大家來吃吃看,也請大家幫我們宣傳喔!“

萬能家庭“煮“婦佳玲小姐推薦:

“長大後才發現世界不是一兩個英雄就能拯救,就能變好的(電影和漫畫太簡化這件事情的複雜),需要很多人一起做讓世界變美好的努力,不好意思!說了很多,回到正文,「我要打廣告」,各位,農婦我前些日子在宜蘭和一群朋友學種田,歷經千辛萬苦,流了很多汗水,終於,可愛的秈米收成了(拭淚),那天,我剛吃到自己種出來的飯,我的眼眶一濕,好久沒有這麼感動,打從心底的快樂,在一次覺得種田這件事情真的很美好,當下很想坐時光機回到過去,跟小時候討厭爸媽的工作的我,說一句:請你認真用身體感受土地的溫柔,認真勞動後,再來評論爸媽的工作吧!

對了,補充一下,大家一定很好奇秈米是什麼?是新品種嗎?待我來為各位解說,秈米就是在來米,也就是日據時期以前,台灣人習慣食用的米種,不過日本人很不愛這款米,所以後來引進蓬萊米,也就是梗米,身形圓圓短短的,在日本人強力推廣之下,梗米也就成為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米種,那為什麼我們種秈米呢?因為台中秈十經過改良場的雜交試驗後,在營養成分上具有高纖低澱粉的特性,很適合喜歡吃飯但又怕胖胖的人食用,在口感上,米粒鬆軟,具備Q感卻又不黏膩,慢慢咀嚼時,秈米的香氣便會充滿口腔,秈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容易消化,說了這麼多,總之,歡迎大家踴躍訂購唷!“

為數不多的純手工米,有興趣者可於2012年8月19日彎腰市集取米

http://bowtoland.blogspot.tw/

或者網路訂購,宅配府上

日曬田田米訂購單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GIzbm56YkVPQ3BHaWpadTMwOFlhdWc6MQ#gid=0

忍不住想發出賣台灣各式小吃,行動餐車的聲音:「來喔!來喔!好呷的田田米夠來囉!」

我家門前有綠稻,後面有青山。

小時候畫畫,總愛畫像宜蘭稻田裡,這樣有屋瓦的房子,好像這才是「我的家庭真可愛」那首歌,家,真正該有的樣子。

我的心,從此,有了一片田,

心田裡,安住著,想望的方向。

謝謝您,宜蘭小田田。

晚安,夢田…

延伸閱讀:心田(上)在成人世界裡,找尋曾經的文章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