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糧食自給率又下跌!黃小玉暴增,肉類進口量創史上新高,國人食肉量超過主食量

文/上下游記者蔡佳珊   圖表製作/上下游記者林怡均

最新糧食供需年報在九月底出爐,108年糧食自給率重挫2.4%,再度拉起警報!國人食米量微幅下跌到45.4公斤,而「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進口量合計衝破900萬公噸大關,較前年暴增83萬公噸。

肉類進口量更是來到歷史新高,逼近55萬公噸。在瘦肉精美豬叩關的此刻,此數據更令人憂心。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飲食習慣出現顯著改變,肉食量竟然超過主食量。稻米和麵粉攝取量雙雙下滑,而肉類供給量卻連三年上升,每人年食肉量來到84.8公斤,超越米麵主食總和。營養師分析,應是低醣飲食風行所致,但肉食超過主食可能增加肝腎負擔,仍要均衡飲食才能維持健康。

107年豐收年自給率特高,108年回跌

107年糧食自給率提高到34.6%,是近15年最高,沒想到只是煙花一瞬。農委會統計室綜合分析科科長葉奕新說明,這次糧食自給率會下跌,主因之一是前年(107年)風調雨順,稻米蔬果大豐收拉高自給率,「108年的災害的情況比較多,蔬菜水果和稻米的生產量,都比較縮減,」導致自給率往下掉,回到往年水準。

主因之二是,108年玉米、小麥等穀類進口量大增,令整體穀類自給率下滑了3.6%。穀物又是熱量主要來源,因此會強烈反映在以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上。

食米量微幅下降,麵粉下降更多

根據糧食供需年報,去年稻米產量143萬公噸,仍供過於求。若以去年全國總人口數乘以每人年均食米量45.4公斤,總食米量為107萬公噸,即產量多出了36萬公噸。儘管農政單位使出渾身解數鼓勵國人多吃米飯,但就連多吃100克的米都非常艱難,反而還比前年少吃了100公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人食米量下降0.1公斤,而麵粉卻比前年少了0.6公斤,而且是持續兩年遞減,連薯類也大減2.9公斤。國人對澱粉類攝取量下滑,和近年來低醣飲食風潮有關,許多民眾怕胖不吃主食,改以肉類或油脂來提供熱量。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表示,食米量微幅下跌到45.4公斤,還算正常變動範圍。他強調,米飯的飽足感是麵食類的1.38倍,國人千萬不要覺得吃米熱量高就不吃飯,因為主食沒吃飽就會想吃點心,而點心多半都是麵粉製品,熱量更高。

米食花樣百變,米穀粉加工品也越來越成熟。林傳琦說,早幾年農糧署花很多經費去協助研發量產,慢慢很多業者看到商機,主動去做研發和銷售。不過這類米食加工品的含米量占比低,不容易凸顯在統計數據上。

黃小玉暴增,國際價格低導致大量進口

大宗穀類「黃小玉」(黃豆、小麥、硬質玉米)進口量也創下二十年來新高,去年三項總和突破900萬公噸大關,比前年暴增83萬公噸,分別增加了4.7萬公噸、11.5萬公噸、66.4萬公噸,顯見我國對於進口穀物的依賴逐年加劇。

分析原因,一來是去年穀物的國際期貨價格較便宜,廠商大量進口,二來是國內豬肉和雞肉生產量增加,玉米和黃豆都是主要的飼料用穀物。

中央畜產會執行長王忠恕解釋,「去年玉米的國際價格顯著便宜,因為豐收。」他進一步分析,台灣這幾年來在黃小玉的採購,已經不再只依賴美國,分散市場到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產期和價格都有了更多選擇,廠商在價格低時就會增加進口。

再仔細分析,黃豆進口的268萬公噸當中,絕大多數仍是基因改造黃豆,主要做飼料和榨油,有部分也供人食用。非基因改造的只有8.1萬公噸,但這已是五年來非基改黃豆進口量最高的一年,可見民眾對於基改食物的疑慮日增,反映在消費行為中。

反觀國產雜糧,大豆產量4776公噸是民國86年以來最高,但增產幅度不多。飼料玉米7萬3540公噸,較前年增產7%。不過小麥產量4830公噸(註),則較前年減少20%。而芝麻增加11%,花生減產11%,可見國產雜糧復興之路起落不定,仍然長路漫漫。

肉類進口量達史上新高,豬肉牛肉都成長,雞肉居高不下

另一值得擔憂的現象,是肉類的進口量節節高升,來到史上新高54.9萬公噸。雖然國內肉品生產量(159.2萬公噸)也有所提升,但進口占比仍達25.8%。

瘦肉精美豬來勢洶洶,政府呼籲民眾要對國產豬有信心,但事實上,進口豬肉逐年增長已是明顯趨勢,國內豬農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和前年相比,進口肉品的增加主要反映在豬肉和牛肉兩項,分別為13萬公噸和15.8萬公噸。此外,家禽肉進口量也高達23.9萬公噸。

去年爆發非洲豬瘟,為何豬肉進口量還會增加?王忠恕解析,「非洲豬瘟剛開始,大家搶貨,豬價就上漲,後來(中國)疫病復養沒那麼快,其他主要出口國就增養,價格就掉了。」國際豬價滑落,貿易商就增加進口。

國人對雞肉的需求量更是快速成長,但國內增產不及進口肉品來得快,且何況進口雞肉尚有低價優勢。而牛肉進口量變多,是因為消費水準提高,對牛肉的需求提升。

肉食超過主食,健康嗎?營養師:會增加肝腎工作量

整體而言,肉類供給量逐年增加,顯見國人越來越愛吃肉,比起十年前,每個人每年多吃了約9公斤的肉,尤其對於雞肉的需求更是急速攀升。108年每人年食肉量已經到達84.8公斤,超過主食米麵兩者總和(82.4公斤),若趨勢持續下去,往後恐怕「主食」的頭銜得換到肉品上。

少吃主食多吃肉,這樣真的健康嗎?而最應該多多攝取的蔬菜水果,細看統計數據,國人的蔬果需求量,這三年皆有下降趨勢。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提醒,肉食超過主食,並不是合乎正常生理需求的方式。「主食碳水化合物是最經濟的熱量來源,」所謂「經濟」不只包含價錢,也包括人體利用時的經濟學。

許惠玉解說,在人體中,碳水化合物轉成糖類,過程比較簡單,可是脂肪或蛋白質要轉成熱量,要在肝臟作轉換,而腎臟要排除羧基和胺基,「無形中會增加肝腎工作量。」因此若要減重,短期內減糖或許可行,但最好不要長期如此。

傳統米食國家人民比較苗條,控血糖米食優於麵食

「而且肉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還是比較高,」許惠玉補充,碳水化合物仍是最優良的熱量來源,「要盡量吃含纖維質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地瓜),這類食物通常還多了植化素,可保護我們身體。」

關於米麵之爭,許惠玉也提出,從升糖指數和對糖尿病血糖的控制來看,米食優於麵食。而就飲食方式來說,吃米食也比較不容易胖。「飯可以不調味,吃單純的米飯配菜,但麵食一定要調味,就會吃更多的油糖鹽。」所以保留傳統米食的國家,如日本、韓國,人民體型就比西方麵食國家來得苗條。

註:以上數據皆出自《糧食供需年報》,與農業統計或海關數據或有所出入。

註:小麥產量4830公噸,其中本島1366公噸,金門3464公噸,金門小麥主要用來釀酒,而非食用。而《糧食供需年報》統計數字不含金馬地區,故文中採農委會農業統計網站數字。

延伸閱讀:

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