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改善計畫屬於前瞻基礎建設一環,編列2500億預算用於改善環境與生態功能,卻遭公民團體痛批破壞河流原本的生態棲地功能、減損天然淨化作用,淪為景觀工程,甚至破壞水獺跟石虎的家,導致水獺上不了岸、增加石虎遭遇路殺風險。
民間河川公民團體組成的「台灣河溪網」舉辦第二屆評鑑,針對水環境改善工程票選出三件「爛蘋果」及兩件「金蘋果」。專家指出,今年評鑑的48件水環境工程,有22件工程案造成生態退化,比例高達46%,要求中央與地方單位確實檢討工程浮濫、品質低落問題,具體回應民間對「水環境改善」的期待。
河川團體舉辦評鑑,選出水環境工程爛蘋果
由河川保育者、專業者、社區大學組成之台灣河溪網,今年再度對前瞻基礎建設當中的「水環境改善計畫」提出民間評鑑,依照生態功能改善、社會功能、計畫執行程序、設計四大面向進行評分。
河溪網評選出三處爛蘋果,金門縣一次含括兩件,包括「金沙溪流域水環境改善計畫」及「烈嶼清遠湖水環境改善」,苗栗縣則有一件「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銅鑼段」。因應11月第二期水環境預算審查在即,民團要求水利署立即檢討。
垂直水泥護岸取代自然植被,水獺上不了岸,學者痛批:花稅金造生態殺手
長期研究水獺生態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金門金沙溪沿線是歐亞水獺活動熱區,工程單位不顧專家顧問提醒該溪生態特性,仍大開大挖、以垂直水泥護岸取代溪岸自然植被,水獺必須游很遠才能找到上岸的地方,嚴重破壞原有棲地生態。
李玲玲教授更點名另外一個爛蘋果:烈嶼清遠湖,未考慮濕地生態特性,大幅擾動濕地,更開挖湖底,將原本底土移作他用,再把棄土回填,移除原有老樹,甚至將岸邊貼上磁磚,嚴重傷害生態,讓湖泊生態多樣性近乎滅絕。
李玲玲說,錯誤的水環境工程,違逆該棲地野生動物習性,或者阻斷水流導致原有濕地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讓「水環境改善」反成為生態殺手。
石虎專家:錯誤的水環境改善,增加石虎路殺風險
先前因石虎公園引發社會爭議的苗栗縣,這次再次遭點名繼續製造石虎路殺工程,本次評鑑「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銅鑼段」工程獲得爛蘋果獎。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石虎保育協會理事王豫煌表示,西湖溪銅鑼段濱溪地帶原本就是石虎及野生動物活動棲地,工程單位在這裡闢建自行車道,不僅破壞植被更分割生態棲地,開闢寬直的防汛道路,對生活在此的石虎移動造成嚴重阻礙。
王豫煌強調,水環境改善是舉債工程,應審慎使用,如今不僅破壞自然景觀、水文、氣候作用,而且每年的維護管理費用對苗栗原本的財政窘境更是雪上加霜,就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的政策目標而言,根本就是背道而馳。
評鑑工程近半不及格,前瞻預算亂花令人痛心
河溪網召集人、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表示,今年評鑑的48件水環境工程,高達22件工程案造成生態退化,比例高達46%,顯示前瞻計畫當中存在許多亂象,令人痛心。
她表示,投入大筆預算的水環境計畫,充斥許多景觀工程,例如自行車道跟景觀橋、毫無意義的人工設施、大幅增加不透水硬鋪面、種植不利生態的外來物種,不僅沒有改善環境,反倒破壞原有的自然循環與棲地功能。
廖桂賢指出,中央所補助的許多工程,只是消化預算,滿足地方政府未經審慎評估而提出的案子,徒然耗費大筆預算。這些工程提供的景觀休憩功能,由於地處偏僻根本無人使用,徒增未來管理成本,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後續的管理維護。她希望水利署應秉持資訊公開、提升公眾參與,才能夠減少浮濫工程。
反效果的水環境工程破壞仍在進行,基隆、宜蘭都有案例
河溪網成員徐蟬娟指出,基隆市「旭川河改善現地處理工程」中,為了擴大休憩景觀空間,工程單位把岸邊老樹砍除,僅有的綠地鋪上水泥,水鳥不僅連一處休息的地方都沒有,更導致正值繁殖季節的雛鳥死亡。
代表宜蘭惜溪聯盟出席的代表石浩佑表示,宜蘭「蘇澳冷泉公園及阿里史冷泉公園工程」違背水環境改善目標,拆除掉原有歷史感的木造石湯屋,興建全新混擬土建物,完全缺乏綠建築思維,變得跟在地文化自然景觀格格不入,非常突兀。不只設計粗糙、工程品質潦草,更嚴重的是造成水源惡化。
河溪網成員表示,這些工程內容備受爭議,顯現出徒有大筆預算、預算時間卻緊迫,而且設計倉促不良,導致工程品質低落,已經種下明年爛蘋果的種子。
社大代表:縣市政府的業主心態強烈,生態檢核沒明確規範,導致亂象叢生
河溪網成員、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表示,水環境改善工程仍需要更細緻的公民參與,前瞻計畫編列預算當中有2.3億投入水環境改善工程的輔導顧問團,原本是要協助落實生態檢核,結果因輔導顧問團專業不足,造成諸多亂象。
其次是縣市政府的業主心態強烈,缺乏整體議題盤點與核心目標,只為了爭取經費而短時間大量提出景觀營造計畫,而執行期程的急迫,更導致顧問團與公民團體意見難以被落實採納。
楊志彬也指出,由於水利署未明確規範生態檢核工作必須收集和開發的資料,而且也無法堅持淘汰生態檢核後認定不符水環境宗旨的計畫,導致諸多亂象發生。
金蘋果獎:月津港和彌陀漁港,恢復生態環境,結合在地漁業資源
今年選出的兩個金蘋果,河川類獲獎的是台南市「鹽水區月津港水環境改善計畫」、海岸類有高雄「彌陀漁港水環境改善工程」。
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解釋,月津港計畫包含水域清疏,將雨水與家庭汙水分離,此外將護岸改善為草地緩坡,並以人工菱形疊石,有助於棲地復育功能並增加生物多樣性。
彌陀漁港則是復育沙灘功能,營造海水交換的淺水域提供魚類棲息,並以在地漁業資源打造一座豔陽下不燙手的磨石子溜滑梯。吳仁邦表示,這兩處計畫以改善生態環境優先,提升水環境的社會功能,並有完整的公民參與形成共識,足堪肯定。
公民團體呼籲:應徹底檢討審查機制、生態檢核並開放公民參與
協助召開會議的立委洪申翰表示:今年兩起爛蘋果獎,其中兩筆就在他認養的服務區金門。他要求,水利署審查各地方政府提案時,應做好公民參與、生態檢核並事先提出藍圖計畫。而生態檢核是不錯的構想,但是不能只有做半套。
河溪網各團體、成員共同呼籲,11月即將審查前瞻計畫2.0,第二期水環境改善預算應避免重蹈覆轍,無法發揮輔導團作用的顧問應建立退場機制,建議各地縣市輔導團應納入在地公民團體,了解地方問題與環境特性,才能提出好的水環境改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