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針對『有沒有吃過酪梨』進行普查,台灣應該有一半人口不曾嚐過這種水果」,這是某酪梨農的「非官方統計」。在這個「酪梨選邊站」的調查中,《上下游》的讀者是「吃過」或是「沒吃過」居多呢?
即便是讓許多人感到陌生的作物,酪梨卻不是台灣新移民,它早在日治時期就引進台灣,目前台灣有超過 30 個酪梨品種,而且種植面積日漸增加。每年 6 月至隔年 2 月是酪梨上市時節,秋風吹拂的此時,厚兒、十月紅、秋可得等等秋收的品種正在熱銷中。
《上下游》透過兩位酪梨研究專家的介紹,邀請大家一起認識有「水果界燃脂王」、「森林奶油」、「窮人的奶油」等等封號的水果:酪梨。希望看完報導,會有更多讀者在「酪梨選邊站」的調查中,從「No」走向「YES」。

翻開百年史頁 酪梨種植歷史悠久
可能早從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酪梨就出現在這塊土地上。根據嘉義農事試驗支所技師貴島豐智 1925 年的報告,日人橋口文藏前往墨西哥探險後,曾於 1895 年致贈幾株墨系酪梨給台灣,可惜栽培後全部枯死。1902 年,殖產局長新渡稻造從夏威夷引進酪梨苗木,種植在台北植物園,不過也沒能存活。
1918 至 1931 年,日人陸續引進不同品種,分別種植於士林及嘉義園藝試驗支所,至 1938 年,嘉義支所除栽種 23 種酪梨外,另已育成「 Nutmeg 實生1號」等 5 個品種。
日本戰敗時,日軍摧毀嘉義分所廿餘種品種的兩百餘株酪梨老樹,重擊台灣酪梨種植技術。所幸分所附近的農家留有部分植株,農技人員透過嫁接或高壓方式重新繁殖。農發會(今農委會)又陸續自美國引入各品種,在嘉義分所種植,篳路藍縷奠定台灣酪梨產業的根基。
翻看酪梨種植的百年史冊,卻沒有相對應的種植面積紀錄。這是因為早年未大力推廣,民眾不知道酪梨的營養價值與食用方法,使得它一直不受重視,直到 1997 年酪梨才登錄在《農業統計年報》中。
產區水災導致面積下降 餘年皆有增產趨勢
分析過去 23 年的資料,發現酪梨種植面積呈現 N 字型分佈。登記首年的種植面積為 403 公頃,自 1997 至 2005 年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最高達 925 公頃,可惜 2006 至 2011 年逐年下降,至 2011 年僅剩 505 公頃,創下新低。還好在2012年後種植面積又開始攀升,至 2019 年達 929 公頃,刷新 2005 年的紀錄。
農試所嘉義分所助理研究員蔡惠文表示,N 字型分佈是因為 1997 至2005 年消費人口增加、生產效益提高,但在酪梨產業高峰階段後,連年水災造成植株大量死亡,所以 2006 至 2011 年才會有下滑的現象。隨著國內、外影視明星對酪梨所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宣傳所推動,包括台灣在內,全球的酪梨狂熱逐年加劇,台灣酪梨種植面積也因而增加。
另外,由於酪梨是熱帶型水果,台灣種植以南部為主,統計年報記載的23年來,台南大內的種植面積始終居冠。
酪梨需適地適種,台灣種植技術日見增長
建立「酪梨(幸福果)主題館」的酪梨研究員鍾志明表示,台灣把學名 Persea americana、英文名稱 Avocado 的作物命名為「酪梨」,是因為「其形如梨、其肉如乳酪」。日本人稱它為鱷梨,應該是直譯它的另一個英文名 Alligator Pear。
不要看酪梨一個個「頭好壯壯」,好像隨便種、隨便長,鍾志明說其實酪梨照顧不易,尤其是剛種植的頭幾年,植株陣亡的機率不低。因為是淺根型作物,酪梨極易染病,也容易受強風損害。另外,它需要種植在通風、排水良好的土地,且性嗜微酸型土壤。常見的病害有根腐病、鋸腐病、褐根病、炭疽病等,主要蟲害是東方果實蠅、刺副黛緣椿象及介殼蟲。
然而,因為酪梨價格穩定、採收期長,農民可以自行調配產期,相對來說,收入比其他作物來得好,因此即便有上述種植的困難,但這些年陸續投入酪梨行業的農戶愈來愈多。農民與研究團隊相互激勵,台灣種植酪梨的技術也日漸增強。
「天生好油」 吃了健康、用了漂亮
與其他水果相比,酪梨不只含糖量低,而且它的糖是獨特的七碳糖,初步研究顯示可能是控制血糖和體重的物質。其次,酪梨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也很驚人,它的鉀是等量香蕉的 1.5 倍,鐵是蘋果的 7倍。酪梨也是少數同時富含維生素 C 和 E 的食物,藉由維生素 C 還原氧化的維生素 E,可以達到抗氧化的功能。

不過最重要的是酪梨的「天生好油」:它富含脂肪,特別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佔 71%,由於油脂進入人體後需要 4 至 6 小時才能消化完畢,因此能夠延長飽足感、減少食物攝取。另外,酪梨富含膳食纖維,每 3 公克的重量中,就有 2 公克的纖維,這種水溶性膳食纖維進入人體後會吸水膨脹,佔據胃部空間,間接產生飽足感,這些都是在意體重者對酪梨趨之若騖的原因。
酪梨也是保養好物,因為酪梨油極易被皮膚吸收,具有絕佳的保濕滋潤效果,加上它富含維生素 C 與 E 及礦物質,有防曬之效,因此可以做為護手用品、面膜、護髮油,用最天然的方式保持皮膚細緻柔嫩、為髮絲提供滋潤及保濕功效。
一生研究一個作物,鍾志明培育兩個酪梨新品種
這樣一個超級水果能在台灣種植與推廣,鍾志明居功厥偉。在農試所嘉義分所任職期間,他曾經從美國引種三次,目前台灣常見的幾種酪梨多由他引進,同時他也是「台農 1 號」及「台農 2 號」的育出者。
「既然做了,就把它儘量做好」是鍾志明從事農業研究的態度,在農試所任職 30 年,有 27 年都在研究酪梨。即便 7 年前已經退休,仍舊定期閱讀論文、或是上網查詢國外案例。「我現在對酪梨還是朝思暮想,是我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我對它充滿感情」,他說。

鍾志明花了將近 20 年時間,培育出兩個酪梨品種,「台農 1 號(紅甘)」的母株是 Lula,2008 年培育成功,它的特性是肉質 Q、油分高、入喉回甘。隔年推出「台農 2 號(綠金)」,母株是嘉選 3 號,之所以別稱為「綠金」,因為它成熟後果皮仍然是綠色的,金黃色的果肉口感綿密細緻,也頗受市場肯定。
育種之所以如此費時,因為光是確認合適的母株就要 7、8年,之後用種籽種植,又要等 7、8 年才有結果,鍾志明說,育種工作會讓人想要追求完美,但世上沒有完美的品種,因為退休在即,他告訴自己不要太完美主義,才於退休前陸續推出兩個擁有植物品種權的品種,嘉惠農民與消費者。
呼籲政府建立酪梨採收標準,要讓消費者有信心
雖然已由農試所退休,鍾志明在受訪時仍舊叨念著他掛心的「採收成熟度」。他說酪梨成熟後在樹上掛果愈久,油質成份愈高,採收後較好吃,營養成分也愈高。但農民往往提早採收,怕果皮不夠油亮會影響賣價,造成消費者常常買到「啞巴果」(不會軟熟),久了就會失去信心。
「加州已經立法,酪梨需在含油量達到 8% 以上才能採收販售」,鍾志明說,這在科學上很容易測量,甚至用家中的微波爐就能辦到(微波三分鐘去掉水分,乾重量和原重量相除,即可換算推定油質含量)。他建議農政機關建立幾個常銷酪梨品種的含油量標準,並且立法規定達到標準後始得採收,避免消費者會買到啞巴果,這才是對產業最健康的作法。

從鳳梨到酪梨 蔡惠文努力培育早生種
「還沒研究酪梨之前,我其實不敢吃酪梨」,農試所嘉義分所助理研究員蔡惠文表示,接手鍾志明退休前轉交的工作後,她才試著吃、試著瞭解、試著與農友討論,慢慢走入酪梨的領域。
蔡惠文笑著說:「我本來是研究鳳梨的,鳳梨跟酪梨只差一個字,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作物。」因為和鍾志明只有兩個月的交接時間,她等於接手一個全然陌生的作物。還好她勤奮好問,盡可能參與酪梨產銷班的會議,跟農民學習田間經驗與技能,也傳遞學術知識,讓兩者可以相輔相成。
與前輩鍾志明一樣,蔡惠文的任務也是品種選育,她的目標是找出早生種,以填補目前 2 月至 6 月的酪梨空窗期。另外,她也努力選育耐儲運的酪梨品種,希望延長酪梨保存期間,增加農友的收入。

酪梨很麻煩 農民與消費者都需要再教育
蔡惠文坦言,酪梨是一種很「麻煩」的水果。它的品種繁多,有時連農民都不清楚自己生產的品種,自然無法在最適當的時間採收豐美的水果、推薦給消費者。酪梨不像其他水果那樣「簡單明瞭」:購買、洗淨、開心享用。當消費者不知道怎麼挑選?怎麼食用?就會降低他們購買的意願。
雖然研究員的工作以研發為重心,但自己研究的作物總是希望受到市場青睞,不過蔡惠文也坦承,酪梨是最難行銷的水果,她只能諄諄善誘中盤商和農民,不要讓掛果時間不足的酪梨進入市場,追求一時的賣價,只會讓消費者買到表皮縮水或是果肉吃來像橡皮的啞巴果。
另外,坊間有些錯判酪梨的方式,例如很多人以為「所有的酪梨都會轉色,所以要放到變色才能吃」或是「握在手中搖晃,種子有晃動感就表示已經成熟」,蔡惠文澄清,依品種不同,酪梨後熟後的果皮有變色及不變色的差別,而酪梨種子的晃動感取決於該品種的種子是否黏附於果肉,會黏果肉者,怎麼搖都不會有晃動感。
要判斷是否軟熟可食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拇指輕壓酪梨,變軟即可食用,不要看顏色」。她說。另外,她也提醒讀者,低溫會抑制酪梨的後熟作用,酪梨未軟熟前,千萬不能放進冰箱。


比較黑美人(左)和台農2號(右)的果實剖面,兩者種子黏附果肉的情況不一樣。(蔡惠文提供)
【酪梨選購指南】
1. 選擇外觀無損、形狀完整的。
2. 購買當季生產的品種。3. 儘量挑選外皮較無光澤或果皮有鏽點的果實,果皮光亮者成熟度較不足。
4. 同品種中,儘量挑選果實較大者。5. 要馬上食用的,可購買軟熟果,不要看果皮顏色,以大姆指按壓果實,可壓入不會彈起,即可食。
6. 向信譽好的賣家購買,以確保食用品質,若買到不可食用的,也要向店家反映,店家才會注意貨源。
延伸閱讀:
請問酪梨產季6月~隔年2月地方是哪裡?
台南與嘉義都是產區喔。
請問專家們 屏東適合栽重嗎?
您好:建議您去電詢問嘉義農試所研究員蔡惠文,謝謝。
請問台灣酪梨那一品種口感最像墨西哥酪梨?
您好:建議您去電詢問嘉義農試所研究員蔡惠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