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褒忠-長青食堂的知識寶庫

        褒忠長青食堂如同一個記憶寶庫一般,又或者說是一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光廊道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每每到這裡來挖寶,跟食堂的長者們聊起古時候的事情,每個阿公阿嬤們總是很熱情的跟我們分享著,許許多多的過去與現在的故事與過程,再這些過程中,或許是鄉長的一個遠見,也或許是一個共同參與過程中的演化,使得長青食堂不再只是一個單純提供長者們共餐、共食的場域,而是一個更多經驗與知識分享的寶庫;例如今天跟有位蘇阿嬤自告奮勇地到台前來說她有故事要說:諾米小童們便快速的拿起紙筆,帶著一顆雀躍的的心情準備聽阿嬤講古。
        今天的蘇阿嬤,已經高齡91歲,阿嬤身體相當的硬朗,且對於許多過往的記憶,都記得相當的清楚,例如:從年輕時後,當時日本的時代說起,訴說著12歲時,當時候的社會動盪不安,時常都會遇到空襲與戰爭的,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就學,導致就學中斷,也因此沒有受太多的教育,而且從13歲時,就需要開始跟著父母們下田幫忙務農插甘蔗、拔草…等等相關的農作,在那個年代,真的有做才有得吃,沒做就真的沒得吃,尤其是需要看天吃飯,每每跟著家人在田間務農的過程中,感受到當時候大家相互的合作、大家庭的感覺,雖然困苦,但是卻是有著濃濃的在地人情味。
  接著,聊到阿嬤年輕時,阿嬤說自己23歲就出嫁,從相隔兩村庄的小村落,嫁到現在的中勝村,當時的新娘不比現在有轎車可以坐,當時候可是坐著轎子出嫁的呢!而且在出嫁之前也會給人家挽臉;然後。接著問阿嬤說:那當時候嫁妝有一牛車嗎?
        阿嬤笑著搖搖頭表示:沒有啦!哪有可能!   早期生活環境與經濟沒有很好,所以那時候只有少少的錢和衣櫥當作嫁妝,衣櫥則是從娘家的牛車拖過來的;一切婚禮的過程雖然沒有很盛大,但是卻是相當的隆重,迎娶當天新娘進夫家門前,需要「踩瓦片」,意即「把之前不好的丟到門外,把好的帶進門」的意思,然後親戚朋友都會一起來參加。
  而且阿嬤說:以前做人家的媳婦是很辛苦的,邊說邊講的過程,阿嬤的眼角開始泛著一絲絲的水滴,訴說著以前的醫療科技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還有月子中心可以住,以前生小孩都嘛叫產婆來綁一綁而以,也沒有額外的經濟能力可以坐月子。
       當時候,當媳婦的時候,大家都要起個大早,大概5:30就得起床,然後先開始張羅公婆、長輩的大小事,如:清理尿斗、煮飯、餵飯等…,當時候因為是大家庭,所以大概有30幾個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當時候每個媳婦輪流半月日(每月1號-15號或16號-30號),除了準備伙食外,一天還得擔七次水,作為燒開水、燒洗澡水、煮飯…等等,有時候不夠還是需要再去擔呢。
     早其,煮飯還是用古時候的灶台烹煮,還得去撿林投葉回來燒,而且,阿嬤表示:以前生活困苦較沒得吃,經常用甕自製豆腐乳,一甕坐起來的豆腐乳,可以吃三年不會壞呢!當時候因為生活困苦,所以大家最常吃的就是番薯籤、菜埔、蘿蔔梗…等等;這時候正當我們滿頭疑問的時候說:蘿蔔梗真的可以吃?旁邊的幾位長輩便異口同聲的說:阿都卡早無米賀呷,所以攏是阿內類呷阿!!(台語)
  到了後期,阿嬤跟家人為了改善家中經濟,上午開始到工業區採松茸,下午則到工地做小工、挖土,或者跟的流水席師傅做水腳,即為總鋪師的助理,也有養鵝、養雞…等等,一天等於要坐好幾份工,才慢慢地讓家庭經濟改變,阿嬤也告訴我們說:做人要懂得惜福,雖然現在生活很便利,但是再便利的當下,我們更要懂得珍惜才是。
  當天下著雨,結束後便送阿嬤回家,跟阿嬤道別後,阿嬤說:「阿孫ㄟ,謝謝你!」看著阿嬤的背影,讓我們開始反思著有多少青年多久沒有回到家鄉探望長輩了呢?
也想起  褒忠鄉這個由公所所辦理的食堂,真的不簡單。
#褒忠鄉  #長青食堂   #諾亞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