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水鳥消失中!六年監測結果出爐,宜蘭稻田和彰化泥灘地最嚴重

全台13種水鳥數量明顯減少!由特生中心及國內野鳥協會組成的「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以6年時間共同監測水鳥,記錄近33萬隻次。分析結果發現,台灣本島及離島的環頸鴴、青足鷸、磯鷸和長趾濱鷸等水鳥數量明顯減少,僅白冠雞數量有所增加。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組長林瑞興表示,水鳥是重要環境指標,水鳥的減少意味著環境變差。未來必須維持各種濕地環境的面積和棲地品質,避免受到汙染、人為開發,例如光電板設置地點必須慎選。本調查資料也將和國際濕地聯盟的資料接軌,為東亞水鳥狀況補上重要的一塊拼圖。

鷹斑鷸_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 攝)

千位賞鳥人長期調查6年,發現12種水鳥明顯減少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由特生中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組成,在2014年至2019年間監測度冬水鳥族群變化,共有1054位賞鳥者一同參與,目前完成176個樣區鳥類調查。監測範圍涵蓋台灣本島及離島,調查面積佔國土面積13.6%,總共記錄到350種、323,979隻次的鳥類。

調查結果發現,有13種水鳥數量明顯減少,初步推測和各類型濕地面積縮減、棲地品質劣化有關。

明顯減少的13種水鳥,其中9種位於重要的度冬水鳥熱點「蘭陽平原」,另一處則是「彰化沿海」。蘭陽平原減少的鳥種有赤頸鴨、磯鷸、小環頸鴴、長趾濱鷸、小青足鷸、太平洋金班鴴、田鷸、鷹斑鷸和黑腹濱鷸;彰化沿海減少的鳥種則為蒙古鴴、鷹斑鷸、赤足鷸和三趾濱鷸。

臺灣全區及蘭陽平原數量顯著變化之各鳥種趨勢圖_特生中心提供(林大利製作)

蘭陽平原及彰化沿海最嚴重,水稻田及泥灘地環境變差

林瑞興說明,不同水鳥的偏好棲息環境不同,蘭陽平原水鳥的減少和水稻田面積下降有關,因為水稻田屬於半濕地,減少的水鳥如小環頸鴴、長趾濱鷸、田鷸、鷹斑鷸都是特別喜歡淡水濕地的鳥種。

而彰化沿海的水鳥減少,則和泥灘地的品質和面積下降有關。林瑞興說明,河溪水流入海帶著有機質及沙土,到沿海後沉積成泥灘地,有時像爛泥,內含營養及有機質,會吸引生物棲息,形成豐富的食物生態鏈,也會成為水鳥覓食的所在,例如:三趾濱鷸便是以海邊泥灘地為主要棲地。

林瑞興表示,彰化沿海的泥灘地土質不如過去富含有機質,使得食物來源減少、水鳥覓食不易。「大肚溪口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大學的時候隨便看都是數萬隻起跳,現在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不到。」主因在於中上游的人為開發,造成排至下游沿海的水質改變。

唯一明顯增加的是白冠雞,因為牠們較不在意人為干擾,特別喜歡在養鴨池覓食,因此雲嘉南一帶增加的數量最多。

長趾濱鷸_特生中心提供(林瑞興攝影)

鳥老大、鳥夥伴與鳥鄉民通力合作

林瑞興說明,本次長期調查是由官方和民間一同進行,而調查團隊中有三種角色,分別為負責規劃調查區域及路線的「鳥老大」、協助規劃「鳥夥伴」及一同調查的「鳥鄉民」,其中鳥老大及鳥夥伴是對水鳥較熟悉的資深「鳥人」,鳥鄉民則歡迎一般民眾參與。

而176個調查樣區,則是以過去鳥類出現的熱點,劃設半徑三公里的樣區圓進行調查,且不能重複。有時監測必須24小時不中斷,因此鳥老大的規劃及分配就很重要。

「水鳥是一種環境指標,長期來看是反映濕地狀況的變化。」林瑞興說明,從本次的監測結果來看,水鳥族群的減少是濕地環境面積及品質下降的警訊。這次調查面積佔國土面積約八分之一,卻已觀察到多種水鳥族群減少,不只關心生態的人特別注意,一般人也應正視,因為環境變化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

需維護棲地品質避免開發,監測資料將與國際資料接軌

林瑞興表示,水鳥就像人一樣需要好的居住品質,因此要維持各種濕地的面積和棲地品質,避免過多開發及污染,才能保育水鳥。人為開發除了製造業工廠外,還包含近期遭到熱議的光電板設置,以將軍濕地為例,一傳出光電板設置,即遭到保育人士的抗議。

台灣是東亞、澳大利亞的遷徙線之一,這條線上的保育狀況彼此息息相關,因此本次監測結果會傳給「國際濕地聯盟」(Wetland International)作為開放資料,與其他國家資料比對做進一步分析,而國內監測也會持續進行。

日本學者天野達也博士和澳洲學者傑克森博士認為,「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調查補足了東亞澳遷徙線上遷徙水鳥的資料空缺,也是掌握東亞水鳥狀態和濕地環境品質的重要拼圖。台灣能有千餘位鳥友共同觀察及監測鳥類的變動趨勢,是國際少見的公眾團結力量。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年度報告連結:https://nybc.tw/publication/755

2021臺灣新年數鳥嘉年時間:2020.12.19 – 2021.01.10

相關資訊及報名管道:http://nybc.tw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