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個家人支持一位農夫!宜蘭 BD 農法社群蓬勃,CSA 與農夫共嚐土地滋味

(續前文)宜蘭也有一群 BD 農民在自己的農地引星月之力,種植飽含能量的 BD 作物。同時,他們想要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承諾關係,農場餵飽人們,人們支持農場,雙方分享收成,也分擔風險。這就是所謂的 CSA,社群支持農業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宜蘭這群農民與消費者的緊密連結充分印證,消費者的支持不只鼓勵友善環境的耕種,也保護了土壤、水質以及我們自己的健康。

《台中案例也很精彩別錯過:如何讓土壤不生病?BD 農法匯聚宇宙能量》

三元生活 CSA 的成員在宜蘭冬山走出「社群支持農業」的道路。(攝影/楊語芸)

孫承萱走下時尚舞台 步上務農之路

孫承萱在大學唸的是德文系,她在研究歌德時找到一篇施泰納的資料,雖覺得有趣但並未細讀。畢業後她在服飾珠寶產業擔任行銷,坐擁高薪的她生活節奏飛快,每天都華服美妝、光鮮亮麗。

2007 年父親剛辭世,孫承萱接著懷孕,生與死突然闖進她的生命中,成了不得不叩問的議題。她重新閱讀施泰納的文章,發現其中皆是指引人生的明燈。由於認為學習不該只是紙上談兵,再加上她不斷思索孩子的教育環境、飲食安全等議題,最終下定決心,舉家搬遷到宜蘭,洗盡鉛華,租地當農夫。

不能把地球的存款花光

放棄台北的高薪搬到宜蘭務農,孫承萱說,因為「所有你想看到的改變,都必須由自己開始。」她租來的農地土質很糟,即便撒了18 種綠肥種籽,卻一棵也沒長出來。後來使用 BD 配方,情況才大為好轉。

對孫承萱而言,BD 配方的製作就像製藥,製藥的過程本來就有很多費解之處,我們也不是全然瞭解,更何況在科學實證長期的洗禮中,我們遺忘了跟自然的聯結。「我覺得它一點也不玄,它就在我的呼吸之中。」

孫承萱說,她喜歡全身流汗的暢快,耕耘不見得會有收穫的挫折,也讓她受益良多。BD 讓她帶著正念對待土地,也讓孩子吃到自己種出來的蔬菜,「我們都在消費地球,但要記得不能把地球提款提光光。」

除了親身實作,孫承萱還到台灣各地演講、辦理工作坊、教授 BD 配方,同時,她和陳脩平、洪明香共同成立的「三元生活實踐社」翻譯多本人智學的重要著作,嘉惠世人。

孫承萱(中間著藍衣者)經常四處示範牛糞牛角配方的製作。(孫承萱提供)

以全村之力支持農夫 CSA與農夫共同承擔風險

教育界有個說法,要養一個孩子,得靠一個村子的力量。不過,一個村子也可以養一個農夫。

跟孫承萱一樣,宜蘭冬山有一群因為孩子的教育「逐校而居」的家庭,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家長們也因而接觸人智學的概念,不少人過起半農半 X 的生活,他們實踐 BD 農法,修築家園。以孫承萱為首的讀書會成員閱讀《明日的農場》一書後,大家對書中 CSA 觀念十分有感,「我們覺得可以試試看。」

CSA 基於相信農夫會以善待農地、提供優質作物為前題而耕種,一群消費者以先付款、後提貨的方式支持農夫為他們生產食物。《明日的農場》書中共有九個 CSA 案例,三元生活實踐社於那些案例的基礎上,在宜蘭冬山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58位會員支持一位農夫 共同承擔務農的風險

三元生活 CSA 支持張吳全這位全職農夫在農場實踐 BD 農法,他們以一年為期召募會員,由張吳全估計農場一年的產出能供應多少家庭日常的蔬菜所需,以訂出會員人數上限。同時,他也估算農場支出金額及家庭的基本收入,由所有會員支持這些財務上的需求。

以 2020 年為例,三元生活 CSA 共有 58 位會員。孫承萱說,他們不會以權利義務這種僵化的思維來定位彼此的角色,「我們是一家人,是彼此補位的感覺。」因此會員可依自己的能力,自由決定繳交多少會費,農夫也可以依自己的判斷決定種植計畫,會員除了在收成季節每週至取菜點領回蔬菜以及豆漿、醬油等農產加工品外,不時也可到農場參與農事,接受土地的療癒。

第一次召開 CSA 成立會議時,有半數的人張吳全根本不認識,但大家卻願意支持、相信他,讓他非常感動。「養綠肥、休耕、或大雨歉收時,會員還會拿菜給我。」張吳全說,「最近宜蘭連續下了兩個月的雨,所有的菜苗都報銷了。以前這種損失只能由農民自行吸收,但因為 CSA 的支持,我的風險由大家共同承擔了。」

接觸 BD 農法後,張吳全變得柔軟、開朗。(攝影:楊語芸)

還清「土地卡債」後,作物充滿能量

張吳全和太太一起照顧一甲多的農場,由於承租的農場之一先前採用慣行農法,也就是台中 BD 農夫巫建旺所謂的「欠了卡債的土壤」,因此好長一段時間只能先清還債務,無法生產。

然而土壤改善後,能量提高,作物自然長得好。張吳全說,使用牛糞牛角配方後,土壤的好菌和有機質變多了,土質鬆軟但又有團粒,生產的作物美味又健康。

張吳全的農場規劃了八分半種植蔬菜,四分地為水稻田,蔬菜種類繁多,葉菜、根莖、瓜果,甚至還有黑豆等雜糧,以符合 BD 農法強調的多元種植。他還種了向日葵,讓會員自己來剪花,提供另一種心靈食物。「我不想只給會員對等的蔬菜而已,也想讓會員多接觸土壤。」他說。

不只供應蔬菜,張吳全夫婦還種植向日葵,為會員的餐桌添增色彩。(孫承萱提供)

BD 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王基鴻因為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而回到家鄉,開始半農半 X 的生活。他說 BD 事關自己跟土地的聯結,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我記得,有回有個配方需要早上五點攪拌,我們一群人在學校圍著桶子攪拌,我想晨起運動的阿公、阿嬤一定以為是什麼巫術吧?」王基鴻笑著說。這種跟過去生命經驗完全不同的行為,讓他一邊執行一邊懷疑,而且努力探究,後來他放掉原本僵化的觀念,打破物質化的束縛,在實作流汗中看到了改變。

透過鍛鍊,找回自己與宇宙的聯結,王基鴻在他的兩分半農地上種植稻米、蔬菜,建立生活圈。他的日日農場現在養了鴨子對付稻田中的福壽螺,鴨稻米還用傳統的曬穀法,追著太陽曬出日頭香。

BD 農場多元種植,作物富含能量。(孫承萱提供)

共嚐土地滋味 而不是買菜而已

三元生活 CSA 成立至今三年,會員(尤其是孩子們)接觸農田後,對作物會有更謙虛的態度,知道一株高麗菜是經過怎樣的生命歷程,才會成為餐桌上的菜肴。這種交換迥異於市面的交易,會員給農夫的是支持與信任,農夫回饋的是安心與美味。

孫承萱等 CSA 核心成員也在努力創造更多元的價值,回饋給會員,除了讀書會、農地體驗外,也邀請國外長期實踐 BD 農法的農夫老師來授課。另外,由於孫承萱長年在台灣各地講授 BD 農法,遇有合宜的農產品,她也會引進三元生活,讓會員共購。

宜蘭冬山的獨立書店「樓腳」(台語「樓下」之意)是三元生活 CSA 的取菜點,會員除了可以在書店營業時間取菜,彼此遇合、聊天打氣外,書店打烊後也可以自行從騎樓下的冰箱取走配菜。他們用互信互諒為柴火,煲一碗恆溫的人情暖心粥;更以豐盛、美好、感恩為樑柱,興築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世界。(文未完,系列待續)

CSA 的取菜點「樓腳書店」(孫承萱提供)

延伸閱讀:

如何讓土壤不生病?BD 農法匯聚宇宙能量,「從土中拿多少就還多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