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近一年來價格在成本邊緣徘徊,近日因天氣驟熱導致香蕉提前成熟,產地價格低迷,南部蕉每公斤上價(品質最好的香蕉)甚至跌到6元,蕉農表示,現在還不到香蕉產量最大的時候就已經跌到如此低價,等全面產量大出時,恐怕問題更大。
蕉價為何大跌?屏東立委與農糧署將矛頭指向產地盤商壟斷,不過農民則認為,與產地盤商無關,主因在於產量難以精確估計,加上氣候變化無常,目前就是供需失調導致價格滑落。
《上下游》記者調查,目前香蕉產地(含催熟)成本約每公斤18─23元,末端通路價格則差異大,傳統市場每公斤約30至40元;水果店每公斤約落在50至60元不等;超商如小七、全家,皆以根為販售單位,超市則以袋販售,售價落在每公斤65至100元,消費者難以感受產地蕉價低落,也難以刺激消費意願。(如何解決問題?請點選這裡)
天氣熱導致香蕉提前成熟大出,才讓產地青蕉價格不佳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9年香蕉種植面積為1萬6341公頃,一年產量約34萬2628公噸,其中出口量僅2923公噸,99%都為內銷。農委會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市場對香蕉的需求量是26萬到27萬公噸,若無颱風影響產量,國內供給量比需求量多出約兩成。
國內香蕉產地價有2種,分別為南部蕉(高屏地區)及中部蕉 (嘉義、雲林、台中、彰化及南投) ,南部蕉有上下2種價格、中部蕉則有上中下3種價格。南投盤商李先生表示,昨(9)日產地價,中部蕉每公斤上價10元、中價5元、下價2元;南部蕉每公斤上價6元、下價3元。
「最近沒交貨給盤商,一來是香蕉還在長,二來是價格波動太大。」南投蕉農黃政傑表示,每年春節後的一個月左右,香蕉的價格會開始掉,上一次交貨已是一個月前,今年3月時中部蕉每公斤上中下價分別為20元、10元、6元,「南部跟中部蕉價會彼此影響,通常一年中夏蕉價格最低,但現在還沒到六月大出就敗市(台語,意指價格不好),很讓人擔心。」
高雄市旗山區果樹產銷班第36班張班長張宏士說明,過去南部蕉主要產季為春夏,中部蕉則在秋冬大出,但每逢產季重疊時,產地價就會低迷,因此近年來中南部蕉農已慢慢將產期錯開,盡可能讓價格維持平穩。
針對近期產地價不佳,是因為今年三月起氣溫慢慢回升,香蕉生長加速,供應量大增才使產地價低迷。「產地價並不是這幾天不好,我每月都有記錄,去年6月到現在香蕉產地均價每公斤不超過12元。」
香蕉需後端催熟販售,農民:價低與產地盤商無關
針對蕉價低迷,屏東立法委員蘇震清日前於立院質詢表示,香蕉短短三天產地價從每公斤12元跌到每公斤6元,疑有盤商壟斷。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青蕉產地價低迷,僅是一家盤商壓低收購價,農糧署將輔導其他盤商向蕉農收購,「低價收購香蕉,還要政府出手把價格拉上來,這是不對的!」
儘管立委與農糧署都將矛頭指向盤商,不過高屏兩地的農友則認為,此番蕉價波動與產地盤商無關。
張宏士解釋,盤商在產地收購的是未成熟的「青蕉」,青蕉收購後還需要催熟才會賣出,在批發市場、水果攤、超商及超市等末端通路買到的是催熟後的「黃蕉」,農民栽種香蕉的成本約每公斤8元至13元不等,盤商催熟、包裝和運費成本約每公斤10元。一公斤香蕉從種植到催熟上市,成本價落在18─23元之間。
南投縣香蕉盤商李先生 (化名) 表示,以今 (8) 日果菜批發市場價格來說,盤商的利潤約每公斤1塊多,而青蕉收購後,距離真正上市最多會差十來天,低迷的產地價反映到末端售價需要一段時間。
蕉農:價格不佳純粹是供需出問題
張宏士表示,一般民眾不了解產地價與末端零售價的落差,催熟需要設備、儲放香蕉需要空間,農民種植香蕉便已忙得團團轉,難有餘力再做其他採後處理,因此香蕉產業才會出現農民、盤商、通路各司其職。「不至於有所謂果蟲、菜蟲,盤商和蕉農是彼此分工,少了一方,另一方也無法生存。」
身兼蕉農、產銷班班長、合作社負責人的余致榮,目前是屏東地區外銷香蕉供量最大的窗口。余致榮表示,價格低並非近期才發生,去年從5月起價格就開始走下坡,去年下半也相當低迷,而香蕉的價格不佳是純粹的供需問題。
多數香蕉直接進入末端通路,價差是否太大?
根據農委會及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統計,全台2019年香蕉產量約34萬2628公噸576公斤、出口量為2923公噸,同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量約4749公噸941公斤,換算下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香蕉年交易量僅佔總產量1.4%。余致榮解釋,國內盤商多有配合通路或是行口,產地收購香蕉催熟後,會直接賣到量販或是水果店。
如前所述,盤商催熟香蕉後釋出的蕉價,大約落在每公斤18─23元左右,《上下游》記者實際訪查超商、超市及水果攤,許多香蕉是以「根」為單位販售,回推每公斤價格約65元至100元不等。同樣都是香蕉,通路是否賺取過多差價?
國內最大連鎖超市全聯回應,目前產地香蕉的品質較不一,但全聯所販售的香蕉已事先為消費者把關,收購品質佳的商品,同時以契作的方式與農民合作,穩定售價,不僅是保障農民,消費者也不必擔心吃到劣質蕉。
全家超商則表示,目前香蕉進貨價格由廠商於每月底固定提供次月價格,以「根」為計算單位,購買的是已催熟的黃蕉,包含運輸、人力、包裝、催熟等成本,若遇市場價格變動,會與廠商討論價格調整,盡量以維持售價穩定性為目標。7─11超商於截稿前則尚未回應。
每年蕉價起落的源頭:算不清、無法預測的二代苗
儘管國內所產香蕉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量僅佔1.4%,但價格仍具指標性,攤開2020年4月至今年4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價,香蕉價格在去年4月價格最高,每公斤約40元,接下來卻一路直直落,在6月下探至每公斤15元,後續在今年2月底回昇至每公斤29元,但在3月底卻又急遽下降至今(4/9)日每公斤19.1元,這一年的蕉價幾乎都在成本邊緣徘徊。
余致榮說明,價格反應市場的供需情形,價格不好代表供過於求,儘管政府有掌握銷售出的香蕉苗數字,然而,國內真正的香蕉產量難以精準統計,一來是國內小農眾多,二來是香蕉可連作 (宿根作),種下的香蕉苗約10至13個月便可陸續收成香蕉,且頭2年存活率最高,但後續會從母株旁抽出地下莖,「這些就是二代苗、三代苗。」
余致榮表示,若要維持香蕉的生產品質,應每年種植新的香蕉苗,但每個農民種植習慣不同,有的農民會留下二代苗、三代苗,甚至四代苗,不過除了剛種下的新苗可預測產期及產量,後續長出的二代、三代、四代苗的產量及採收時間則難以預期。「近3年都沒颱風,香蕉繼續長繼續收,現在香蕉數量根本算不清。」
張宏士表示,現在農業生產統計都是請各地公所人員,但農民生產會換作物,因此產量估計都不精準,應把產銷班班長納入農業生產統計,才能更精準預估香蕉產量。
農糧署:協助增加外銷調節國內市場,蕉農:外銷難走短線
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公平會已下屏東調查少數開出低價的盤商,其他中盤聽到風聲,將會收斂,不敢亂開低價,青蕉價將回穩。
對於香蕉供過於求,胡忠一表示,農糧署會協助增加出口量來做調節,近期天氣熱而讓香蕉提前成熟採收,部分長得太快的香蕉口感較不紮實,但上蕉仍可達出口品質,只要供果園有產銷履歷便可輔導出口,目標市場會鎖定日本,因為目前日本對台灣的香蕉、鳳梨都相當有興趣。
一年銷往日本的香蕉量可達三百多公噸的蕉農余致榮認為,外銷訂單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馬上增加,因為外銷有一定規格及流程,「外銷都是提前幾個報價、簽訂數量。」接著按約出貨,即便臨時要增加供貨量,頂多是提高1至2成,不可能倍數往上跳。
余致榮表示,外銷可調節國內香蕉供需,但外銷也會因國內蕉價而有瓶頸,例如:今年年初和日本客戶簽訂時,因年初國內蕉價不錯,農民多傾向內銷,導致自己簽訂的量比去年少了兩百公噸。「現在蕉價不好,農民又回頭來找我,但我已經簽約了啊,必須為自己的出貨品質負責。」(文章未完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