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台灣面臨破天荒的旱象,農田停灌、民生輪流用水、水庫乾涸到影響水力發電,大甲溪沿線電廠幾乎全數停擺,舉國人民皆受影響。由於未來水情並不樂觀,抗旱儼然是一場長期抗戰。
除了節約用水之外,農業有沒有更積極的武器可以打贏這場生存戰爭?像台灣這樣只靠下雨降水的島嶼,天若不雨,還有其他取得淡水的管道嗎?專家建議,台灣應該恢復「水鄉型社會」,在豐水期「把水留住」,藏水於農才能解決台灣水資源的問題。
海水淡化可救急,但不會分配給農業
台灣目前共有24座海水淡化廠,負責提供馬祖等離島的民生用水,以及台電的電廠供水使用。另外還有6座海淡廠正在興建中,預計到2025年可日產45.5萬噸淡水。
包括產業、民生及農業用水在內,台灣一年需水量為171億噸,平均每日需水4,600萬噸。相對來說,海水淡化後的淡水(以下簡稱「海淡水」)似乎是杯水車薪。不過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海淡水在乾旱時期助益很大,然而成本極高,最便宜的一度也要40元。
按照王藝峰的分析,海淡水會供給工業用水或進入自來水系統,完全不會分配給農業用水。「農業用水的開源,要由農水署負責。」他強調。
既然開源要農業單位自行負責,那麼為何節流的工作,農田停灌,卻是由經濟部來決定?「很多時候,即使分配水給農民,他們也無法收成,政府必須做整體的衡量。不是經濟部單方面決定,農委會也都參與、贊成。」
虞國興:用農地把水存起來,打造「水鄉型社會」
那麼長期來看,農業該如何自力更生自覓水源?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倡議,台灣應該恢復「水鄉型社會」,藏水於農。
他說明,從前的人蓋水庫是為了給農業使用,而民生用的是淺層的地下水,當時農村處處都有湧泉,常見青蛙泥鰍生機盎然。然而現在水庫的水必須優先給工業與民生用水,而且也難以再增建新水庫,導致超抽地下水問題嚴重,全國用水有33%來自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節節下降。
「我最近常問我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搬到六十年前,還有非常好的地下水,請問這次乾旱還會這麼嚴重嗎?」虞國興認為,面對氣候變遷,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觀念,珍惜雨季的雨水,在豐水期「把水留住」,而不是急著把降水排入大海。
在不新建水庫的前提下,虞國興提出兩個留水的作法,一是在水量豐沛的時間,從攔河堰把河水引入農田地區,流經灌溉渠道和田地,達到廣泛補注地下水的效果。二是興建蓄水池,小型的鼓勵農友田間自設,大型的則應由政府出資。顧及土地資源昂貴,可以在地下興建「人工地下水庫」,把河水導引過來蓄存,地表仍可繼續耕作或利用。
伏流水充沛,工程規模小較無爭議,應該多開發
地下淺層蘊存著豐沛的伏流水,也是相當重要的水資源。屏東的二峰圳,就是日治時期建造的工程,收集河床下的伏流水,近百年來穩定供水給下游。
虞國興解說,伏流水的集水工程規模較小,不像攔河堰或人工湖有生態環境疑慮或土地取得困難,應該視地區需求多多開發,蓄水供下游使用,否則這些水最後也是進入河川流走。近來為了抗旱,高屏地區也在新開發伏流水的工程。
農水署:抽溪水入埤塘,把即將入海的水留下來
農委會農水署除了協助農民節水外,也正在積極為農業用水開拓來源。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表示,「就農業用水來說,把原本會川流入海的水留下來使用,就是開源。」
台灣雖然年降雨量有2千多公釐,但其中絕大部分都又流回大海。雖然面臨破天荒的乾旱,水庫幾乎見底,但透過「抽溪水入埤塘」的作法,農水署將未流入大海、且水質符合灌溉使用的水蓄存下來,即可增加農業用水量。
「科技造水的成本太高,不符農業使用,即將入海的水留下來,才是農業的作法。」蔡昇甫指出,以桃III灌區為例,近兩個月已經抽了500萬噸溪水來灌溉,將光復圳8支線末流14口埤塘的蓄水率從0%回補至80%以上。「用這些水,就等於幫石門水庫省了500萬噸的水。」
其次,各地的攔沙壩存在的目的,是將河川中的土石攔截,以避免土石災害,不過這些水直接排放掉,非常可惜;山區也有很多野溪,未來會將它們引存蓄水槽中,或是光用來灌溉大地、調整微型氣候,都比直接奔流入海來得有意義。
五大抗旱措施已見成效,唯有農業能解決水資源問題
農田的水除了滋養作物,更能補注地下水,農地本該是一座隱形的巨大水庫。當農村的水潺潺流經溝渠和土壤,具有多元的生態和社會價值,這些都是農業用水的正面意義。
農水署在桃III灌區施行的「五大抗旱措施」,包括乾式整田、錯開整田期以降低用水尖峰、優先抽取合格溪水供灌、精準管控埤塘用水、跨區調度水源。蔡昇甫分析,自去年年底施行的措施,已經讓桃III灌區插秧進度全數完成,渡過稻田用水量最多的時期,並為石門水庫省下大量用水,同時還提高了埤塘的總蓄水量。
蔡昇甫並強調,抽溪水除了要符合灌溉水質,也不能影響生態基流量。「善用台灣水資源的特性引水廣佈,配合農業抗旱措施,其實能夠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贏。」
「我認為唯有農業可以解決台灣水資源的問題,因為只有農田有容乃大,有很大的土地,可以蓄存河川的龐大水量,經由入滲地下水和蓄水池,把水留下來。」虞國興也說,農業的三生功能是千真萬確的,只要把農業的用水照顧好,工業民生用水就不會缺乏。(系列完)
系列閱讀:
56年來最大乾旱01》不搶水就完蛋!春季農損超過4.6億,連淺井都快抽乾
56年來最大乾旱02》抗旱雜糧─大豆小麥花生為何推不動?什麼稻種最省水?
56年來最大乾旱03》不犁田更保水!如何把有限的水,送到最需要的作物?
國家政策不對,ㄧ直發展高耗水高耗電的半導體產業還沾沾自喜台灣之光,賠上的就是全民限水以社會成本去補貼。
然後反而怪農業是最耗水的。
說的好
最麻煩的是台灣需要國際地位
拿水來換外匯跟別人說話的聲量
若永遠都是這種老二思維那就一輩子搞代工就好
君沒看見廠商往大陸設廠在地小廠一間一間倒
Meal policy is not so simple as your judgement. It was based on the long term national strategy with many in-time adjustments. Even inside EU and North America, they are always facing with the Agriculture War in the past 200 years.
Water supply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any country on earth. Please focus on the long term plan of Natural resources. Drought cycle will be a routine topics in our future environment. News Market has done a good job with such analysis and report. We are waiting for more discussions in the agriculture related developments.
In an island country like Taiwan, the crops producing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domestic requirement, It is highly linked with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worldwide distribution channel. We are expected KMT providing a counter proposals in congress.
Please abandon those political shows on the stage of Legislature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