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來最大乾旱04》農地是巨大的隱形水庫,專家:越乾旱越需要藏水於農!

(續前文)台灣面臨破天荒的旱象,農田停灌、民生輪流用水、水庫乾涸到影響水力發電,大甲溪沿線電廠幾乎全數停擺,舉國人民皆受影響。由於未來水情並不樂觀,抗旱儼然是一場長期抗戰。

除了節約用水之外,農業有沒有更積極的武器可以打贏這場生存戰爭?像台灣這樣只靠下雨降水的島嶼,天若不雨,還有其他取得淡水的管道嗎?專家建議,台灣應該恢復「水鄉型社會」,在豐水期「把水留住」,藏水於農才能解決台灣水資源的問題。

水圳寧靜地流動,不只滋養作物也具有環境生態價值(攝影/李慧宜)

海水淡化可救急,但不會分配給農業

台灣目前共有24座海水淡化廠,負責提供馬祖等離島的民生用水,以及台電的電廠供水使用。另外還有6座海淡廠正在興建中,預計到2025年可日產45.5萬噸淡水。

包括產業、民生及農業用水在內,台灣一年需水量為171億噸,平均每日需水4,600萬噸。相對來說,海水淡化後的淡水(以下簡稱「海淡水」)似乎是杯水車薪。不過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海淡水在乾旱時期助益很大,然而成本極高,最便宜的一度也要40元。

按照王藝峰的分析,海淡水會供給工業用水或進入自來水系統,完全不會分配給農業用水。「農業用水的開源,要由農水署負責。」他強調。

既然開源要農業單位自行負責,那麼為何節流的工作,農田停灌,卻是由經濟部來決定?「很多時候,即使分配水給農民,他們也無法收成,政府必須做整體的衡量。不是經濟部單方面決定,農委會也都參與、贊成。」

虞國興:用農地把水存起來,打造「水鄉型社會」

那麼長期來看,農業該如何自力更生自覓水源?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倡議,台灣應該恢復「水鄉型社會」,藏水於農。

他說明,從前的人蓋水庫是為了給農業使用,而民生用的是淺層的地下水,當時農村處處都有湧泉,常見青蛙泥鰍生機盎然。然而現在水庫的水必須優先給工業與民生用水,而且也難以再增建新水庫,導致超抽地下水問題嚴重,全國用水有33%來自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節節下降。

「我最近常問我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搬到六十年前,還有非常好的地下水,請問這次乾旱還會這麼嚴重嗎?」虞國興認為,面對氣候變遷,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觀念,珍惜雨季的雨水,在豐水期「把水留住」,而不是急著把降水排入大海。

在不新建水庫的前提下,虞國興提出兩個留水的作法,一是在水量豐沛的時間,從攔河堰把河水引入農田地區,流經灌溉渠道和田地,達到廣泛補注地下水的效果。二是興建蓄水池,小型的鼓勵農友田間自設,大型的則應由政府出資。顧及土地資源昂貴,可以在地下興建「人工地下水庫」,把河水導引過來蓄存,地表仍可繼續耕作或利用。

農田看似用水量大,但同時也大量補注地下水(攝影/李慧宜)

伏流水充沛,工程規模小較無爭議,應該多開發

地下淺層蘊存著豐沛的伏流水,也是相當重要的水資源。屏東的二峰圳,就是日治時期建造的工程,收集河床下的伏流水,近百年來穩定供水給下游。

虞國興解說,伏流水的集水工程規模較小,不像攔河堰或人工湖有生態環境疑慮或土地取得困難,應該視地區需求多多開發,蓄水供下游使用,否則這些水最後也是進入河川流走。近來為了抗旱,高屏地區也在新開發伏流水的工程。

農水署:抽溪水入埤塘,把即將入海的水留下來

農委會農水署除了協助農民節水外,也正在積極為農業用水開拓來源。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表示,「就農業用水來說,把原本會川流入海的水留下來使用,就是開源。」

台灣雖然年降雨量有2千多公釐,但其中絕大部分都又流回大海。雖然面臨破天荒的乾旱,水庫幾乎見底,但透過「抽溪水入埤塘」的作法,農水署將未流入大海、且水質符合灌溉使用的水蓄存下來,即可增加農業用水量。

「科技造水的成本太高,不符農業使用,即將入海的水留下來,才是農業的作法。」蔡昇甫指出,以桃III灌區為例,近兩個月已經抽了500萬噸溪水來灌溉,將光復圳8支線末流14口埤塘的蓄水率從0%回補至80%以上。「用這些水,就等於幫石門水庫省了500萬噸的水。」

其次,各地的攔沙壩存在的目的,是將河川中的土石攔截,以避免土石災害,不過這些水直接排放掉,非常可惜;山區也有很多野溪,未來會將它們引存蓄水槽中,或是光用來灌溉大地、調整微型氣候,都比直接奔流入海來得有意義。

從新街溪抽水注入桃園大圳,補充灌溉用水。(農水署提供)

五大抗旱措施已見成效,唯有農業能解決水資源問題

農田的水除了滋養作物,更能補注地下水,農地本該是一座隱形的巨大水庫。當農村的水潺潺流經溝渠和土壤,具有多元的生態和社會價值,這些都是農業用水的正面意義。

農水署在桃III灌區施行的「五大抗旱措施」,包括乾式整田、錯開整田期以降低用水尖峰、優先抽取合格溪水供灌、精準管控埤塘用水、跨區調度水源。蔡昇甫分析,自去年年底施行的措施,已經讓桃III灌區插秧進度全數完成,渡過稻田用水量最多的時期,並為石門水庫省下大量用水,同時還提高了埤塘的總蓄水量。

蔡昇甫並強調,抽溪水除了要符合灌溉水質,也不能影響生態基流量。「善用台灣水資源的特性引水廣佈,配合農業抗旱措施,其實能夠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贏。」

「我認為唯有農業可以解決台灣水資源的問題,因為只有農田有容乃大,有很大的土地,可以蓄存河川的龐大水量,經由入滲地下水和蓄水池,把水留下來。」虞國興也說,農業的三生功能是千真萬確的,只要把農業的用水照顧好,工業民生用水就不會缺乏。(系列完)

系列閱讀:

【釋疑】別再傳「農業用掉七成的水」,6個專家告訴你真相

56年來最大乾旱01》不搶水就完蛋!春季農損超過4.6億,連淺井都快抽乾

56年來最大乾旱02》抗旱雜糧─大豆小麥花生為何推不動?什麼稻種最省水?

56年來最大乾旱03》不犁田更保水!如何把有限的水,送到最需要的作物?

56年來最大乾旱04》農地是巨大的隱形水庫,專家:越乾旱越需要藏水於農!

善用伏流水 屏東二峰圳九十年不斷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