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來最大乾旱01》不搶水就完蛋!春季農損超過4.6億,連淺井都快抽乾

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台灣史上僅有3次夏季沒有颱風,2020年即為其中之一。直接被強迫停灌的農作面積高達7.4萬公頃,破史上紀錄,停灌區外的農友同樣面臨缺水危機,設法自尋水路。乾旱除了缺水外,還造成病蟲害等其他問題,光是開春以來的農損就已超過4.6億元,假若梅雨或颱風未能帶來足夠豐沛的雨量,農業損失將難以估算。

當乾旱頻率越來越高,農業該如何面對挑戰?從開源、節流兩路來看,政府近年推動「大糧倉」計畫,希望農民多種植抗旱雜糧,但推動過程卻是困難重重,原因何在?農業如何發展更有效率的節水措施

另外,專家指出,農地其實是隱形的地下水庫,台灣若能重返「水鄉型社會」藏水於農,將是解決全台乾旱的重要利基點。《上下游》系列四文,盤點乾旱災情到解方,積極面對乾旱帶來的農業挑戰!

台灣農地面對半世紀以來最大乾旱,土表乾裂,不忍卒睹。(圖片提供/彭作奎)

春雨不來 各地旱災頻傳

由於台灣中部每年入秋後雨量就不多,隔年春雨的過渡雨季十分重要,少了春雨,等同乾季由4個月延長至6個月。今年春雨不顯著,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入春以來,屏東縣乾旱農損最為嚴重,截至4/14,損失金額約3億 5,201 萬元,其中尤以改良種芒果為最,受害面積達1,845公頃,損害程度約有五成,損失金額為3億787萬元,其餘受災作物還有土芒果、洋蔥、荔枝。

其次,因為葉面枯黃、落花、落果及枝條乾枯等原因,導致南投縣的茶葉、梅子受災,損失6,326萬元;嘉義縣茶葉與竹筍損失1,717萬元;高雄市的梅子損失 1,660 萬元;雲林縣則因茶葉損失1,210 萬元。

3月高溫乾旱,屏東芒果出現「酥花」現象,災損嚴重(圖片提供/屏東縣政府)

病蟲害及雜草增加 連綠肥都種不起來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表示,乾旱造成薊馬等害蟲防治不易,同時也讓開花的芒果無法完整授粉,或是結果後卻有空包彈的情況,使得今年芒果的收成恐不樂觀。由於芒果是高經濟作物,才會在旱害損失金額中佔八成之多。

缺水除了造成病蟲害防治困難外,也增加雜草存活的機會。在某稻農的臉書社團中,近期有許多成員分享稻田中稗草增生的照片,由於缺水的稻田是稗草喜歡的生長環境,而且稗草成長比水稻快,容易造成遮蔭而影響水稻榖粒及充實度,誠然是另一種缺水的副作用。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認為,今年還有梅雨及颱風帶來雨量的機會,現在預言二期稻作是否會受乾旱影響,還言之過早。他鼓勵目前停灌休耕的稻農們趁機維護生產環境,或是種植綠肥、或是維修田埂等工程,讓農田維持在隨時可以恢復種植的良好狀況。

不過即便綠肥、雜草也難以在缺水的環境下生存,有些農民連種了兩期綠肥,看到本該天生天養的植物都沒辦法長得好,心情都很低落。

天旱無雨,連綠肥作物都沒有元氣。(圖片提供/顧玉玲)

南投茶葉受創少兩成 梅山、阿里山「挫咧等」

南投地區因為缺水導致茶樹乾枯、萌芽速度不一,今年的春茶預估將減少兩成。茶葉改良場研究員劉秋芳指出,南投雖然沒有停灌,但因為大家都在搶水,杯水車薪的情況導致水壓不足,讓茶農苦不堪言。

名間的茶農陳先生表示,乾旱是現在進行式,只要隨時下一場大雨,就可以解渴。但這樣的旱災如同讓茶樹生了場重病,明年需要休養;旱災也會讓小樹陣亡,明年得要重種,因此一場旱災的影響可能長達好幾年,他很憂心。另外他也提及,梅山及阿里山的同行也傳出乾旱嚴重的狀況,收成恐怕也不樂觀。

名間鄉因為水壓不足,茶葉收成將受影響。(農友提供)

天不下雨 蔬菜、水果都減產

台灣阿甘有機農場長期供應新北市學童營養午餐的有機葉菜類,負責人甘文聰表示,與新北市簽有合約,葉菜供應絕對不能中斷,他只能減少瓜果類的種植,將所有的水都留給葉菜使用。「不過真的非常吃緊,大概只能再撐兩個星期,」甘文聰表示,井水也有用光的一天,如果再不下雨,他不知道要如何履行供菜的合約。

雲林菜農廖瑞生說,三年前六輕從集集攔河堰截走用水後,雲林縣政府開放農民申請開挖水井,他就是受惠者之一。雖然曾有「抽地下水導致高鐵沿線地層下陷」的說法,但後來又聽說兩件事沒有關係,廖瑞生強調,農民都是無辜的,要把水供給工業使用,沒人跟農民商量,開挖水井也是縣政府給補助的。他還是慶幸自己先挖了水井,才能避開乾旱的影響。

摩天嶺的果農林世豐也提到,果樹在萌芽時需要水提供「衝的力道」,現在正值甜柿萌芽時期,狀況很不樂觀。而且,人工給水跟老天爺下雨的效果還是不同。「一番雨、一番寒」這種伴隨氣溫來的雨水會讓梅樹平均開花,人工給水的濕度雖然也會開花,但梅花分布不夠均勻,影響後續落果和梅子的大小。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東勢,大雪山的廖姓果農說果園已經乾到連綠肥跟雜草都長不起來,他只能先用草把果樹覆蓋住,希望它們不會枯死,如果再不下雨,今年的百香果、雪梨、甜桃都將歉收。

今年青梅落果嚴重,果農損失慘重。(圖片提供/林世豐)

漁業署呼籲 養殖漁民需視水情酌減放養量

不要以為缺水只會影響到農作物,養殖漁民其實也都嚴陣以待。雖然用海水養殖的虱目魚、鱸魚不會受到旱災所害,但台灣鯛等淡水魚卻需要大量用水,缺水會影響漁民生計。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表示,目前魚塭還在魚苗放養初期階段,漁民可以集中在同一個魚塭養魚苗,所以需水量不會太大。漁業署已經呼籲漁民在放養量上多加斟酌,務必將未來可用水量做比較悲觀的評估,才不會在水情變得更糟時遭受損害。

嘉義縣是台灣鯛主要養殖區之一,嘉義區漁會推廣部主任吳純裕表示,魚塭在蓄水放養鯛魚後,就靠雨水替換池水。除非水質出現問題,像是病菌、污染等,否則漁民不會輕易換水。只要不需頻繁換水,就不太需要擔心乾旱缺水的問題。

不過嘉義義竹漁民葉先生表示,不能換水就需要投放活性碳來維持水質,一包1,500元的活性碳,一分地的魚塭大概兩至四星期要投放一包,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再加上一直不換水,魚就長不大,他已經少養了三分之一的量,僅剩的三分之二也無法養出大魚,「今年的狀況真的很糟。」

重擬乾旱補助標準 依水情逐步公告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指出,過往的天然災害救助,很少碰到乾旱,沒有太多案例可循,而乾旱又是延遲性的損害,所以農委會正在重新界定乾旱的指標,待建立判定標準後,便會依水情的發展而公告,主動照顧農民。

陳駿季舉例,像病蟲害原本不是天然災害,然若「病蟲害發生是與乾旱有直接關係的,便會加以認定。」例如屏東芒果受薊馬所禍,嘉義玉米因為缺水而偏輕,都會被視為天然災害,由政府提供補助。

此外,針對長期沒有下雨,又遇到該地區有作物進入關鍵生長期者,農委會也會特別檢討補助是否有缺漏。例如南投的茭白筍正值分株期,需水量大,狀況日漸緊急,但如果四月下旬有雨水補充,損失就不會太嚴重。「情況都是連動的,現在無法斷言哪些作物絕對會受到威脅。」

搶水各憑本事

屏東二峰圳是在日治時期興建,至今將近百年,收集伏流水供應下游灌溉,穩定供水從未乾涸。然而,農水署屏東管理處萬巒工作站表示,現在連二峰圳的水都變很少,全台農民各自展開搶水生存之戰。

東勢花卉及香草農民許晉田使用的灌溉水來自山溝,目前他把水留給最重要的作物,園子已經半荒廢了,如果再不下雨,他用山溝水只能再撐一、兩個月。「連山溝都沒水時,農耕都須停擺吧!」已經60歲的許晉田從來沒想過自己有臨老失業的一天!

農夫吳先生的農田在外埔有機專區,因為被停灌,於是改用井水抽水,不只增加管路與電費等成本,而且也增加許多人工澆灌的時間,「以前可以靠下雨省工,現在就沒辦法了。」同時,他也擔心再不下雨的話,井水會被抽乾,「聽說南部比較淺的井已經乾了。」他聽說可以去溪的源頭抽水,許多農夫都準備去接管。只是再不下雨,恐怕連源頭都沒有活水可以用。

地下水是重要的農業用水來源(攝影/李慧宜)

要抽溪水的人可能包括張瑞宏,他的咖啡園和果園位在海拔900多公尺的神谷山,原本都取用來自海拔1,100公尺往下流的山泉水。問題是泉水量僅剩平常的三分之一,頂多只能再撐一個月。他已經估算過了,未來可能得從海拔600公尺的大山溝抽水上來,估計抽水馬達、高壓管線、申請電表等等費用,要花十幾萬元。「沒辦法,這筆錢不花不行。」

只是這樣抽取地下水、伏流水,會讓地面水下滲的速度更快,許多倚靠山溝、野溪生存的動物將失去水源,沒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也將被犧牲。各種為生存搶水的「非戰之罪」會牽動更大規模的生態浩劫嗎?農民只能無語問蒼天。(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灌溉用野溪只剩涓滴之流,再撐不過一個月。(圖片提供/許晉田)

系列閱讀:

【釋疑】別再傳「農業用掉七成的水」,6個專家告訴你真相

56年來最大乾旱01》不搶水就完蛋!春季農損超過4.6億,連淺井都快抽乾

56年來最大乾旱02》抗旱雜糧─大豆小麥花生為何推不動?什麼稻種最省水?

56年來最大乾旱03》不犁田更保水!如何把有限的水,送到最需要的作物?

56年來最大乾旱04》農地是巨大的隱形水庫,專家:越乾旱越需要藏水於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