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急送環評,環團:罔顧既存的有機農民權益與草鴞保育

科學園區開發是否能與農業、自然生態共榮?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案環評備受外界關注,因該地原先已規劃為中崎有機園區,儘管農委會希望以「換地」方式協調農友搬遷,然而農友認為,原先已耕耘十年的土地實屬難得,希望能在未來的橋科中保留部分仍做有機農業區,並透過可食地景規劃與橋科共存。另外該地也有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如何保育也受外界關切。

橋科開發環評於今年6月第二次初審時,環評委員要求,開發單位應針對上述議題做進一步說明並補入環評書,然而,農民發現,南科管理局在尚未與農民討論前就已經送件,完全無視溝通程序。

環保署將於明(27)日召開第三次初審會議,中崎有機專區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基金會籌備處代表人楊登旭直言:「南科局都送件了才來找農民,我們只覺得被耍了!」地球公民基金會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則表示,南科因高雄市政府給予政治壓力,便急於送件重審,必須把農民、民間團體的聲音確實納入環評承諾,以利後續監督。

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案備受爭議,民間希望保留中崎有機農業園區、草鴞棲地(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南科局欲強行闖關

為配合台商回流投資及科技產業需求,2019年5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宣布推動「橋頭科學園區」,將橋頭新市鎮後期未開發的一千多公頃土地改為南部科學園區橋頭園區使用,其中包含31公頃的中崎有機專區。

去年5月環保署召開第一次範疇界定會議,農委會及內政部法規出現矛盾;8月再次召開會議才取得共識,農委會決議以「換地」形式,將中崎有機農業專區轉移陣地至新址,新址為在離中崎北邊約3公里處的燕巢台糖土地,將設立面積53公頃的有機農業示範園區。然而農民並不全盤接受,希望仍能保留部分耕耘已久的有機園區,與未來的橋科共存。

今年3月至4月高雄市政府一再強調,橋科預計於8月完成環評程序,甚至表示將「加速環評、招商、聯外交通建設、土地徵收等各項行政作業」。地球公民環污與能源倡議專員鄧宇佑表示,高市府強調時間與此次送件時間不謀而合,等於是政治壓力迫使南科局草率送件、強行闖關,以符合高市府的政治期程安排。

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案備受爭議,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表示反對政治介入(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南科局溝通前就送件,農民只覺得被愚弄

日前南科管理局長蘇振綱與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前往中崎有機專區與農民溝通,卻使農民相當失望。楊登旭表示,長官願意來與農民會面,對當地農民來說是大事,農民邀請民代、直播方式慎重面對,但整整兩個小時下來,蘇局長一再強調該園區為新科技專區、王正一僅強調在7月底會辦新農場設計說明會,「兩位長官沒有回應農民的問題,看起來也沒有事前溝通。」

南科局在會面前就將環評補件送交環保署,對此,農民極度不滿。楊登旭表示,農民只覺得被耍了,且過程中蘇局長不斷強調溝通是滾動式的、環評之後還會來找農民,「你相信嗎?我是不相信,環評通過後要看到蘇局長絕對是難如登天。」楊對於口頭承諾無法信任,且認為一旦8月強行通過此案,將會是台灣環評史上是最黑暗的一天。

南科保留綠地為泥火山公園,草鴞保育措施看不到

補件內容另一大重點是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的保育措施,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黃斐悅表示,南科管理局並未依照一階環評的審查結論要求,提出有效的保育措施,且到了第三次審查會,仍無修改,若就此倉促通過環評,將代表橋科這個二階環評案比許多一階環評更草率。

「草鴞是瀕危物種,全台可能剩不到500隻。」黃斐悅說明,目前南科局保留的14公頃綠地是泥火山公園,並非按照草鴞調查結果規劃出來的空間,草鴞實際的覓食區及躲藏區都將被廠房取代,草鴞很可能在此消失。黃斐悅強烈要求,環評委員應等看到南科局重新針對該物種的特性提出有效的保育計畫,才能通過本案。

民間希望保育草鴞(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再生水使用有缺口,環團憂園區未來與民搶水

不僅農民意見未納入、草鴞保育措施欠缺,科學園區的用水用電及空氣污染的處理也未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環評委員要求科學園區應100%使用再生水,園區目前規劃每日約有 4 萬公噸用水,其中 3 萬公噸使用再生水,不足的 1 萬公噸應補齊,否則未來園區將與民搶水。

林彥廷指出,橋頭科學園區將是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後的第一個新設科學園區,為落實政策環評中以「循環經濟」原則打造「生態化工業區」,南科局應摒除過往先開發後招商的落後思維,先建立符合循環經濟的優質入駐廠商清單後,再規劃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全面使用100%再生能源路徑,與2030年全面使用100%再生水路徑、友善草鴞,保護原有有機生態地景的生態型科學園區,而非以為使招商更有彈性為理由,拒絕提出上述承諾。

對比同期進行的新竹寶山環評,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表示,寶山環評的開發計劃為是台積電二奈米廠,有其國際上的競爭壓力,同樣具有急迫性,但從未看到台積電放消息來影響環評,也沒有看到竹科管理局來溝通前就把補審文件送出,相比之下,橋科案的招商計畫、建設計畫未明,僅有政治期程壓力而非有設廠進度的壓力。

民間團體3點訴求:正視民間聲音、承諾寫入環說書、保留遠端參與機會

民間團體表示,環評委員不應通過本次初審會議,應要求南科局完整回應民間有機農業新專區、保育類物種的訴求,處理環評相關爭議與闕漏之資訊後,擇期補件再審。

另外,針對橋科環評爭議,南科局應持續與民間團體及利害關係人溝通,並將相關承諾寫入環說書中,確保未來能有效落實及受監督。同時,因應疫情變化劇烈,環評會議在回歸實體會議審查後,環保署仍應保留線上參與,開放登記的公民遠距發言,作為輔助機制,落實公民參與、程序正義的精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