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文化造鎮30年的台中清水小鎮,面臨多個開發案威脅,今年7月一場公聽會,正式點燃地方怒火。開發商預計在鄰近高美濕地進行「清水科技產業園區」開發案,舉辦線上公聽會,廠商及關心民眾近百人參加。會議上有開發方支持者痛批,清水農村發展停滯,「村子裡只剩下老人跟狗」,令小鎮居民倍感羞辱,也激發許多清水人同仇敵愾。
公聽會後,包括旅外學者、返鄉青農,創業年輕人及開業咖啡廳、餐廳老闆,都被捲入這場反對工業區開發的運動。他們設置「反清水工業區」粉絲頁,發起網路連署,引發社會迴響,也有退休教授投書總統府陳情,促使農委會、國產署表態反對利用國有土地開發。
有意思的是,這一群參與反對工業區開發的年輕創業者,多半並非文化協會的成員,他們擺脫傳統的地方組織架構,而是以網絡連結方式,一個拉著一個,參與這場關乎小鎮未來的公共論壇。

小鎮發起自救運動,退休教授投書引發政府回應
以網路投書向蔡英文總統陳情的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系退休教授白曛綾表示,清水是她出生成長的環境,看到美麗的故鄉正在沉淪,她難過到幾乎流下眼淚,只好出此下策。
「我自己學環境工程,很清楚一旦工業區進駐,這塊土地跟生態可以說就整個沒了。」雖然獲得農委會與國產署表態反對本案開發國有農地,不過她也認為全國農地正面臨消失的危機,政府應該重視,特別是「無止境的開發擴張,用水用電將使環境資源透支。」
「清水是一個文化小鎮,發展應該走文化農業、觀光休閒路線,看到很多有心要保有文化的人,還有回來務農的年輕人,我也滿感動的,這些才應該是要鼓勵的方向。」她說。

返鄉青年:回來創業是為了生活更自在,工業區最好別來亂
Kate是回到清水開設咖啡廳的年輕人之一,早在2015年,就參與反對市政府提出的清水工業區的開發案,而這一次她也義無反顧的發起反對工業區開發連署,並且積極串聯許多返鄉的年輕創業者投入反對運動。
「每隔幾年,清水就有工業區的開發提案,明顯與地方金權勢力炒作土地有關。」Kate熟稔的描述海線的派系生態,並且批評這些地方派系實在不夠與時俱進,「清水的魅力適合生活,有乾淨的水源提供信賴的農產品,也適合玩耍散步,吸引許多年輕人移居。」
在Kate的描述中,清水的返鄉創業者至少有40家,「雖然平時各忙各的,但一旦有事,還是可以迅速串連,甚至要舉辦音樂節都來共襄盛舉。」話鋒一轉,她開始痛批,「台中實在太多工業區,豐洲、后里、中科、大甲幼獅、台中港關連工業區,加上潭雅神、大烏龍到處林立的違章工廠,台中真的還需要清水獻出農地出來做工業區嗎?」
開發方曾經以增加就業、促進地方繁榮為說辭,Kate反駁,「大家想回來清水,主要是想在這裡生活,如果真的要賺錢,出去工作偶爾回來就好了啊!」她忿忿不平地說:「回來就是為了要活得更自在,但是看到一堆人為了錢要破壞這一切,只能趕快衝出來反對啊!」
Kate串連許多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投入這場守護鄉土的運動,這群年輕創業者並未從事農業相關產業,卻十分在意清水自然環境的改變。從這些不同人身上可以看到,小鎮保有的文化與農業環境,正在成為年輕人發揮創造力的沃土。
返鄉青農:清水獨有的文化與景觀、生態,是農民最好的形象代言
清水鄰近都會的區位優勢,加上得天獨厚的景觀與農業環境讓許多青農回鄉接棒,發展出多元的農業品牌與經營模式。山腳下五福圳旁的農友陳裕源就是其中一例,以「五福圳的米」為品牌成功打出知名度。
陳裕源原先在工業區擔任機械維修工程師,因為家庭變故而決定回鄉照顧家庭,除了接手父親原本的稻田外,也另外租地耕作,目前一共管理三甲餘地。他說,「從小看著媽媽在水圳旁洗衣,我們在旁邊摸蛤仔、抓毛蟹,這塊土地是我的兒時回憶。」由於陳裕源走有機、轉型期並行,五福圳的生態解說與成長經驗,成為他的品牌故事。
由於供應台中區學校營養午餐,也會配合學校安排食農教育到田區觀摩,現在,他也將自己對土地的情感,透過食農教育傳達給其他來訪的小朋友,「在田裡面看到秧雞、青蛙、烏龜跟蛇,親子體驗到這個環境,都留下深刻回憶。」
聽到工業區開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感慨道,「政府很矛盾,一方面鼓勵青農回鄉,另一方面卻又不斷打擊農業環境。」他表示小農大多自產自銷、經營消費者社群。西部的有機小農品牌經營相對較不容易,如果田區上游再開發一個鋼鐵工業區,消費者難免產生疑慮,對未來的經營將是一大打擊。

設計產業創業者:故鄉風土醞釀產品風格,感受清水生活的魅力
顏瑋燕是離鄉多年的清水人,在都會行銷設計行業經歷十餘年的闖蕩,2019年回到清水創業。她選擇一座水圳旁的三合院,耗資改造為工作室,一方面吸引志同道合夥伴作為共同創業空間,另一方面也有意經營咖啡廳。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上班,設計的工作完全可以倚賴雲端模式,不用擔心距離。」至於為何選擇老屋,她認為藉由水圳、老屋及鰲峰山山腳下的自然景觀,也能傳達理念,「保有懷舊感跟溫度,卻不失前瞻。」
「環境風土可以醞釀我們的產品、態度跟風格,有很多企業客戶來談Case的時候,看到這樣環境會產生感動,有50、60年代的紅瓦厝,有稻田、水圳,讓人感受到在地生活的魅力。」因此不希望這樣的步調被工業區開發所改變。
雖然顏瑋燕的名片上大大印著「很派」(台語很兇的意思),但實際上,創業的年輕人卻對故鄉的人情味與溫度充滿眷戀。

餐飲工作者:離鄉15年,才發現最好的創業環境在故鄉清水
「離開清水15年,我搬了17家,搬來搬去,才發現我想要開店的環境就在故鄉清水。」蔡沛瑄是清水在地人,先後在高雄、墾丁、新加坡餐飲業工作,最後在台北開設義式餐廳,兩年前因長輩身體出狀況,選擇回到台中。
在她眼裡,清水生活步調夠慢,兼具安靜與交通便利,也吸引許多想離開都會的住民移居。她略帶感動地說,「沒想到出外打拼15年,曾經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尋找創業機會,沒想到最後卻在故鄉找到理想的創業環境。」
蔡沛瑄認為清水很適合輕度旅行,適合發展出有在地特色、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文化。然而如果貿然丟進來幾個工業區,「原本的文化小鎮氛圍會走調」,不少像她這樣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都公開表示不贊成。

市府經發局:開發工業區非易事,請民眾不必過度反應
針對居民訴求,台中市政府經發局回覆,目前清水地區開發的三處工業區計畫,位於高美圳、五福圳水源地附近的「鎧全工業區」申請開發的《可行性報告》已被退回要求修正。而位於高東、國姓里的「清水科技產業園區」,仍在環評程序,廠商雖依環評要求舉辦公開說明會,但是廠商舉辦「線上說明會」不具有效性,市府將要求重新補辦說明會。第三處位於大肚山台地之上的「清泉崗智慧產業園區」,則仍處於初期規劃階段。
經發局副局長李逸安表示,雖然工業區開發審查以30公頃為分界,以上為中央決定,以下為地方權責,然而審查機制十分嚴格,居民其實不必過度擔心。相關開發案件涉及國有土地,只要國有財產署表示反對意見,這些案子要過關便有困難。
然而反對陣營成員私下表示,雖然國有財產署不同意釋出國有農地,導致開發案暫時擱置,然而開發勢力私下仍積極爭取遊說地主,土地的炒作也持續喊價加碼,而且動用地方民意代表向地方政府施壓,「台中市政府形同被綁架」。對地方反對陣營而言,只要開發程序繼續執行,難保開發力量不會突襲闖關。因此,只要開發壓力持續存在,地方仍會持續串聯,蓄積守護能量。
延伸閱讀:
日本時期,本來應該也曾經因為梧棲港比周邊繁榮過? 該不會,也類似其他古代大港或信仰建築,世家宗族信仰勢力土地糾葛? 類似各種古街古蹟古城,其實都是在為當地古老世家或信仰勢力貢獻租金?
清水周邊臨近地區就有不少機會(工業區、科學園區),懂得生活的人應該是工作賺錢去臨近的都會區,下班回清水休息放空,若家裡有田,假日還可以種田賺外快讓農地農用,這種生活方式不也吸引青年返鄉?
住桃園,去台北工作;平時在台北,假日到宜蘭,不就是這種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