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預計在外木山協和電廠旁填海造陸蓋四接(攝影/楊語芸)

協和電廠興建四接》台電堅持大幅填海造陸,居民呼籲,有更好替代方案,勿破壞珍貴生態

基隆協和火力發電廠自 2019 年起陸續讓廠內燃油機組除役,更新改建為天然氣機組。對於長期忍受協和電廠污染的基隆市民而言,本是歡天喜地的樂事。

然而,為了接收天然氣,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台電」)打算在協和電廠外海(基隆外木山海域)興建我國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四接」),天然氣儲氣槽與接收碼頭需填海造陸 18.6 公頃,此舉可能大幅破壞該處海岸景觀與海洋生態,且若 2050年不能再燃燒天然氣,「四接」運轉年限將僅有 18 年,遭質疑破壞與效應不成正比。

雖然基隆民意代表及在地團體、居民多次在說明會上反對填海造陸,並且提出諸多替代路線供台電參考,台電仍堅持填海造陸是「唯一可行方案」。四接案目前正在專案小組會議階段,預計九月底進行第三次審查會後就會送進環評大會。為此,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與各民間社團共同發起連署,邀請大家一起守護基隆外木山美麗的海岸。

外木山協和電廠沿岸將填海造陸,居民擔心會嚴重影響該處海洋生態。(攝影/楊語芸)
四接開發區將覆蓋大量珊瑚,且可能影響左側外木山漁港漁民的生計。(圖片提供/陳薇仲;後製/上下游)

陳薇仲:接收天然氣方式多,填海造陸對環境影響最劇烈

陳薇仲表示,接收天然氣的方式很多,台電卻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劇烈的一種:填海造陸,「基隆的自然海岸只剩下 5%,我們不容台電再來動這片淨土。」填海造陸的面積將達 18.6 公頃,相當於 443 個籃球場。外木山海岸有完整的海洋生態系,有 7 萬 4000 多株珊瑚,也是綠蠵龜和玳瑁龜出沒地點,更是各種魚蝦蟹的棲息地,且有新紀錄種「霜華軸孔珊瑚」這種群體可達 4 公尺的大型珊瑚,四接案一旦將該處填埋,將造成生態重大損失。

同時,開發區左側即是外木山漁港,這是基隆市轄下最大的漁港,共有 118 艘漁船以此港進出,利用一支釣、棒受網等漁法捕撈漁獲。陳薇仲擔憂,台電打算在碼頭旁興建自海岸延伸數百公尺、且高 12-14 公尺的東西海堤,屆時引發突堤效應、帶來大量淤沙,恐將毀損電廠旁外木山漁港漁民的生計。

自 1977 年開始商轉的協和電廠若能全數改為燃氣,其空污總量將從每年 2 萬 8,052 公噸,下降為 1,439 公噸,減量比例約 95%,溫室氣體減量比例約 49%,陳薇仲表示,這樣的轉型讓飽受空氣污染的基隆市民舉雙手贊成,不過她強調國家固然需要進步,但任何進步都不能靠犧牲環境、犧牲人民來完成。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強調,能源轉型不該犧牲環境與人民。(攝影/楊語芸)

只用 18 年的設施 卻帶來永久性破壞 不符轉型正義

「我們都贊成能源轉型,但不能忽略轉型正義。」基隆市議員王醒之受訪時開宗明義指出,轉型的底線是不能有任何人或環境受到迫害。

王醒之表示,協和電廠填海造陸的目的是要放兩座天然氣的儲氣槽,但以 2050 年零碳排的目標來回推,天然氣只是過渡性能源,按照台電的期程,協和電廠將於 2032 年全面改成燃氣電廠,「只用 18 年的設施,卻要帶來永久性的破壞,完全不符比例原則,也就是完全沒有轉型正義可言。」

同時,在填海造陸完工之前,台電預計在 2025 至 2032 年間以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FSRU)作為接收天然氣的暫時性方案。然而當民間提出用 FSRU 取代填海造陸時,台電卻以該處風浪過大、FSRU 無法靠泊為由拒絕。王醒之除了質疑台電前後矛盾外,更指出 FSRU 的興建成本和工期都是填海造陸的一半,「到底是誰在拖延能源轉型的期程呢?」

政府一邊喊著「向海致敬」,一邊規劃填海造陸,王醒之提及,包括會遭逢颶風侵襲的墨西哥灣及許多國家都在運用 FSRU,台電卻連這種方法的可行性評估都不願嘗試。雖然量變不見得能夠產生質變,但他呼籲大家共同連署,唯有讓中央聽見民間的聲浪,才能逼使台電願意考慮其他方案。

國外的 FSRU 技術成熟,且種類多元,王醒之建議台電以 FSRU 取代填海造陸的四接工程。(圖片提供/王醒之)

國家放任國營事業競爭 台電中油爭當能源老大

王醒之接著提到,電廠填海造陸後造成的海流變化、漂沙問題,是否會影響兩側的外木山漁港和基隆港,恐未獲完整評估。他闡析基隆港是一個月幾千艘次的船舶在進出,但四接案只是為了一年 24 艘 LNG 船來停靠(即每個月兩次),姑不提這懸殊的利用率差異,作為天然良港,基隆港如果因為四接而受到影響,「會是另外一種萬劫不復。」

陳薇仲及王醒之都提到,協和電廠內有五個重油儲油槽,極有機會直接轉為儲氣槽。他們曾要求台電就既有廠區空間進行檢討,但始終沒有結果。再者,深澳灣已有碼頭跟儲氣槽,深澳與協和電廠的直線距離只有 8 公里,天然氣卸載於此後,可透過海管、陸管、潛盾等方式運送至協和電廠。王醒之更建議,既然燃氣只是過渡,最好的方式是用 LNG 槽車來運送,連管線的建置都可以省略。「日本用這種方式已經半世紀了,但台電也不同意。」

正因為有好幾種替代方案存在,不禁讓人質疑四接案填海造陸的必要性,兩位市議員異口同聲指出,台電與中油的競爭關係,使得雙方都想要有自己的碼頭、自己的接氣站。

陳薇仲強調,從三接(中油/大潭電廠)到四接(台電/協和電廠),國營事業都在爭儲氣量,「國家不該把能源轉型放給國營企業自己去競爭,應該盤點清楚,統籌運作。」不過王醒之無奈表示,「不論什麼政黨執政,經濟部面對兩大『諸侯』時,完全搞不定,政府完全被中油跟台電綁架了。」

王醒之擔憂基隆港將因四接案而受到影響,呼籲台電要提出更完整的評估。(攝影/楊語芸)

四接違反「自然海岸零損失」目標 應以拉管線代替蓋碼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擔任第十二屆環評委員時,曾就協和電廠四接案的開發合理性提出質疑,他認為當地海洋資源未獲完整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也被高度忽略,同時,填海工程違反《海岸管理法》第一條: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台灣的海岸線已有超過半數都是非自然海岸,對自然資源永續造成很大的威脅。」

另外,2050 年台灣要達到零碳排的目標,屆時連天然氣也不能使用,因此四接的功能只有至多 20 年,更不該犧牲環境來成就。鄭明修以居家瓦斯線為例,政府的目標應該是幫家戶拉好管線,而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瓦斯桶才對。

更離譜的是,台電提出要將開發地點海域內的上千株珊瑚移地復育,「那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不是盆栽可以移來移去,」鄭明修語帶唏噓提到,四接如果真的開發,「台灣的海洋生態又多了一件讓人傷心的事。」

四接案預計覆蓋的區域有大型扇形珊瑚,也是魚蝦重要棲息地。(照片提供/王銘祥)

東移 50 公尺即可避開珊瑚區 台電不願意

「我是看了環評報告書,才知道台電打算在外木山填海造陸。」潛水教練王銘祥表示,18.6 公頃將會覆蓋到該處漂亮的海扇珊瑚區,雖然台電強調會做珊瑚移植,但他常將斷掉的珊瑚重新安放位置,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就像要移植一整片森林,這是不可能的。」

身為基隆在地人,目前也以海洋為生,王銘祥強調,當海岸線都水泥化後,沒有珊瑚、沒有聚魚效應,基隆海域的食物鏈與生物多樣性崩毀,潛水觀光客就沒有水底世界可以悠遊。「我從小就看著三根煙囪冒煙,燃油隨著東北季風飄到我的船上,船身都油膩膩,好不容易電廠想要改成燃氣,難道不能有雙贏的方法嗎?」

如果填海造陸真的是唯一方案,王銘祥強烈建議台電將填海位置往東移 50 公尺,就可大幅避開珊瑚區。但他說自己只是小老百姓,無法跟政府的大機器對抗,「因為設計圖已經畫好,或是其他原因,反正台電就是連 50 公尺都不讓。」

潛水教練王銘祥建議台電將四接案東移 50 公尺,卻未獲台電首肯。(攝影/楊語芸)

以海為家的人:能源轉型要兼顧自然循環

基隆「明德山莊保存運動」共同發起人高瑗蔆表示,不論是環境或是必要性,四接案都應該被謹慎評估,外木山對基隆而言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當地人知道要填海造陸都覺得滿驚訝。「能源轉型是必要的,但是應該有更好的方法。」

身為救生員,高爸爸是大海養大的孩子,也用海洋養育高瑗蔆,對她而言「大海就是家。」有多少珊瑚種類會被犧牲?或是生態會被如何破壞?這些固然重要,但她更在乎的是家鄉的意象有沒有被好好保存?「在進行開發時,有沒有考慮大海對於使用人的意義?」

「再發 1 號」船長張源堂是外木山漁港的漁民,他憂心填海造陸會嚴重破壞漁場,「這裡的生態非常豐富,藻類吸引很多魚蝦過來,本來是自然的循環,以後卻可能斷了生路。」張源堂甚至認為四接興建期間就會造成水域污染,環評一旦通過,自己恐將永遠斷炊!

台電:興建碼頭與儲氣槽是為了分散風險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接受《上下游》專訪時表示,開發前的過渡期間使用 FSRU 就像開車時的備胎,即便堪用,但安定性與可靠性都無法與輪胎相比。2050 年淨零碳排是長程目標,無法一蹴可幾,雖然外界皆言天然氣設施只能使用 18 年,不過現階段的任務就是增氣減煤,「台電是國家能源政策的執行單位,會努力達成減碳的任務。」

針對外界認為,可以由不同港口拉管線來運輸天然氣,張廷抒回應,協和電廠位於基隆海岸,拉管有工程技術上的困難。他並且提及,台電的天然氣用量日益增加,自 108 年起天然氣發電量已經超過燃煤,到 2025 年,氣發電量甚至會成為煤發電量的兩倍,張廷抒分析,以前天然氣發電量少,台電可以跟中油購買天然氣,但現在為了分散風險,興建自己的碼頭與儲氣槽是增量後的必然措施,完全沒有「與中油競爭」之事。

對於台電的說法,鄭明修表示,「台北港不論作為三接(即大潭電廠)或四接(協和電廠)的碼頭都綽綽有餘,海底管線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每個電廠為了自己方便都要自己蓋一個港,台灣哪有那麼多海岸禁得起這樣耗損?」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