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頭目的傳承大挑戰,《尋找達魯瑪克》榮獲紐約電影獎,記錄小米保種和部落尋根

有小米才有部落!《尋找達魯瑪克》紀錄片昨 (10) 日舉辦首映會及座談,片中紀錄魯凱族的達魯瑪克新任頭目古昌弘 (Danaro) 面對世代傳承的難關,如何團結部落、透過小米串起除草祭、收穫祭及鞦韆祭等各項傳統來保存文化。

該片由曾獲第49屆金鐘獎殊榮的廖士涵導演,今年7月榮獲紐約電影獎當月最佳紀錄片,且獲選為本屆柏林臺灣影展閉幕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看完表示相當感動,未來願意挹注經費讓導演再去發掘其他部落的根,無論是閩南人、客家人或其他族群,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達魯瑪克。(免費線上觀賞請見文末)

《尋找達魯瑪克》片中的部落空拍(圖片來源/林務局)

勇士居住之地因大火遷移,新頭目視角導覽部落

達魯瑪克是台東魯凱族的傳統部落,魯凱族語中的「達魯瑪克」(Taromak)意指「勇士居住之地」。廖士涵耗費一年時間記錄部落的人事物,片中以小米的種植、除草維護及採收為時間軸,族人吟唱的古謠為背景音,透過鏡頭呈現祭儀的準備以及族人在部落的生活方式。

三百多年前,達魯瑪克部落的祖先在卡帕里瓦(Kapaliwa)定居。但1969年發生大火,使得42位族人死亡、輕重傷55人、無家可歸者有754人,許多建築文物和傳統服飾也付之一炬。族人因而遷移到東興村,直到2004年前任頭目古明德(Molautsu)回到卡帕里瓦重建青年會所,希望在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重建家園。

現任頭目古昌弘(Danaro)是古明德(Molautsu)的次子,因哥哥長年在外工作,由他接下頭目重任。廖士涵表示,拍攝時紀錄了很多族人的故事,最後決定聚焦在頭目身上,希望讓觀眾透過頭目的視角,更深刻認識「達魯瑪克」。

尋找達魯瑪克小米收穫祭(圖片來源/林務局)

不熟悉族語和祭儀,上任就遇傳承危機

達魯瑪克部落現在約有1600人,大部分族人從事農業,片中呈現出部落的危機:「傳承」,面向有三:族語、祭儀、部落運作。古昌弘(Danaro)既要面對危機,也要努力團結部落。在片中,他坦言壓力不小,與族語流利、熟稔祭儀的父親相比,自己只會聽、不會說族語,要擔任頭目顯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族語斷層是當今所有原住民面臨的問題,部落的實驗小學不斷努力在各式課程中加入族語的元素。而祭儀傳承危機則跟「小米」有關,年輕人和耆老對小米的看法迥異,年輕族人認為種小米很累,但耆老則將小米視為部落的起點,「有小米部落才存在。」

部落婦女會會長蘇秀麗 (Tavaray) 在片中帶著年輕一輩的族人開墾、種植小米、除草趕鳥,因為種植小米的過程牽涉到對大自然的觀察、蘊藏著前人的智慧,小米生長時序如播種、除草、收成,都與祭儀密不可分。

祭儀傳承與部落運作核心「青年團」有關,部落中年滿 14 歲的男女都會參加青年團,青年團是所有活動、祭祀的執行主力,例如:鞦韆祭時要採20多公尺高的竹子、編織用的葛藤,但隨著現代化,年輕一輩紛紛離開部落到外地工作,祭儀傳承困難重重。

小米關係著部落祭儀的傳承(圖片來源/林務局)

發展「生態旅遊」兼顧經濟與文化傳承

面對種種危機,古昌弘 (Danaro) 及同輩族人並未氣餒,發展出「生態旅遊」,帶著旅客透過山徑植物的探索及採集、深度的部落導覽,讓外界了解達魯瑪克祖先留下的思維及生存智慧,且準備過程中,族人也能一遍又一遍回溯傳統。

放映會後,達魯瑪克族人現場吟唱歌謠懷念去世的古明德(Molautsu)。古昌弘 (Danaro) 表示,部落經常接受拍攝,如此真情流露的紀錄片卻是頭一個,族人的經濟、部落的文化都需要傳承,而現階段生態旅遊尚不足以讓全部族人溫飽,找尋讓部落生存、並且保存傳統的方法,將是他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

長年陪伴部落發展的台灣好食協會秘書長吳美貌則表示,部落文化的發展與經濟密不可分,原住民對於自然敬畏、取之有度,完全是里山精神的展現,達魯瑪克厚實的文化底蘊會是未來發展的基礎,協會也會繼續陪伴部落。

YouTube video

達魯瑪克部落族人於首映會結束後上台傳唱古謠(錄影/林怡均)

農委會:原民採集法規鬆綁,願實質回饋部落

導演廖士涵表示,在拍攝中看到達魯瑪克很多珍貴之處,「身在都市,並不會意識到傳統的珍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認識腳下的土地多一點。

林務局長林華慶映後表示,原住民居住的領域是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原住民祭儀需要採集的自然資源也多來自林地,過去法規有所限制,現在已鬆綁,讓原住民未來能更自由運用。

農委會則對部落傳統文化的保存釋出善意,主委陳吉仲表示,對於達魯瑪克部落努力保存幾乎消失的小米文化感到敬佩,希望林務局能持續成為原住民的夥伴,農委會非常樂意出資回饋部落族人。

《尋找達魯瑪克》導演廖士涵(攝影/林怡均)

林務局提供免費觀看《尋找達魯瑪克》紀錄片,請點入觀賞:

https://media.forest.gov.tw/video_page.php?mID=otlbgormfj1636099874060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