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保同行19年,許多民間團體一路見證著台灣環保與土地運動漫長的奮鬥歷程。第19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7)日召開,由荒野保護協會、公督盟等11個團體共同舉辦。本屆會議呼應今年國際地球日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以「投資環境,保島永續」為號召,列出「能源供需管理政策」、「廢除區段徵收、制定行政計畫聽證程序專法」,以及「廢棄物總量管制、制定資源永續管理法」三大焦點,也頒發2022年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予洪箱、陳曼麗二位女士。
聚焦台灣11大環境議題 呼籲政府重視並確實執行
全國NGOs環境會議自2004年首次舉辦,一直是向官方提出建言的重要平台,從最初主辦的4個團體,走到今天由11個團體合辦。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說,舉辦會議希望能凝聚台灣環保團體的向心力,透過彼此結盟,向政府提出建言。歷年提出的問題建言,各環團也持續與政府進行溝通。
本屆會議盤點出11個全國性重點環境議題:水資源、能源與環境、淨零碳排、廢棄物與減廢、河溪治理、礦業開採、離島環境、動保政策、土地徵收與公民參與。從山林到海洋,這些議題呈現出台灣當前環境問題的全貌。
國發會於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指出傳統發電是目前碳排大宗,因此需積極展開能源轉型,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並維持每年電力需求成長約2%的保留空間。然而,多個環團共同在會議上強調,發展再生能源需以節能為本,不應扭曲淨零碳排的原意,犧牲環境生態與保育物種達成目標。
淨零碳排 需從節能與減少廢棄物做起
針對本次會議的焦點之一:能源供需管理政策,荒野保護協會能源議題組組長陳雍慧指出,碳定價應是最具減碳誘因、污染者付費且符合公益與風險控管的政策工具,但環保署現下未能提出有效的碳定價策略,因應迫在眉睫的能源轉型,她呼籲,政府應儘速檢討現行的能源供需架構、訂定合理的碳價機制,從源頭控管能源消耗,才有機會落實淨零碳排的永續目標。
會議另一焦點是廢棄物管制,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指出,目前台灣的廢棄物問題來到新的瓶頸,過去思考如何解決廢棄物大多從末端回溯,以把廢棄物資源化或去化的角度提出解方,但台灣作為資源短缺的國家,有能力、技術可以從資源使用的前端解決廢棄物問題,投資經濟與投資環境不須相互衝突。
環團將把上述議題以建言書的方式,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遞交給總統蔡英文,要求政府確實執行並列管追蹤建言書內容。
洪箱、陳曼麗獲頒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自2017年首次頒發以來已有16位獲獎者,2022年由洪箱、陳曼麗二位女士獲得。何宗勳表示,這個獎項是為感謝將一生奉獻給環境保育和土地運動的夥伴與先行者。
「那些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人,隨便就做出徵收的決定,當時只是農民的我,不能理解也很無奈,」洪箱手中拿著沈重的獎座,回憶當初以一介平民對抗政府徵收土地的歷程。為了守護近百公頃的灣寶良田,她拉著周遭的人一起對抗來勢洶洶的開發巨獸。此後她對土地的關懷也擴及全台各地,十數年間,她的身影不斷出現在土地抗爭的第一線。
另一位獲獎人陳曼麗,從1988年加入主婦聯盟之後,便開始了長達34年的「運動」過程。從環保、食安到婦女議題,她幾乎是無役不與,也曾進到國會搭建官民之間的溝通平台。她表示未來仍舊會在崗位上繼續努力,也會逐漸交棒給新的世代。
獨立記者朱淑娟:環境議題越來越艱難
「在各位的努力下,20年的反核運動算是成功了,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關注環境議題多年的獨立記者朱淑娟說,從反核運動,再延伸出安全、能源、空污、生態等議題,環境問題在這20年變得更為複雜,甚至變成痛苦的價值抉擇。
朱淑娟指出,以過去全力擋下國光石化為例,確實是能源轉型上的重要里程碑,但能源轉型的議題在當前又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地面型太陽能光電板毫無節制的設置便是其中之一,未來有許多艱難的問題正迎面而來,仍須眾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