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讓山林跟你一起帶小孩,《山育兒》刻畫山中的親子共學旅程

洪毓謙是幼教老師,也是三個孩子的爸爸,為了陪伴寶貝們,他請了三次育嬰假擔任全職奶爸,每週帶家人爬郊山、步道,甚至挑戰 3,000 公尺的高山。山林是他們的自然教室,也是哲學擂台,更是他們親密互動、培養默契、累積回憶的場域。洪毓謙在《山育兒》中以「育情」、「育志」、「育行」、「育知」四個面向,分享他攜子登山的心得和經驗。書封上有句:讓人看了就想收拾行囊去爬山!文案是否屬實?看了就知道。

(以下內容摘自《山育兒:山林中我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刻》一書,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透過爬山,把人生重要的哲理學習起來。(圖片提供/ 洪毓謙 )

運動是育兒的首要任務

平日「山育兒」成員,有請第三次育嬰假的我,身兼領隊、嚮導、挑夫、伙夫……所有工作。隊中主將,是原本應該就讀中班卻成天和爸爸窩在家裡的禾妹(雖然她總是說她是姊姊),以及外掛將滿兩歲的岫岫。而就讀小一的樂哥和媽媽,則是放學後,或是周末才加入。

由於我熱愛山林,每周大約安排二至四次的爬山行程,主要遊走在大台北地區的郊山中,其中也包含每周一次的親子步道課。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莫過於「運動(玩)」、「吃飯」、「睡覺」。

在芬蘭等歐美國家,建議幼兒每天要有一.五至二小時以上的體能活動時間,以促進身心均衡發展,而國內則較保守地訂定為卅分鐘,相差甚遠。若能有充足的運動,孩子自然容易感覺到肚子餓,這時只要給他健康的食物,他們大都能接受,也可降低挑食的問題。至於睡覺,孩子玩累了也吃飽了,自然就能睡得安穩。於是,「運動」便成為育兒的首要任務。

「山育兒」成員爬郊山也登高山。 (圖片提供/ 洪毓謙 )

帶孩子爬郊山 讓山林成為日常

台北的盆地地形,四周環繞著郊山,以知名作家黃育智撰寫的《大台北自然步道 100》已經出版兩冊的數量來看,台北真的是郊山的天堂。但身為首善之都,公部門也盡心把許多步道鋪設得完善,反而失去自然、原始的氣息。和完善的步道相比,我偏愛原始的古道,如禾妹說的:「比較有探險的感覺。」更能貼近我們嚮往的自然,生命匯集之處。

郊山,雖然沒有大山來得壯麗、澎湃,但對小孩子來說,山上的景色都是優美的,況且能省去舟車勞頓,也免去高海拔的危險。倘若在住家附近選擇幾條適合的山徑,帶著孩子重複地走,能讓山林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更能看到孩子在熟悉環境中的變化與成長,郊山是再適合不過的選擇。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嘩啦嘩啦的水聲,像是讓人放鬆的白噪音,淡藍色的天與絲絲的捲雲,讓人微微闔起眼。我回憶,第一次帶孩子下溪,我興沖沖地抱孩子衝下水,一入水孩子竟縮著腳,咿咿呀呀地纏在我身上。最後,他們留在溪岸邊,處在自己的舒適圈觀望。我只好獨自享受,躺在溪床上,想像自己是格列佛造訪小人國,淺淺的溪水怎麼沖都奈何不了我。

陽光不時從枝葉中射入眼中,似乎提醒我不該如此放縱。沒多久,兩隻小猴子陸續爬上我這座島嶼了,他們坐在我身上蹬呀蹬呀,想喚醒沉睡的巨人之島,下一秒島嶼轉身變為浪板,孩子則開始大聲尖叫。溪水的模樣,自此刻開始流入他們的生命中。緩緩地,悠悠地,隨著山勢繚繞而行,又如血脈開始串流全身。我搬塊大石,放在溪中讓孩子坐著泡腳,然而,當年一歲多的禾妹依然哭鬧不休。一旁的媽媽看我束手無策,於是坐定在石頭上,一手接過禾妹,然後掀起衣襬哺餵乳汁。

水面依然亮晶晶地閃著,魚兒在透淨的溪水中穿梭,情緒穩定後的禾妹,眼光透過媽媽衣服縫隙觀察著這個世界,有隻小小的腳沾著水面晃啊晃。我們身處大地之母的懷抱,同時哺育著自己的孩子,引著他們,貼近妳。平時拘謹的媽媽能有此舉,心裡滿是感動,也是感謝,這畫面遠比木柵動物園前那女性哺育幼鹿的雕像來得真切。

我們是孩子的引路人,走在前方引領他們走向山林。但事實上,我們更像是在航道上引導方向的引水人,和他們在同一艘船上。在他們膽怯、放不開時,陪在身邊,幫助他們避開暗礁和淺灘,一同抵達目的。

帶領孩子探索山林時,父母猶如引路人。 (圖片提供/ 洪毓謙 )

「駝」兒是甜蜜的負荷

因為常帶著孩子往山上跑,所以我開始使用登山背架。雖然重了些,但良好的揹負系統,走起來舒適且方便,像是背著登山背包一般。此外,座艙設計也能讓孩子坐得挺,不致悶熱,更可外加遮陽罩和雨衣。我常把點心盒卡在頸後提把的位置,乘客便能恣意享用點心,好不愜意。

隨著岫岫一瞑大一寸的速度,半年後背架的使用率逐日下降。活潑好動的他,體力旺盛時根本不想被束縛,常要等到回程有睡意時,才甘願坐上。背著沉甸甸的岫岫,我不得不將身體稍微前傾,背孩子的父母常被稱為「駝獸」,一點也不為過。轎子晃啊晃,嚼一口點心,咀一口水,眼前的景色漸朦,雙手往兩側一攤,乘客酣然入睡。前半場背著空蕩蕩的背架,似乎有了理由,就等這一刻。

背孩子的父母常被稱為「駝獸」 ,洪毓謙駝得心甘情願。 (圖片提供/ 洪毓謙 )

在山林認識自然的美妙

每當筆筒樹的老葉脫落時,會留下像是蛇鱗片的疤痕,由於筆筒樹沒有年輪樹幹不會加粗,所以要計算樹齡時,需先估算每年掉落多少老葉,然後由樹幹上鱗片的樹數量去推估樹齡。高大的筆筒樹能長到一、二十公尺,樹幹外層會由下而上長出氣生根,幫助支撐。傘狀的外形,遠看像是棕櫚樹,但近看,便會被樹幹上排列工整的鱗片所吸引,更像條大蟒蛇,所以有「蛇木」的別號。

我剝下一塊像蛇鱗片的樹皮給禾妹,她看著上面的紋路,旋轉方向端倪著,然後驚訝地說:「這是臉的圖案耶。」可不是嗎?是張有著滑稽表情的臉。微熱的風拂過樹梢,底下樹影婆娑,但稱不上涼快,下巴始終懸著汗,我超脫地想像著:「山之母會不會用觀眾的眼神看待我們呢?她會發現我們起心動念都愛著山林嗎?或是發現,我們在山林走著,隨著不斷自省與對話,觀察與體悟,便漸漸變得不一樣了。」

親近山林,營造親子的親密時光。(圖片提供/ 洪毓謙 )

孩子登山的路線難度需循序漸進

每周我們挑戰著不同的郊山路線,循序漸進,增加難度,這樣的歷程,有點類似俄國教育學家維高斯基所提出的「鷹架」理論。意指在學習時,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協助與引導下,挑戰比自己能力層級高一點的目標,完成後成人再繼續把目標調高一點引導孩子達成,像是蓋房子一樣,越蓋越高。

練習時,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表現,然後設定目標,透過引導與支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在心理、體能、技巧、忍受度等方面往上提升,就能因應更高的難度。

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因應更高的海拔。 (圖片提供/ 洪毓謙 )

山的雄壯與遼闊讓感官全開

走入草原,映入眼簾的是對面巍峨聳起的奇萊山系,嶙峋的稜線綿延天際,油綠的草叢散布在遼闊的谷間,空氣純淨透明帶著一絲涼意,這就是璀璨夢幻的小奇萊草原啊!孩子們興奮地跑在前頭,大吼大叫地說著山有多高,天有多藍,景有多美。他們在幾個小山頭間跑著,蒐集最美的畫面。

我特別帶了水彩用具給愛畫圖的禾妹,讓她坐在山頭,畫下眼前的山與天。她亂掉的頭髮隨風飄散,迎著天,乘著風,襯著奇萊山系,像極了《風中奇緣》的保嘉康利。身體所有的感官浸泡在山脈的雄壯與天地的遼闊中,聽著孩子的笑聲,感受媽媽掌心傳來的溫度,這是永生難忘的時刻。

給子足夠的時間在山林寫生,他們會更細膩地觀察自然。(圖片提供/ 洪毓謙 )

引領孩子謙卑看待自然

林裡傳來熟悉的咕咕咕聲,是老朋友五色鳥,伴隨我們走在各座郊山,卻鮮少現身。禾妹說:「五色鳥又在找女朋友嗎?」我表示沒錯。想著除人類以外的物種,幾乎終日忙於生存或繁衍,剎那間,人類與動物間的距離變得異常遼遠,我思索人類從自然所攝取的,幾乎都遠大於生存所必須,而我們以郊遊休閒的心態接近自然,不禁慚愧起來。

「他們是住在山裡的主人,而我們是行走的客人。」即便是遭人棄養而逐漸適應山林生存模式的山犬,也將成為生態系中的角色,而我們只是盡可能地減少打擾與傷害。我想著停在鏡上的皇蛾何時會飛起?鼓動巨大的翅膀時是否會抖落些許鱗粉?小鷹的翅是否已掌握氣流,開始享受翱翔的從容?乃至於細小的地棲動物,咬下一口腐葉。那份僅為生存而做的單純,令人動容。

天地運行,繁衍與死亡並行並進,動物們緊抓著生命的契機,從無保留。我們以人類的角度去思辨,引領孩子能謙卑地看待自然,希望某天,他們也能在動物們的動靜之中,看見可貴的價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