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海膽滅絕!澎湖海膽今開放採捕,保育人士昨下水「一顆也看不到」

文/上下游特約作者潘子祁

澎湖的馬糞海膽今天(7/1)開始進入採捕期,保育團體疾聲呼籲,海膽已經面臨生態浩劫,數量急遽下降,半世紀以來從2億顆減少到數萬顆。昨日有保育人士下海調查,巡查兩小時連一隻海膽都沒有見到。

連續五、六年,澎湖海膽遭人類濫捕而所剩無幾的新聞屢見不鮮,保育團體倡議應加嚴行政管理措施,甚至提出應禁捕兩年,希望能讓大海休養生息、永續漁業資源。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表示,後續政策將視今年採捕情形調整規劃,各種可能都不排除;而目前也積極推動人工養殖海膽的研發技術,若飼料瓶頸得以突破,有希望改以養殖的海膽供給市場,藉此保護海洋的野生海膽。

澎湖馬糞海膽(圖片提供/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

海膽數量「偏低」,研究團隊調查時「少到不敢採」

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聯合聲明指出,根據中研院鄭明修研究員的估計,半世紀前,大約有超過2億顆馬糞海膽生活在澎湖海域,如今只剩下數萬顆。澎湖縣政府雖設下採捕期只有一年中的7月和8月,但是每年只要一開採,海膽馬上被抓光光。

海裡的海膽確切數量恐怕無人知曉,但海膽的族群數量不穩定,或是「偏少」應無庸置疑。

澎湖縣政府曾在2020年委託高雄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調查(其結果下稱「研究報告」),在54個採樣點、38,200平方公尺的調查範圍內,僅見226個馬糞海膽個體,研究報告稱「海膽資源量偏低」(第175頁),研究人員甚至還因數量太少,不敢將海膽採上岸做進一步研究。

澎湖群島海洋保護志工團協會理事長陳盡川認為,海膽數量銳減是不爭的事實。他昨日(6/30)上午8點半開始到赤崁村漁港航道兩側巡查兩小時,沒有發現任何一隻海膽的蹤跡,但這片海域在20多年前很容易發現海膽,「可見有經濟價值的『海鮮』都沒了、被採完了,只能見到『沒有價值』的海洋生物。」

陳盡川昨日下水巡視,遍尋不到一顆海膽(圖片提供/陳盡川)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漁政管理科科長張宏安表示,局內以推估方式掌握近5年的海膽數量,約落在2到10萬顆之間,族群數量起伏甚大。

面對各方數據的落差,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認為,除了人為採捕外,海膽數量的變化也和洋流影響有關。他解釋,海膽從受精卵發育成小海膽的14至28天期間,可以隨洋流漂移到日本、東北亞,也可能再繞回台灣、澎湖。他認為要回答澎湖海膽族群的起伏變化,還需要再有系統性、不同時間的調查去長期監測,才能了解答案。

門檻低、有賺頭、觀光業加持,海膽價格年年漲

許多在地居民直指,海膽數量變少與人為濫捕有直接關係。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說,海膽是澎湖人兒時的美味記憶,但隨著觀光業的發展,海膽一躍成為澎湖活招牌,致使市場對海膽需求越來越大,連帶使漁業資源枯竭。甚至今年還有聽聞去殼海膽有達1台斤1,500元的價格,明顯是供給過少,導致物以稀為貴。

另一方面,採捕海膽可能還是一門不錯的「外快」。研究報告指出,現行採捕辦法並不限制採捕者的身分,只要在開放的期間內,準備塑膠雨鞋、頭燈和水桶等裝備就能採捕,入行門檻相當低。

馬糞海膽被視為珍饈,也是澎湖特色海產 (圖片提供/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

加嚴管制措施,學者建議配套:許可證制度、總量管制、分區輪流採捕

面對海膽數量不穩,又須維持市場供應,環保團體認為應該加嚴行政管制。王曉嬋強調,「吃海膽不是問題,而是吃得太無節制。」如今必須思考,是否需進一步以完全禁捕兩年的方式,讓大海得以休養生息。

現行海膽的採捕期由澎湖縣政府訂定,除採捕期以外的月份均禁止採捕海膽。而開放採捕期間,僅能採捕殼徑超過8公分的海膽,而今年度(2022)的採捕期為7月1日至8月31日止。

不過現下顯然光是這樣的限制還不夠,專家認為,還可以增加其他管制措施。謝恆毅舉例,比如「許可證制度」,需領有許可證者才能採捕;再搭配採捕數量登記,「捉7隻放3隻」來保育資源。也可以將澎湖劃分為多個區域,今年開放A區採捕,隔年開放B區,輪替採捕讓海膽得以在棲地繁衍孳息。

保育團體指出,日本、美國、紐西蘭、加拿大都已經有各種保育海膽的策略,包括總量管制、許可證制度、捕撈限制(禁漁期+禁漁區)、落實漁獲統計等,我國卻僅有禁漁期,遠遠不足。

陳盡川表示,樂見各類國際做法能在台灣試行,但他更期許看見執法能力,他表示:「現在採捕規範是有訂立,但是也是有人7公分照樣採、採光光,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保育資源還是要拿出決心。」

澎湖馬糞海膽需要加大力道保育(圖片提供/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

養殖海膽滿足消費,還差最後一哩路

另一方面,海膽的人工養殖技術有望打破經濟與環境的難題。謝恆毅表示,目前研究單位對海膽人工養殖的技術,基本上已無問題,但還有一個環節仍待突破,便是「海膽的餌料」。

由於海膽食用的大型海藻,在水溫高的夏季產量不定,以致需要再額外飼養海藻作為食物以餵食海膽,拉高海膽的養殖成本;以及「生殖腺風味」的問題,也需市場能接受人工養殖與野生海膽的風味差異。

縣府將視今年度採捕情形調整規範

面對加嚴行政管制措施的呼聲越來越大,張宏安表示「不排除」,也將會視今年度採捕情形做統計,以做為來年調整措施的依據,另外也會積極尋求突破海膽餌料的機會。

王曉嬋表示,樂於看見縣府願意面對海洋資源保育的議題,也認為加嚴強度、配套作法仍是具討論空間,「分區管制、輪流採捕也是可行的做法。」

謝恆毅強調,「海膽的消失是整體社會的責任,並非只是饕客、貪婪者的個人責任。」未來若加嚴標準,勢必得增加行政人力;然而若未來人工養殖成熟,滿足消費者的選擇,屆時更有機會能完全禁捕野生海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