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祭-林軒朗攝

Mattauw大地藝術季02》沈昭良領軍潛行攝影計畫,深刻記憶曾文溪母親河容顏

巨大的水壩裂痕、鄒族戰士、芒果農群像、掌水工肖像⋯⋯一張張照片如同顯微鏡下的曾文溪切片,引人駐足凝望。「影像就是我們的策展論述」,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總策展人龔卓軍在大地藝術季開幕前記者會上如此宣告,這個集結了20位攝影家的「潛行攝影計畫」,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沿著曾文溪展開20年來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用鏡頭進行深度的流域書寫。

領軍潛行攝影計畫的策展人、知名攝影家沈昭良,以人文景觀、自然地景和溪流本身作為計畫執行的切入面向,切分出空中、地面到水下的不同視角,呈現在各種時空跨度下,這條孕育嘉南平原的母親河與不同族群的互動過程,以及時間在其中造成的轉折與變遷樣貌。

曾文水庫洩洪(攝影/林韋言;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潛行攝影計畫:曾文溪流域的影像敘事

「河流作為滋養生命與文化的場所,沿岸流域因她而產生的人文景觀、自然地景,都與河流本身彼此連動,甚至擁有獨特面貌與景觀變化」,出身台南且同受曾文溪滋養的沈昭良,如此回顧本計畫最初的構思。

潛行攝影計畫的形成,約莫是在整個大地藝術季計畫開始一年之後,受到總策展人龔卓軍的邀請,沈昭良網羅20位攝影家,於2021年針對曾文溪的不同流域、不同主題開始進行拍攝。「潛行」意味著靜下來觀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所產出的影像,對曾文溪展開更為廣闊的詮釋。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著名攝影家沈昭良(攝影/馬振瀚)

全球許多知名河流,包含北美的密西西北河、南美的亞馬遜河、亞洲的長江黃河等都有相關的攝影作品紀錄,台灣的淡水河、濁水溪過去也都有前輩進行過書寫紀錄,攝影家張照堂主編的《看見淡水河》即是一例。沈昭良表示,整個潛行攝影計畫以這些經典範例為閱讀基礎,進一步展開影像書寫的外擴與深入。

全長138.4公里的曾文溪被分成上、中、下游,20位攝影家進入其中展開不同主題的攝影行動:曾文溪上、中游的水利工程景觀,由陳伯義進行拍攝;不同人群貫穿在曾文溪流域沿線進行的宗教活動與慶典,包含鄒族戰祭、西拉雅夜祭與王船祭典,則分別由林軒朗、黃煌智、林文強與張錦煌拍攝紀錄。還有人物肖像,曾文溪沿岸芒果產銷鏈的人們,由謝佩穎紀錄,沿著圳溝掌管灌溉水源的掌水人肖像,則由陳宗怡拍攝。

戰祭(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當人類試圖與自然索討:裂開的水壩

2021年初潛行攝影計畫才剛剛開始,攝影團隊立刻就遇到台灣五十年來罕見的大旱,曾文溪幾乎乾涸見底,全台蓄水量第一的曾文水庫也僅剩下3%的蓄水量。身兼水利工程專家與攝影師的陳伯義,藉機替因水庫興建而遭水淹沒數十載的大埔社區,記錄下半世紀前遭時間凍結的景象,以及半個月後再度沒入庫底的過程。對他而言,乾旱前後的影像紀錄,歷時僅短短兩個半月,更足以見證極端氣候對環境的影響。

就在曾文溪乾涸的這77天內,陳伯義也走訪並拍攝曾文溪上游5座巨大壩體,達邦壩、達德安壩、福山壩、樂野壩與里佳壩,這些被他稱作「地質紀念碑」,是人類對嘉南平原母親河索討水資源的證明。然而,半個世紀後,數十公尺高的福山壩中央出現一道寬三公尺被曾文溪水切穿的裂痕。因為乾涸,壩體重見天日,陳伯義在裂痕前駐足良久,真正令他震撼的,並非壩體的巨大,而是自然留在壩體上的力量遺跡。

地質紀念碑 福山壩(攝影/陳伯義;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曾文溪的豐厚餽贈:芒果農群像

順溪而下,芒果是曾文溪賜與台南的甜美贈禮。豐沛的溪水與上游肥沃的泥沙,因進入楠西、玉井之後的地勢趨緩,而養出這片沃土,成為全台最大的芒果產地。沈昭良解釋,芒果是曾文溪流域極具代表性的果物,然而究竟是誰在這盛名之下辛勤工作?這是攝影師投入拍攝芒果生產者影像的初衷。

攝影師謝佩穎透過游牧式的訪查,依循曾文溪流域內的芒果產區,實地走訪與芒果產銷相關的農人、集貨場、市場與攤販,以環境肖像的表現手法,描繪出這群著根於土地、生於斯長於斯的芒果農群像。

把鏡頭聚焦在流域中相對末端的小人物身上,他們長期辛勤的工作,雖然低調而沒沒無聞,對這塊土地卻非常重要,沈昭良表示,「他們如果能透過攝影被看見,對於這個計畫本身會留下更為深刻的意義」。

芒果農群像就設置在與曾文溪共行的171縣道道路兩側,沈昭良解釋,一方面作為提示,讓每一位經過的人都能直接看見這些小人物真實的面容,另一方面也希望長期在曾文溪流域上生活、工作的人們能共同參與這個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計畫。

芒果農群像 王博程一家 楠西(攝影/謝佩穎;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掌水人:人與曾文溪流域共存共榮的無數小螺絲釘

「我們如何透過攝影來觀看流域、觀看人與環境的關係,同時藉此追溯過去的歷史或開啟對未來的展望?」沈昭良認為,「掌水人」的角色,極能體現流域的面容。

曾文溪錯綜複雜的水路圳溝,時而如河巨流,時而如絲涓滴,時而遁地伏行,時而凌空過橋。掌水人的工作,就是管理曾文溪水在佈滿整個嘉南平原的綿密水路中運作順暢。負責拍攝掌水人的攝影師陳宗怡表示,這些在路邊易被忽略的水道溝渠,是灌溉著嘉南平原15萬公頃農作的重要資源,光是台南六甲地區大小水路,長度就逼近600公里。

陳宗怡說,掌水人多是在地農友,他們熟悉土地、暸解時序、知曉什麼作物何時該吃多少水、吃多久。在無水時,他們清除雜物、保持圳路暢通;來水時,他們調度用水,讓每分田地皆能得以灌溉。有時,還需調解用水糾紛,維持田間秩序。經由掌水人的調度,一年約可省下一座烏山頭水庫的蓄水量,對於水資源及台灣農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水人 劉國周 掌水15年 六甲(攝影/陳宗怡;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我們希望透過攝影,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其價值,說出他們的故事」,沈昭良強調,掌水人世代接續地看顧著這近百歲的水利工程,做的事情看似細小,卻極為重要,因此當攝影藝術作為參與或介入社會的一種工具或媒介,一方面向流域土地學習,一方面從中找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透過凝眸觀看這些小人物,拉近人與人、人與藝術的距離。

「在後疫情的時期,我們都經歷了非常艱難的一段時間,並在這疫情當中,啟動了這場藝術季」,沈昭良表示,希望各地的人們都能來到台南麻豆的總爺藝文中心和拔林工作站、大隆田展區,參與這場藝術計畫最後的總結,並從不同的藝術作品中,找到重新認識曾文溪這條河流的機會。

曾文漂流 西港(攝影/沈昭良;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潛行攝影計畫”全系列座談,將於10月29日上午10:30在麻豆總爺文化園區中山堂舉行

延伸閱讀:

Mattauw大地藝術季01》呼喚曾文溪一千個名字,專訪策展人龔卓軍,細談人與河的相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