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是利用魚塭土堤或水面設置太陽能電板,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這種作法全球僅有少量試驗,唯獨台灣全面推動。為了證實漁電共生可行性,自 2017 年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針對國內前十大養殖水產品進行開放式魚塭試驗完成後,水試所進一步於海水繁養殖中心在七股本部及台西分部共 20 公頃魚塭設置育成基地,邀請十家綠能業者進駐,進一步驗證漁電共生案場量化生產養殖可行性。
水試所昨 (15) 日舉辦「台西育成基地併聯啟用暨技術服務團授旗」典禮,宣告台西分場 10.8MW 案場全數完工併聯發電。現場邀集養殖、病害管理及智慧漁業學者專家,成立「漁電共生技術服務團」,協助漁電共生業者克服技術瓶頸,創造養殖漁業轉型加值機會。
然而養殖界和監督團體仍有疑慮,主因是漁電共生過去僅存於理論及試驗,至今未有室外型完工案場實現規模化養殖的成功案例,光電業者卻已圈地開發至少550公頃,漁民認為政府應拿出養殖實績來說服漁業界。

陳吉仲: 漁電共生能兼顧提升養殖業與綠能發展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全球海鮮類的蛋白質中,水產養殖占比過半,顯見養殖漁業對糧食安全重要性越來越高。而再生能源對電力供應也越來越重要,這兩大主軸構成漁電共生政策,盼藉由綠能帶動產業加值。
陳吉仲也提到,水試所所在地台西是國內文蛤養殖重要基地,周邊的養殖面積達一千五百公頃,過去因極端降雨或氣溫驟升,導致台西文蛤養殖戶損失慘重。隨著養殖環境越來越艱困,他也期許漁電共生設施能攔住雨水,增加養殖業對極端氣候的適應能力。
在地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漁電共生若能在台西成功,代表全國都能成功」,他認為地方政府應回應中央,儘速推動台西海埔養殖區轉型綠能專區。對此,陳吉仲指稱台西海埔新生地一千五百公頃養殖區,未來也將推動辦理。
.jpg)
爭議頻起抗爭不斷 「檢討程序重新調整」
雖然漁電共生在中南部大舉圈地、大興土木,然而爭議與抗爭卻也從未停息,除七股大潮溝開發爭議外,養殖戶也前往總統府抗議光電開發過量。陳吉仲認為漁電共生引發紛擾,是現有開發程序出現問題,承租戶擔憂失去工作權,就連地方政府審查程序也有狀況,他認為應加以檢討。
陳吉仲認為,室內型養殖場是面對極端氣候最好的調適策略,他以口湖 200 公頃閒置魚塭為例,目前規劃經由農委會盤點後,再媒合業者設置室內型案場。
至於地面型漁電共生,針對現有開發案場,農委會將實地釐清,有多少屬於地主身兼養殖戶,又有多少屬於承租養殖戶,確認漁民權益不致於損失。陳吉仲也再次宣示,漁電共生政策將兼顧漁民權益、養殖生產及生態環境。
漁電衝擊水產供應?陳:應無直接關聯
至於民間質疑地方政府急功好利,急於推動漁電共生政策卻無產量稽核制度與稽核能量,陳吉仲只簡短表示「地方政府具備稽核能量」後,便不再回應。事實上,各地方政府人力不足,難以落實產量稽核,「假養殖、真種電」的疑慮始終在養殖業界流傳。
目前施工中地面型含屋頂型漁電共生案場逼近上千公頃,導致國內水產供應產能不足,已反映於市場價格,光是虱目魚漲價就讓許多消費者大喊吃不消。對於水產價格居高不下的現象,陳吉仲認為:「今年水產價高非台灣獨有,而是全世界普遍現象。」他認為推動漁電共生政策與水產供應問題並無直接關聯。

水試所:育成中心模式將推廣到彰化、台東、澎湖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育成基地是漁電共生先驅據點,透過規模化生產,可化解外界對漁電共生可行性疑慮。下一步將推廣至彰化鹿港的淡水養殖中心、台東知本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及澎湖馬公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陳君如強調,漁電共生結合綠能、智能、節能三元素,以綠能資金投入興建設施型養殖,可以促進養殖產業轉型升級。不過養殖業界頻頻質疑,遮住日照將導致水質環境難以管理,陳君如對此回覆:「設施型養殖可以不論水質,只要控制好溶氧及排泄物,更能達成節水目的。」
文蛤養殖倚賴光合作用,適用漁電共生嗎?陳君如:試驗已證明
文蛤是養殖業重要物種,台西海埔新生地文蛤養殖的餌料來自光合作用產生的藻類,對日照需求比其他水產更高,養殖業界人士普遍質疑文蛤難以結合光電設施,對水試所試驗結果抱持疑慮。業界認為設置光電後養殖期程將拉長,減少日照可能導致體型偏小,未達上市規格,種種障礙皆無法說服養殖戶。
對此,陳君如表示,前一兩年試驗,遮住部分日照確實出現養分不足問題,但增加餌料後就可以改善。台西日照強烈時,溫度達 39℃ 的底土會造成文蛤熱緊迫,然結合光電設施遮陽,恰可降低溫度。他強調:「經過三年試驗操作,在符合業界的養殖期程內,實驗組合格育成率可達對照組的九成,已證明漁電共生可適用於文蛤養殖。」
.jpg)
漁電尚缺規模化養殖成效,漁民:養殖魚塭不是試驗場
根據漁業署資料,台灣第一批已核准的地面型漁電共生案場目前皆尚未完工,實際養殖成效有待評估。而部分已完工屋頂型室內養殖案場大多養殖白蝦為主,產量則有高有低。
由於室內型案場對環境、水文擾動更大,已有民間倡議團體要求應將室內型案場納入「環境社會檢核」機制,才能避免類似美濃內陸平原也欲設置室內型養殖場開發光電的離譜爭議。
在地面型案場部分,除了水試所完成初步模擬試驗的報告外,光電業者在台西、七股的「育成基地」僅完成案場施工,需待明年才有具體養殖成果可以驗證。據悉,目前所有地面型案場中,最早動工的嘉義台泥案場,目前也仍未有具體實績。
漁電共生應以養殖為本,但目前只見光電業者大興土木,始終未見規模化生產供應市場的有力實證,更有光電監督團體和漁民呼籲養殖業不該淪為「試驗品」。養殖界代表私下表示:「政府應該舉出實際具有產能的案場,不能只是用實驗數據來說服,養殖跟試驗畢竟還是兩回事。」
.jpg)
延伸閱讀:
漁電共生真的養得出魚嗎?水試所試驗 9 種水產可行,尚缺實際應用 能否落實查核成關鍵
漁電共生看上美濃優良農地,法規出漏洞?在地農民團體批浮濫開發,農委會表態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