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護土為使命,對農民有求必應 「行動土地公」向為民:土壤生態永續是務農必修

與農為伍、以土為生,這是向為民數十年來的生活寫照。作為農業試驗所的土壤研究員,他對服務農民、養護土壤投注大量心力,協助建立土壤與作物營養診斷方法,讓農民可以簡單地對土壤進行物理性診斷。他曾經研究過現在正夯的「再生農法」,實驗「不整地」的栽培模式,也因近年光電板大量入侵農地,親自到屏東調查光電板覆蓋下的土壤狀況。

向為民亦是農試所有機農業小組召集人,經常為農民安排各式各樣的課程。即便退休近三年,他仍不時回到農試所幫忙,且全台跑透透,在不同農民的田間挖洞進行土壤診斷、回饋實用建議,有如「行動土地公」。

之所以退而不休,是因為深愛台灣的土壤,向為民認為,台灣土壤涵養出各式各樣的生物,成就了獨特又迷人的地景,讓土壤生態永續,是他下半生的使命。

向為民鑽研土壤一生,退休後仍在全台跑透透、服務農民。(攝影/林怡均)

土壤多樣性最迷人,護土原則:管好水和草

常在戶外跑,67 歲的向為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陽光。與農試所的緣分始於童年,他在南部出生,小時候會和兄弟、玩伴一起跑到農試所鳳山分所偷摘水果、橄欖來吃。後來考上中興大學土壤科學系、進入農試所成為研究員,開始了與土為伍的人生。

對向為民來說,土壤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多樣性」。地上與地下是兩個世界,地上有各種動植物提供有機質,滋養地下的生物,地表下的微生物自由生長,豐富的生物相讓各地土壤擁有不同DNA。而農業生產仰賴土壤,如何在使用農地生產的過程中,維持土壤生態的平衡,是所有農夫都要面對的課題。

「想顧好土,就要先管水和草」,向為民表示,無論是農耕或土中微生物都需要水,農場土壤要留住水,地表就要增加植被以提高表面的粗糙度、減緩地表水的流失。而植被草相越是多元,可以滋養的微生物越多,農場作物就越不易生病。

管理雜草的原則是「抑強扶弱」,數量較多的草可以除多一點,倘若農民為管理方便、選擇種植較單一的草相,建議可選擇深根系的百喜草搭配匍匐性的地毯草。

向為民童年時會到農試所鳳山分所內的百年橄欖樹下玩耍,自此與農試所結下緣份。(攝影/林怡均)

除草有撇步:要掌握最佳時機,留下 10 公分

留草確實對生態有益,但草長了對農民耕作並不方便,除草又是辛苦的工作。「除草有最佳時機」,向為民說明,在作物播種前,除第一次草,清除影響作物生長的雜草來減少與作物競爭養分,等到作物長得比野草高之後,便無需太過擔憂;第二次最佳時機是在野草開花結籽前期,因為開花會耗費大量能量,結籽前割除,便能避免野草的散播。

他也提醒,不同雜草的生長點不同,割除時要留下約 10 公分高度;此外,割草時應分區進行,讓田間的生物及其天敵有地方可以躲。

割下來的草可以成為肥料。向為民說明,土壤是靠動植物殘體來累積有機質,鮮綠色的草代表富含氮元素,樹上飄下的棕色落葉則多含碳元素。農夫若有餘力,可先進行堆肥醱酵再覆蓋於土表,讓土下微生物能有效利用,也更有利於作物吸收營養。

向為民建議,割草時留一個拳頭高度(約10公分),避免土壤直接裸露,且應採取分區割草(攝影/林怡均)

再生農法國外正夯,台灣可選高莖作物嘗試

各類作物在耕種過程幾乎都會翻耕整地,不過農機具頻繁行駛在農地上,會讓農地土壤出現犁底層,導致雨水難以滲透。國內農業近期熱門話題便是不整地栽培的「再生農法」,可以減少農機具造成土壤夯實,並能保留土壤中更多的碳。

向為民表示,再生農法在國外已蔚為流行,不過台灣與國外的條件不同,國外田間選用綠肥是一年生,且四季分明,冬季割草後,由於低溫使野草生長緩慢,作物可以直接播種;但台灣野草是多年生,且冬季不明顯,雜草叢生的狀況下,要實現不整地栽培有一定門檻。

不整地栽培時,抑制蟲害、避免雜草競爭是最大難題。向為民過去實驗時曾遇到螞蟻將種子吃光,倖存的種子生長速度也遠遜於野草。他認為,農民想嘗試再生農法,可以選擇如玉米等高莖作物,先嘗試 60% 面積不耕犁,其餘 40% 面積使用小型機具,減少對土壤的干擾。

至於低矮的作物如葉菜類,較難從事不整地栽培,建議可採水旱輪作,以減少病蟲害。另外,在收割時將野草割下、覆於田區,可提高下一期作物的發芽率。

向為民幫田間土壤做健康檢查,農民聚精會神聆聽(照片提供/向為民)

田間挖土作物理性診斷,提醒果農注意伏流水

向為民也常常親自到農民田區做土壤診斷。不過農民既然可以將田區土壤送到農試所及各地農改場檢驗,為何還需要現場「看診」?他表示,土壤檢驗是化學性分析,農田間挖土進行剖面診斷則是物理性分析,研究單位的檢驗報告需要時間才能完成,但在田間挖土是即時可知,也能讓農民清楚看出作物根系深度、土壤分層、各層的質地以及水分分佈。

水分分佈對果樹來說尤為重要,向為民特別提醒,果園地底下若有不透水層,每逢雨季地下就會出現伏流水,「算是暫時性的地下水」。果樹幼齡期生長勢旺盛,伏流水的影響不大,但五年的幼齡期一過,果樹進入成齡,僅開花結果時最需要水,根系在雨季遇到伏流水,就很容易引發根腐病,「很多果樹就是這樣病死的」。

向為民在農場挖土坑進行土壤剖面診斷,對農民詳細解說土壤狀況與作物生長的關聯性(照片提供/向為民)

耐心協助有機農民,解決疑難雜症

向為民在退休前擔任過農試所有機農業小組的召集人,協助過不少有機農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中區綠保專員許詩穎是見證人之一。

她表示,2017 年底接觸向為民,請他為有機農民開課,向為民非常用心的安排了一系列有機果樹的栽培管理課程,「有機農作物裡面,果樹難度是最高的」。她也看到向為民在退休後仍經常和農民到有機水稻、葉菜及果樹田區裡,親自挖土做診斷及解說。

許詩穎眼中的向為民,親切、知無不言又相當替農民著想,對於每個農民的疑難雜症都會提出建設性又實用的建議。而且只要農民提出需求,向為民幾乎都會親赴現場協助,「農民提問、實作後,向博士會一直去關心,他把農民的事情都放在心上,認識向博士真的是挖到寶」。

憂心光電板下土壤退化,微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

提及對農民的服務,向為民只是淡淡地說:「這是應該做的」,但問到退休前未完成的研究,他語氣不禁激動了起來。向為民曾到屏東林邊和佳冬,調查光電板下的土壤,發現令他相當憂心的狀況。

向為民坦言,因為擔憂光電板下的土壤退化,所以才會做調查,當時比較三個不同時間完工的案場,發現完工時間越久的案場有機質含量越低,且光電板下的微生物多樣性低於沒有光電板的農田土壤。

光電板架設後沒有翻動土壤,為何有機質含量以及微生物多樣性會下降?向為民表示,光電板下的日照量低,雜草等植物生長緩慢,且管理者通常會清除雜草,但這些植被若沒有覆蓋回原處,便無法為土壤補充有機質,微生物也得不到滋養。

若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下降到低於 2 %,便屬於「退化性土壤」。而向為民當初調查的三個案場中,有兩個案場的土壤已是退化性土壤。

屏東農地蓋上光電板後,土壤狀況退化(攝影/蔡佳珊)

退休後跑遍全台做土壤教育,希望大家一起護土

目睹開發建設對於土壤的影響,加上現在農民面臨的氣候環境挑戰越來越多,向為民退休後更是活躍,跑遍全台輔導農民。

「現在比較愜意」,他認為,全台到處跑並不累,反而比過往當公務員時輕鬆,省去繁瑣的行政業務後,可以專心和外界交流土壤知識。雖然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他仍希望透過輔導農民來做「土壤教育」,讓土壤知識普及,才能使更多人一起來養護土壤。

延伸閱讀:

國土的秘密都在這裡!郭鴻裕為土壤奉獻一生,建立百萬珍貴土資,全球第三強!

台灣的土壤健康嗎?郭鴻裕嘆:人一輩子也等不到一公分的土,需好好珍惜

土壤決定一切!花東黑土養好米、紅土種茶,陳尊賢研究42年,選出全台「縣土」

最接地氣的男子!「土壤館主」許正一走遍全台挖土,深掘土壤大學問也為農義診

土壤碩士開農藥行 陳興宗特效藥處方:我勸你不要再下肥了!

科學家種田實驗給你看 王巧萍:土壤要大減肥 讓生物幫你固氮才是王道

聯合國:錯誤的施肥讓土壤變瘦,全球1/3土壤退化,繪製世界土壤地圖,台灣可參加

為何化肥用越多土壤越瘦?中研院士楊秋忠這麼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