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價直直落,遇暖冬品質降買氣差,部分田區任人採 失衡戲碼何時完結?

天氣冷了想吃火鍋,趕快趁便宜多加一點高麗菜。現在高麗菜正是產季,全國批發市場平均行情落在每公斤 10 元至 15 元間,已有農民認為採收不敷成本,開放田區讓民眾自採,最低只要一顆 10 元!對此,產地農會及合作社場、專業高麗菜農均認為,今年氣候異常高溫,讓高麗菜品質降低,次級品流入市場使價格下滑,不過任人採摘仍屬個案。

農糧署則認為,與往年同期相比,目前的高麗菜價落在合理範疇,雖然批發均價不高,但以生產成本來說,農民還是有錢賺;且今年高麗菜苗預警尚未出現紫燈,顯見農民已調節產期、分散種植風險。不過,也有產地菜農相當不認同農糧署的說法,因為能夠賣到好價的高麗菜不多,很多小規模農戶將高麗菜送拍賣,卻落得整車載回產地的下場,已有人因賠錢而將高麗菜田耕鋤了。

高麗菜價格有如溜滑梯,已有農民放棄採收(上下游資料照)

高麗菜大出,天熱拉低品質及買氣

從全國農產批發市場資訊來分析,今年10月中旬以來高麗菜的批發均價一路下滑,12 月則在每公斤 10 元徘徊。「市況不好啊」,雲林西螺果菜市場總經理姜福受表示,西螺果菜市場的高麗菜主要來自雲林、嘉義及彰化,從 10 月中旬開始,每週到貨量持續增加,「菜販說接下來還會增加」,但銷售量跟不上供應增量,菜價才會下滑。

價格跟不上,除了買氣,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品質。「今年冬天太熱了」,雲林二崙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鍾錮鈿說明,暖冬對高麗菜來說影響很大,一來是高溫之下病蟲害好發,管理難度更高,二來是會加速高麗菜成熟、打亂農民的生產排程,「現在就是平地和高山高麗菜強碰,量才會這麼多」。此外,冬天的高麗菜銷售主力為火鍋市場,但暖冬導致火鍋店生意平淡,買氣也難以拉抬。

暖冬造成的影響恐怕不只高麗菜,雲林縣二崙農會推廣部主任葉錦惠表示,冬天是葉菜類的盛產季節,但今年暖冬讓各種葉菜都受損,以二崙來說,往年每天送批發市場的葉菜約 70 至 80 公噸,但現在每天只有 50 至 60 公噸,蟲害十分嚴重。原以為葉菜類減少,消費者會轉而採買高麗菜,不過天氣太熱,高麗菜煮火鍋的需求遲遲未見浮現。

由今年 9 月至今的高麗菜交易價量可看出,10月中旬後高麗菜價直直落。 (資料來源/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今年高麗菜在批發市場價格比去年同期要低(資料來源/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農糧署認為批發價正常,農友嘆只有大戶才有好價

往年 11 月下旬,高麗菜苗出售量「紫爆」屢見不鮮,查詢農糧署目前公布的國內高麗菜苗出售情形,今年 9 月至 11 月高麗菜苗出售量連續亮了 8 個紅燈後轉黃。農糧署簡任技正傅立忠說明,這意味著高麗菜的種植量很平均、沒有過度集中,但連續兩個月紅燈也意味種植量接近飽和,現在上市的高麗菜都是 9 月份種下的,等於接下來兩個月的採收量都會這麼多。

目前高麗菜批發均價每公斤 10 元至 15 元,這價格真的算低嗎?「這是合理價位」,傅立忠認為,每公斤高麗菜的生產成本落在 6 元至 7 元,現在的批發價格對農民來說仍有利潤,接下來天氣轉涼,高麗菜生長趨緩、採收時間延後,且消費者會更想吃火鍋,屆時,高麗菜的銷售量會回升,過年前若整體買氣提升,高麗菜的價格有望回穩。

不過農糧署說法未能獲得產地農民認同,「並不是每個菜農都可以成功送批發,送進去的也不是每個都可以拿到均價」,雲林菜農陳先生直言,批發成交價必須扣除抽成、紙箱及運輸等成本,每公斤至少要扣 5 元,剩下才是農民的收入。況且能成功以均價以上賣掉的人並不多,通常都是大戶、知名度高的農民團體才有好價,散戶進場的成交價都少得可憐,「每公斤賣 4、5 元的大有人在」,送拍賣不合成本的人只剩三條路:賤賣、開放民眾來採,或是耕鋤。

有菜園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宣傳,歡迎民眾自行採收高麗菜,每顆10 元。(圖片截自臉書)

高麗菜價格兩極化,有人賺錢,有人耕鋤

產地有農民開放民眾到田間自採,每顆只要 10 元。對此,鍾錮鈿和葉錦惠均認為是零星個案。「如果沒有計劃生產,這樣的狀況就可能出現」,彰化縣竹塘鄉蔬菜產銷班蔡班長分析,專業的高麗菜大產區都會進行計劃生產,高麗菜通常在種下前就會找到買主,不太會有賣不掉的問題,但農民如果種之前沒有談妥銷售管道及價格,若遇到採收時價格不好、送拍賣市場不敷成本,便有可能開放高麗菜田讓民眾採收。

一顆高麗菜,價格各自表述,反映的是菜價存在兩極化。蔡班長直言,今年冬天高溫使得高麗菜品質受損,但仍有農民能夠種出品質好的高麗菜,不只能賣到好價格,議價權也在農民手中,但品質低的高麗菜無法受到消費者青睞,自然也賣不到好價格。因此菜價雖然低迷,但並非所有農民都受到影響。

不過賠本的小農仍有話要說。雲林縣菜農阿吉上週才耕鋤了四分地的高麗菜,「夏天菜價高的時候,葉子都可以拍賣,冬天菜價不好,品質再好也會被說是爛貨」,產地有很多農民努力克服高溫考驗、種出高品質高麗菜,但送拍賣市場時卻被退貨,從北農、新北農、桃農、中農等各地批發市場退回到產地,「看到心情就很差」。

擺脫產銷失衡:回歸自由市場、提高品質

高麗菜產銷失衡幾乎已成年年冬季上演的戲碼,過去農委會推出登記制度以失敗告終,現在有菜苗預警以及輔導轉作,究竟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可能?

「菜價跌,民眾就笑農民,我也想當聰明的種菜人,但市況預測誰都說不準」,雲林縣菜農聖哥有兩片高麗菜園,其中一片採收得早,成功賣出,但另一片晚採收,就碰上低價,採收完全不合算。他嘆道,每位農民只能決定自己要不要種,無法控制別人的意願,更無法得知其他人種的狀況。種下的高麗菜最後遇到什麼市況,農民根本不能掌握,菜價低的時候被嘲笑,菜價高的時候又要被罵,「政府如果真的尊重市場機制,那就完全不要管,高價、低價都回歸市場,久了就正常」。

除了回歸市場,另一個可能性是拉高產業品質。蔡班長認為,年年供需緊繃,大家也該認清市場消費量的極限。常年超量種植,加上天氣越來越熱,病蟲害越來越好發,農藥用得更兇,也讓害蟲出現抗藥性、土壤地力下滑,農民才因此覺得「越來越難種」。既然今年沒有紫爆卻還是低價,那就該把重點從「產量」轉為「品質」,透過減藥減肥來生產品質更好、對環境也更友善的高麗菜,高麗菜的產值才有機會提高,也才能徹底擺脫供需失衡的困境。

延伸閱讀

不要再種啦!高麗菜連亮 5 次紅燈,超種風險高 菜土夢魘又要重演?

【專題】拆解高麗菜賭局 老天作莊全民買單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