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我們的島《海之岸》劇照(圖片提供/公視)

島嶼子民對海洋母親的告白──《海之岸》首映 導演柯金源: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

浪花一波波攀上海灘,白色泡沫徒勞地在沙上畫出印記,風聲、水聲交織著螃蟹、候鳥的身影,渾身裹著黑沙的舞群彼此堆疊、交纏,用肢體對著海邊的挖土機和消波塊、對著海上的風機發出大悲無聲的吶喊,以及「這是海嗎?還是海嗎?」的大哉之問。

這是國家文藝獎首位紀錄片導演得主柯金源最新力作《海之岸》的序章畫面。過去 40 年,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一向以他帶有省思力的鏡頭記錄台灣環境,但為了與不同世代對話,他首度嘗試與年輕藝術家跨域共創,希望作品「譜出身體與海洋的對話」。

公視我們的島《海之岸》劇照 (圖片提供/公視)

多元藝術媒材交織 詮釋環境議題

《海之岸》首映會從人劇團的舞者們引領觀眾入場拉開序幕,在排灣族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笛聲與歌聲中,舞者們如風、如浪、如鳥,為《海之岸》的放映營造自然沉靜的氛圍。

約 50 分鐘長的紀錄片中,北從新北八里、桃園大潭往南到彰化芳苑、雲林麥寮,繞過墾丁至台東南田,柯金源透過十段海岸展現不同的海洋思維,有歷經三、四十年的開發,也有新近的擾動,有人、海和諧共處,也有天然未開發的美麗。有別於柯導過往以敘事為主的影片風格,《海之岸》在表現環境議題時,搭配年輕藝術家的詮釋,呈現二元對比的批判,讚歎、憤怒、感傷以及期待等影像符碼並陳,在原住民歌謠與閩南語唱唸等各種音樂的映襯下,感染力十足。

公視我們的島《海之岸》劇照 (圖片提供/公視)

經濟發展改變童年美好的海記憶

柯金源在《海之岸》首映會前接受《上下游》新聞專訪,他提到自己出生於彰化伸港,老家及父親的農田就在烏溪出海口附近,河口與海岸皆是他童年嬉遊的場域,「以前連國小遠足也是去海邊,當時放眼都是自然環境」。不過話鋒一轉,柯金源說,九○年後濱海工業區填海造陸,童年美好的記憶因而消失,彰化以及台灣環島的自然海岸漸漸讓位給經濟發展,漁業資源也日漸枯竭,等到人們願意開始認識這塊島嶼時,才發覺海洋生態已面臨系統性的崩壞。

長期以影像記錄環境變遷,希望用畫面跟社會對話;也曾以專欄寫作、圖文紀實報導、站台宣講等媒介,盼能喚起社會對環境的關心,然而環境議題看似受到關注,但社會朝經濟發展奔馳而去的火車頭卻依然拉都拉不住,40 年過去,柯金源坦言自己有「老兵技窮」之感。

導演柯金源長年以影像記錄台灣環境變遷,希望新作《海之岸》能與年輕世代對話。(攝影/廖芷瑩)

以新的創作手法拉近觀眾 柯導自己也入戲

為了拉開閱聽受眾的尺度,讓環保概念往下札根,柯金源選擇與年輕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跨域共創,在年輕的語彙中挖掘不同的視角。過去一年多,他帶著人劇團的年輕藝術家進入田野,由他講述海岸變遷的歷史,讓他們對海岸現況進行藝術性的詮釋,「跟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們對台灣環境的瞭解多半來自書本,不曾親自踏上土地去感受」。一旦親身踏上不同的海岸、直接與環境對話,這些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舞者便知道如何用肢體詮釋自己的感受。幾次試映會上,年輕觀眾都覺得非常感動,「他們應該有接收到這種詮釋想要傳達的訊息」。

有趣的是,一向執導的柯金源這次走入自己的畫面當演員,人劇團「與高中生有約」活動邀請柯導與學生一起上舞台表演,將環境資訊透過劇場演繹,這些畫面也剪輯在《海之岸》中,既是世代間的溝通,也是不同藝術媒材的碰撞,是一種別具意義的「互文」。

柯導「與高中生有約」 世代對話、互相感動

人劇團團長蔡旻霓以「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出現了」來形容這次與柯導的合作。

人劇團長期推動「與高中生有約」的藝術教育計畫,希望從生活、生命與生態面向帶領學生用藝術探索環境。因為柯金源在環境議題上投注 40 年心血,蔡旻霓認為他的生命特質足為學生的典範,因此邀請柯導參與劇團的演出,同時帶學生認識他鏡頭記錄的環境,分享他對環境變遷的觀察與思維。

「導演帶學生去田野,學生則帶導演進入教育現場」,蔡旻霓表示,學生一邊在自然場域中進行藝術創作,導演也一邊記錄歷程,來來回回激盪出許多世代間的對話,也互相感動彼此,是「社會參與.藝術實踐」最好的範例。

《海之岸》首映會由陳信聰(左一)主持,人劇團團長蔡旻霓(右二)與柯金源(右一)邀請大家欣賞這部跨域共創的作品。(攝影/廖芷瑩)

共創影響年輕人的思維 也提供觀眾多元觀點

映後座談會中,柯金源感謝各方協助,也談到藝術家的熱情與意志力是本片最重要的燃料。

共創藝術家方駿圍憶道,第一次見到柯師傅,只注意到他「衣衫褪色」,但聽完他講述一塊台東撿來的石頭如何從山到海經歷各種變遷後,「我覺得他整個人都在發光」。

藝術家曾少彤則表示,聽柯師傅提到「台灣四面環海,但很多人與海並不靠近」後,她便想與他一起走上創作的旅程。除了藝術的影響,她也提到過去總有「我一個人用環保筷對環境有影響嗎?」的疑問,但因為這次的共創,她知道推己及人,影響力便能夠擴散。

國家影視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以「萬花筒式的呈現」形容《海之岸》對環境與海洋議題的詮釋,他感謝柯師傅對觀眾的邀請,讓大家思索如何用溫柔感性的視野解決殘酷的現實議題。

《海之岸》 以藝術視角探討環境議題,是共創藝術家們與柯金源歷經兩年的作品。(照片提供/公共電視)

柯金源:「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

最後,主持人陳信聰提問,柯師傅從記錄者、創作者、倡議者到教育者,又在《海之岸》中成為演出者,「多元角色的轉換,難道不累嗎?」

柯金源以「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回應,他表示「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要努力,而是透過不斷努力,才會有希望」。他說自己不累,但坦言「只是有點急」,希望透過不同媒介、平台接觸更多觀眾,讓大家回頭反省我們與大海的關係。

《海之岸》紀錄片將於 12 月 26 日晚間 10 點在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首播,Youtube 及臉書粉絲頁也會同步播映。柯金源邀請大家一起感受他與人劇團跨域共創激盪出的浪花,也一起尋找「這是海嗎?還是海嗎?」的答案。

預告片

www.youtube.com/watch?v=RXeKH2d8D-s&t=30s 

www.youtube.com/watch?v=cY6NDDyOGOs

延伸閱讀:

首屆台灣海洋影展開幕,柯金源《平安龜》首映,30年記錄海龜與人的故事

柯師傅的山海大經:30年台灣環境全記錄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