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叡跟羅婉慈用藝術創意振興沒落的山村。(攝影/林吉洋)

來吧!遊戲島營業中》畢業作業變創業,林建叡夫妻玩轉社造,活化大崎農村創三贏

台南官田大崎村緊鄰烏山頭水庫與台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南藝大」),常住人口只有二百多人,多是老人跟小孩。大崎村的困境,就如同所有偏鄉,除了務農種植芒果、柳丁,缺乏其他就業機會,於是人口外流、空屋變廢墟。直到 11 年前,有兩位南藝大學生進駐大崎,不只改寫山村命運,也寫下自己的傳奇故事。

南藝大建築所學生林建叡與太太羅婉慈,用多年光陰把大崎村改造成一座遊戲島,在村裡種下藝術種子,廢墟變成可愛的小公園,小路鋪上紅磚,環境越來越美麗,吸引不少遊客造訪,也讓離鄉背井的村民更願意回到山村老家。

大崎村的改造計劃歷經曲折摸索,最後終於找出翻轉的道路,林建叡也獲頒第一屆「社區營造獎」青年行動獎。

林建叡跟羅婉慈用藝術創意振興沒落的山村。(攝影/林吉洋)

建築所青年做作業,把老屋變兒童圖書館

故事從林建叡進入南藝大就讀以社區營造聞名的建築所開始,指導老師指派給他的畢業專題,就是改造大崎的廢棄中山堂。看到孩子放學後經常無人陪伴在外遊蕩,他決定把中山堂改建為圖書館,讓學生有個地方可以聚在一起看書寫功課。提出改造構想與設計圖並非難事,但終究只是紙上談兵,他想付諸實踐,卻苦無經費。

某次到麻豆名店吃碗粿,林建叡看到店裡張貼滿滿的感謝狀,得知老闆重視兒童教育,於是他鼓起勇氣,恭敬捧著企畫書向老闆提出募款。老闆翻閱企畫書後,衝著「南藝大學生跟偏鄉兒童圖書館」的名義,從胸前口袋拿出一疊千元鈔票,一張張細數之後交給林建叡20萬元。

「那一次拜訪,是我人生最漫長的一段路,拿到那筆錢,我腦袋一片空白不敢置信。」林建叡回想,接下那沉甸甸鈔票宛如觸電,低盪的心情為之一振,改造計畫終於跨出第一步。後續透過親友同學、社區居民、耆老、南藝大師長人脈集資,終於募得100 萬元,順利將老屋改造成兒童藝術圖書館,讓山村多了一個閱讀據點。

兒童藝術圖書館風光開幕引來媒體報導,完成專題作業的林建叡終於順利畢業,但是更大的問題來了:「後續的經營卻無人接手怎麼辦?」接受眾多善意捐款,「剛開幕就等於閉幕」,不只會被捐款人臭罵一頓,更可能「留下一生的污點」,圖書館的後續經營讓林建叡輾轉難眠。

林建叡將空間改造後,搭配遊程設計作為手作童玩教室。(圖片提供/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種藝術到農村,套圈圈、跳房子,廢墟空地變身

畢業後林建叡入伍,他利用放假時間,常常回到大崎組織村民商議圖書館的經營,也規劃時間安排輪值,不過居民各自有生活工作,單靠志工維繫圖書館運作仍有困難。這時他在南藝大的學妹、也就是日後成為太太的羅婉慈加入,讓整個計劃燃起希望。

羅婉慈來自淡水,因嚮往南部農村的生活步調,離開繁華台北來到南藝大就讀。她看到村裡的小朋友充滿想像力,把廢墟空屋當成遊樂園,在裡面玩耍追趕,讓她靈光一閃,提出把「村落打造成一座遊戲島」的概念。

她跟林建叡設法舉辦農村體驗活動,把圖書館變成手工藝教室,教大家做童玩。另外,他們把村裡的廢墟、空地一個個租下來,找到公部門資源整理改造,設計成各種遊戲空間,有投石車、套圈圈、跳房子,散落在村子各處,再用一系列的闖關遊戲,把這些空間串連起來。

林建叡與羅婉慈發揮想像力,將山村改造為一個遊戲島。(圖片提供/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村中的小巷弄鋪上古色古香的紅磚,堆積雜物的空間被整理乾淨,變成清爽的小公園。他們開始對外宣傳活動,圖書館也變成文創教室,可在此利用廢磚瓦作成漂亮杯墊或盆栽,還請來老村民帶大家做手工陀螺。整套活動大受好評,開始有遊客電洽安排遊程,更讓他們確定這條路值得一試。

早年經過南藝大學生整修、卻又遭到閒置的「米絞」 (bí-ká)(碾米廠),也被林建叡改造為文創柑仔店「藝農號」,販售大崎特產的芒果冰、農產及文創商品,提供訪客入口指南,除了介紹大崎村的改造計畫,並設計遊程、接待旅行社、學校或教育機關等團體訪客。

空間改造只是過程,後續經營才是關鍵

從林建叡踏入大崎算起,11年的經營讓原本凋敝破落的村莊增加了十多處亮眼的空間,「平常沒有訪客的時候,村民也可以散步休憩使用,光是看到廢墟環境被改造成乾淨的小公園,心裡面也舒服。」村莊變漂亮了,搬出去的村民越來越常回到山村探視親友、逛逛老家,山村逐漸恢復活力。

更重要的是,因為有團隊運作和外來訪客,注入新的能量,村子人口雖然仍舊不多,但空屋不再被當成垃圾場,整個村子煥然一新。羅婉慈說:「從生活面出發很重要,我們因為想打造自己理想的生活家園而住進大崎,沒想到回眸一看,竟然創造了這麼多小遊戲場。」

大崎的經驗讓林建叡對社造有了更深度的思索,「改造閒置空間只是開始,真正的問題在於後續的經營,如果僅熱衷於創造爆紅亮點,煙火放完之後,再怎麼漂亮的空間還是會變回廢墟。」他也指出,政府扮演資源提供者,不能只想創造短期見效的政績,更需要長期經營。

大崎里長陳延海也很肯定林建叡把一些角落改造成遊戲場,不只村子環境變好,也吸引都市孩子來遊玩。他認為,林建叡畢業後沒有離開,繼續待在村子裡,深獲村民認同,相輔相成,讓整個村子越來越有朝氣。

村民說,林建叡爭取資源改善村落環境,當地村民的生活機能也獲得改善。(攝影/林吉洋)

創生觀念:做一門好生意,你好我好社區好

林建叡直言,過去社區營造著重在公共參與、景觀環境以及高齡化長照課題,但是當代的社區營造如果只是停留在寫計畫拿補助、服務社區的模式,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熱情與生命,長期在地方蹲點。

他認為當代的社區行動者思考更務實也更偏向產業,「做一門好的生意,對自己好,對地方也好,甚至對政府也好的一種三贏策略」。或許有人會認為用商業思維做社區看似功利,但是林建叡說,「年輕人到地方蹲點,不能只靠情懷,要變成常態工作,必須要創造經濟基礎,面對現實的生存課題。」

林建叡現在更著重在產業機制、販售有償服務,例如「如何設計活動內容,讓大崎的空間服務與旅遊、教育產業對接,進而創造收益?」找到適合的營運模式,才能讓行動者安身立命,也讓自我實現跟地方共好能夠一起達成。

留在農村不能只靠熱情,而是要面對生存大挑戰

熱血青年毅然放棄百萬年薪,改變農村命運,這樣英雄敘事並沒有發生在林建叡身上。他說外人覺得「社造很浪漫」,但實際上充滿挑戰與自我質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信心喊話「我一定做得到」。他形容他的工作像是摸著石頭過河,「走到底之前,都不知道前方有沒有路?」

林建叡說以前最怕過年,許多家族長輩都會問:「為什麼畢業還不去考建築師?」「為什麼三十幾歲人,還不去找份穩定工作?」他笑著說:「或許今年質疑會少一點,因為獲得文化部頒獎肯定。」不過他隨即歛色直言:「得獎後,還是每天戰戰兢兢生活,這才是青年在農村生存的現實。」

林建叡跟羅婉慈用11年的光陰,讓大崎村煥然一新。(攝影/林吉洋)

從環境改造出發,以遊戲體驗為營運模式,走出社造新路

南藝大建築所退休教授曾旭正是林建叡的指導教授,他認為林建叡的改造計畫讓大崎成為農村體驗的入口,而林建叡成為這個「微型社會企業」的創業者與經營者,這是一個值得推動的方向。不過曾旭正也建議活動設計可以納入更多居民參與,例如讓都市孩子與村中高齡長者互動,更能呼應社造精神。

社造專家藍美雅認為,社造有許多切入點,面對大崎村凋零困境,林建叡結合許多部會和民間資源,從陪伴當地孩子和改造環境開始,透過體驗遊程將外地訪客導入村莊,產生營運模式。這些過程不只合乎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中「永續城鄉」指標,還有機會幫助當地孩子成為家鄉命運新一代的行動者。

林建叡在大崎深耕11年,不只營造社區,也累積出自己的社造故事。他認為年輕一代人走入社區的思考已不同於傳統社造,現在更像是創業,「必須讓年輕人看到機會,才有可能讓人留在偏鄉或農村。」他一語點出未來世代的地方營造想像。

延伸閱讀:

一群大叔把農村變得超好玩!焢窯收蜜、抓蟲採蓮子,歸鄉教師魏宗淇,把白河變迪士尼樂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