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阿公開課了!輕得跟沒穿鞋一樣,舒爽服貼踏草香,八家將到溯溪人都愛穿

近日公共電視的時代生活劇《牛車來去》頗受觀眾好評,大家追劇時有沒有發現,早年農民多半打赤腳,唯有出遠門才會穿上草鞋。在沒有塑膠的日子,以黃麻為經、以稻桿為緯製作的草鞋曾陪伴先祖們穿過荊棘、走過泥濘,見證篳路藍縷的時代,直至今日,它們仍是民間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可說是最具台灣特色的民生用品。

郭敏正人老心不老,「打」草鞋的人生正要步入高峰。(攝影/楊語芸)

南投堆滿彰化草鞋  打草鞋人老心不老

彰化田中是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區,稻田中央的大社社區則是台灣最大的草鞋編織集中地,不過「草鞋墩」這地名怎麼反而出現在不產稻也不編鞋的南投呢?原來早年交通不便,田中菜農們挑著青菜翻過八卦山到南投販售,行至草屯時草鞋已經報銷,他們換上行裝中準備的新草鞋,順手把壞掉的草鞋丟在草屯,草鞋堆高成「墩」,成為草鞋墩這地名的由來。

身為大社社區僅存「唯三」的草鞋編織者,郭敏正憶道「庄內百來戶,每家至少都有兩個人會打草鞋」的黃金歲月,如今草鞋工藝卻有失傳危機。編織草鞋雖然多為女性的工作,但郭敏正既傳承母親的手藝,也接手她的「訂單」,現在每月皆產 300 雙草鞋。作草鞋有收入,同時能打發時間,還可保存他珍視的工藝,難怪雖已 83 高齡,他仍紅光滿面、精神奕奕。

郭敏正認真教學,希望編織技藝能代代相傳。(攝影/楊語芸)

漁民最愛草鞋防滑  宋江陣、八家將都穿它來「破煞」

只是現在誰還穿草鞋呢?郭敏正表示,黃麻與稻草有「破煞」的功能,閩南人相信用它們編織草鞋可以驅邪避凶,因此在宮廟文化中,宋江陣、八家將等成員都要穿上草鞋,以求陣頭出巡平安。另外,媽祖出巡的「駕前先驅」報馬仔也要穿草鞋,但只有左腳捲起褲管穿草鞋,右腳必須打赤腳,求其「犧牲奉獻、腳踏實地」的寓意。

同樣的原理,喪家出殯時,兒子、媳婦與長孫也必須穿草鞋,回程時燒掉草鞋,象徵把厄運和歹物仔(pháinn-mih-á) 都燒光。郭敏正補充,抬棺的人也必須穿草鞋,他有個同鄉因為不信邪,硬是拒穿喪家準備的草鞋,結果莫名高燒十幾日,「收驚」後才好轉。

另外,草鞋有防滑的作用,老一輩的潮間帶漁民至今仍愛穿草鞋。記者聽聞有溯溪愛好者長期跟葬儀社採買草鞋作戶外探險,卻引來業者「這個人怎麼喪事連連」的誤會。

草鞋是早年庶民文化重要的物件,在環保抬頭的今日,也能找到新的時代定位。(攝影/楊語芸)

年輕人慫恿開課 郭敏正樂於分享

因為陳郁涵和蕭雅方兩位藝術工作者的邀請,郭敏正得以分享打草鞋的技藝。陳郁涵表示,過去提及編織,多半都是竹編、藤編或月桃編,也比較偏向個人創作,她卻獨愛稻桿編草鞋這種有歷史脈絡的庶民文化。她與雅方兩位返鄉青年在彰化溪州成立「木木」工作坊,除了推廣草鞋手藝,也舉辦小型農耕活動,希望家鄉的內涵被更多人看見。

「我們兩年前就跟阿公接觸,阿公本來沒有意願,覺得一般人學這個要幹嘛?哪有人想要學這個?」陳郁涵提到她們一邊為郭敏正記錄草鞋工藝,一邊「慫恿」他開課教學,儘管他有許多質疑,卻熬不過宛如孫女年齡的兩個小女生苦苦哀求,最後才勉為其難答應。

不過正式開課前,郭敏正因為緊張過度、血壓飆升,嚇壞了陳郁涵和蕭雅方,還好開課後被大家「老師長、老師短」地喚了一整天,郭敏正才驚覺自己「為人師表」的天分。平日深處農村,他習以為常、認為搬不上檯面的草鞋,竟有許多年輕人願意花錢來學編織,讓他十分感動。從懷疑「哪有人想學『打草鞋』」到興沖沖詢問「何時還要再開課」,郭敏正編了近半世紀的草鞋,原本只當它是營生技藝,現在則自覺背負榮光,問他上課是否疲累?他笑稱自己老當益壯,「有人願意學更重要」。

蕭雅方(左)與陳郁涵邀請郭敏正開班授課,讓更多人知道彰化田中的草鞋文史。(攝影/楊語芸)

打草鞋工具學問多 樣樣是古董

立春當天,春風和氣,彰化溪州公園內的帳幕下擺了幾張草鞋凳,每張凳子上都有草鞋腰與草鞋耙,旁邊還放著稻桿。「打」草鞋課程開始,郭敏正先介紹工具。

草鞋腰由一根木桿(通常是芭樂樹枝)、一條麻繩與一塊如腰身寬的小草蓆組成,編織草鞋時將它繫在腰上,再將草鞋芯的主繩繫在木桿上,靠腰力拉緊鞋芯。草鞋耙通常也由芭樂枝製成,耙上有五根「草鞋齒」,用來控制草鞋芯的距離。草鞋耙卡在草鞋凳上,用力拉也不會輕易移位,加上凳身低矮,雙腳可以踩在地面,腰身略往後傾,就能拉緊主繩,十分符合人體工學。

郭敏正的草鞋腰已經用了超過 50 年,木桿被麻繩磨得光滑油亮;草鞋耙也有半百歲數,鞋齒依舊屹立不搖,伴隨郭敏正走過半世紀,這些古董工具堅固耐用,一如他的工藝一樣禁得起歲月的考驗。

至於主角稻桿需先泡水,再用木槌捶軟,編織時還要不斷噴水,郭敏正提醒「軟一點比較好編」。陳郁涵則補充,稻農收割後通常就地將稻桿切碎,翻土後成為肥料,郭敏正需特別跟稻農注文(tsù-bûn),才會有長稻桿可用。收回來的稻桿需整理、曬乾,編織前除了用木槌捶軟外,還有一種「偷吃步」:將稻桿鋪平在馬路,讓來往經過的車輛幫忙輾壓至軟。

「打」草鞋的工具:草鞋耙、草鞋腰、草鞋凳及稻桿。(攝影/楊語芸)

打草鞋看似簡單,每個步驟都有智慧

編織草鞋時先將鞋芯套在草鞋齒上,然後取三、五支稻桿(稻桿愈多,草鞋愈厚,穿起來就愈柔軟),一上一下穿越鞋芯,接著作鞋耳、收鞋邊,熟手大約十分鐘可以編出一隻草鞋。郭敏正補充,草鞋不分男女腳型,也沒有左右之分,只要兩邊對稱,草鞋的世界沒有那麼多學問。

教人稱奇的是,打草鞋不需要量尺、也無需針線,而是透過調整草鞋齒決定鞋面寬窄,編織者則利用草鞋凳(坐的位置)和草鞋腰(拉緊或放鬆主繩)決定力道。不論編織鞋面或製作鞋耳,「打」草鞋的步驟全靠稻桿收緊、擰緊、繫緊來維持各部件的位置,唯一需要打結的只有鞋後跟的收尾處,不得不佩服先人「設計」的智慧。

YouTube video
郭敏正示範草鞋編織。
編織草鞋需要耐心,但成品出爐會非常有成就感。(攝影/楊語芸)

廢物利用、回歸自然  穿草鞋更環保   

輪到學生上陣,但大夥兒坐在草鞋凳上不知如何下手,而且過程中有人抱怨腰痠、有人直喊手痛,郭敏正總是微笑鼓勵,帶大家突破瓶頸,頗有名師風範。有趣的是,學生打好草鞋後的標準動作有二:穿上草鞋自拍,再找郭敏正合影。鏡頭中,只見郭敏正露出「喜得英才」的喜悅。

稻梗本來只能做燃料或肥料,編織草鞋能讓它發揮更多價值。草鞋雖然不耐久穿,但因為涼爽、柔軟、服貼,「重量輕得跟沒穿鞋一樣」,蕭雅方認為十分適合當室內拖鞋,「稻桿和黃麻都是天然素材,穿草鞋是回歸自然最好的方式」。另外,利用同樣的編織技法,稻桿可以變身為杯套或隔熱墊;若改用回收布條來編織,「布」拖鞋也很環保。

當願意學編草鞋的人愈來愈多,稻桿的應用就愈有多元的可能性。即便一般人沒有除煞的需求,但期待草鞋在現代的環保意識中找到新的定位與價值。(欲購買郭敏正編織草鞋,可洽詢木木工作坊)

比比看,誰編的草鞋比較好看?(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